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統一後的德國,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阻力或助力?

雜誌原標:歐洲的德國?德國的歐洲?——巨人展露實力

文現深
user

文現深

1990-11-15

瀏覽數 21,750+

統一後的德國,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阻力或助力?
 

本文出自 1990 / 12月號雜誌 公共工程動起來!

日耳曼民族出過康德、貝多芬;也出過俾斯麥、希特勒。曾創造經濟奇蹟,也曾經是二次大戰的罪魁禍首。10月3日之後,統一後的德國,歐洲的第一強權,究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阻力或助力?

「我們德國人,除了上帝之外,一無所懼;因為敬畏上帝的緣故,使我們珍愛和平。」 ——俾斯麥

凌晨時分,柏林市寒風低號,國會大樓前的強光燈,依然照亮著由黑、紅、金三色組成的巨幅德意志國旗,在漆黑的夜空烘托下招展,顯得格外詭異、炫耀、美麗。

世人正以亦喜亦憂的心情,注視一個剛吹響統一號角的巨人,扶強盛的國力及令人敬畏的歷史背景,在歐洲的心臟地帶崛起。

新德國是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強權,7800多萬人口,國民總生產幾為英國的二倍,國際貿易額超越日本,擁有世界訓練最精良的軍隊,加上日耳曼民族自律、勤奮、守法、行事精準等個性……。

即使東德經濟落後,但也是東歐各國表現最為傑出的一環,勞工有良好的技藝和高教育程度,遲早成為新德國強盛的助力。 各國喜的是,自由而強大的新德國,可以進一步增進世界和平與進步,推動歐洲整合,幫助蘇聯改革,推展全球貿易與消費市場的興盛。憂的是,德國自1871年統一到1949年分裂,期間發動過人類史上僅有的二次世界大戰,令生靈塗炭。納粹德國的歷史會重演否?

統一的德國。對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德國不能,誰能? 

人類在九0年代最大的難題目可能是共產政權倒台之後,如何順利過渡到市場經濟。趙紫陽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改革中國經濟,失敗了。戈巴契夫推出五百日經濟改革的折衷計畫,依舊沒有成功的把握。這時,德國的柯爾總理講話了:「如果我們德國做不到(過渡社會主義到市場經濟),其他國家更做不到。」

大手筆的計畫果斷地執行,包括:儘快出售或關閉東德所有國營事業;關閉所有高污染工業,包括老舊核能電廠;價格管制一律取消;十年內以7000億美元以上的代價,重建公路、電訊、住宅、教育、電力……等設施;重新訓練東德每一位老師、公務員、警察、軍隊;全面更新學校教材等。

德國政府堅定的改造東德,民間陸續跟進。除了德國的賓士車廠、福斯汽車等,還有美國的通用汽車、IBM。單是德國西門子公司,幾個月間就擬出十年投資東德十億美元的計畫,打算雇用三萬工人。「必要時金額會進一步擴大,」西門子發言人藍吉(Horst Lange)對《遠見》編輯說。

新德國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包括:東德龐大消費市場(目前旅館已一房難求);公共建設計畫的消耗;進軍蘇聯及東歐門戶;便宜又熟練的技工;廉價出售的國營事業等。

「東德不會長期是低生產力、低工資的地方,所以西門子引進東德的,都是先進技術。」西門子的藍吉補充說。

國際輿論很少懷疑德國不會成功。他們只是探索:「要多少年才成功?」估算結果,出人相當大,從五年到二十年都有。

「德國如果成功,將為東、中、西歐創造經濟進一步發展與成長,世界都會獲益,」華盛頓國際財務中心研究員舒曼分析。

兩個第一名的統一 

「別忘了,德國統一,是東歐第一名和西歐第一名的統一,」連柏林市的計程車司機都懂這樣說。(東德在1988年的每人國民生產毛額約9000美元,台灣同期只有6300多美元)。

經濟實力的根,其實深植在德國的文化與傳統之中。

統一後的德國,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阻力或助力?_img_1

德國人處事精準與態度嚴謹,幾近過火。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只有在德國,遊客才會接到「八點零一分」的集合通知。晚宴定在晚上八點,客人如果八點零五分到,可能就是最遲到的一位。

高速公路首創於德國,始建於希特勒時代,其中,西德公路網目前仍是世上最好的系統,行車沒有速限,但偶爾還是會塞車,原因何在?答案是:德國人準時上下班,大家便恰好在同一時段擠成一團。

如果二位司機長途駕駛(14小時以上),法律規定,中間必須換手,減輕疲勞。但休息的那位司機並不是真的「休息」了,而是時刻在旁邊,瞪著路況和儀錶,隨時交換行車意見。

嚴謹的工作態度,加上舉聞世界的學徒制度,使德國在光學、精密機械、材料、化工及高級汽車等領域,穩占無可替代的領先地位。 

若以為德國人只知守分,無能創造,顯然與現實不符。

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人獲諾貝爾獎數,世界第一。後來希特勒逼害猶太人,猶太人大量流亡到外國(包括愛因斯坦),美國人獲獎總數才後來居上。

空中的帝國 

18世紀時,德國土地孕育出哲學、文學、音樂等奇才,包括康德、黑格爾、叔本華、歌德、貝多芬等,以致當時的人說:「上帝把土地賜給法國人(以拿破崙的陸權為代表);把海洋賜給英國人(特別是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而把空中的帝國賜給日耳曼人(哲學、文學、音樂上的成就)。」

創造力加上工藝,德國人擁有獨步全球的工業設計。這可以解釋,何以一輛1957年的保時捷,甚至普通一台五0年代的德國收音機,擺在1990年百貨公司陳列室裡,仍絲毫沒有陳舊感。

德國文化社會背景創造經濟實力,政治、甚至軍事影響則往往相伴而生。直言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索性公開直指,統一後的德國:「無論政治、軍事,都是支配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納粹集體屠殺的猶太人最警覺,以色列新聞局一位發言人,跟《遠見》編輯談到德國統一時,就說:「德國統一後,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睡不著覺。」同屬德語系統的奧地利,一本名叫「側影」的週刊,曾撰文討論「柯爾會吞併我們嗎?」文章結論竟是:「當然會,除非我們非常、非常小心。」

德國領袖自然反駁這些觀點,但懷疑者仍找出歷史文獻質疑說,希特勒當年還不是強調「德國永不破壞和平,也不在歐洲擴張領土」。

「東」德德勒斯登市的大廣場上,有新納粹的政治海報,上書:「德國是德國人的德國。」街角,一位德國中年婦人攔住另一位抱小孩、著彩服、向路人要錢的吉卜賽婦人,質問她為何不回自己的老家(吉卜賽人那有老家?)。 從希特勒當政起計算,東德人民失去民主57年之久,民風淳樸也保守。加上共產經濟瓦解後,面臨嚴重失業問題,新納粹藉機復出,煽動德國人對境內四九四萬外國人的敵視,帶來歷史陰影。

不蹈歷史覆轍 

「德國今天要思考未來,但鄰邦都記掛著德國的過去,」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史特恩(Fritz Stern)對《時代》雜誌記者說。

但大多數分析家仍從宏觀面提出樂觀的看法。

從歷史角度,日耳曼民族對外侵略,只是整個日耳曼民族史的一小部分而已。在全部歐洲史裡,包括法國、奧地利、匈牙利、義大利等國家,領土的野心和侵略行為,不少於德國。

何況現代歐洲,國與國間也不再是你輸我贏的敵對結構。1992年歐市大整合,更說明共存互利的潮流早已形成。從德國堅持統一後留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繼續積極參與歐洲整合來看,德國因孤立而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例,應不至重演。

加上德國戰後一代,在自由安逸的環境中成長,崇尚個人主義,懼怕戰爭,俾斯麥或希特勒式的國家主義,已失去成長的養分。

走過戰爭,走出冷戰,走進統一的新德國,若不再是世界和平的負數,以它的條件,適可成為人類進步與和平的助力,促進東歐深化改革,架起溝通東西方的橋樑,並共同面對21世紀環保、飢餓、南北貧富差距等世界性問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