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孫立人案再起波瀾-美國前國務卿回首兵變

沈懷硯
user

沈懷硯

1990-09-15

瀏覽數 23,100+

孫立人案再起波瀾-美國前國務卿回首兵變
 

本文出自 1990 / 10月號雜誌 第052期遠見雜誌

二年前,孫立人將軍九十壽誕,那天舊部友朋雲集,李登輝總統題贈壽屏,在喜氣熱鬧的場合裡,孫立人三十多年前「兵變」的疑雲,經過媒體、輿論持續的洗滌,似乎已經水落石出。

就在一切風平浪靜時,前美國國務卿魯斯克(Dean Rusk)對中國時報在美國發行的時報週刊記者一席話,又為孫案帶來新的變數。

這篇報導,主要引用魯斯克口述及他的好友熊安邦在魯斯克傳(Waging Peace and War)中的回憶,透露一九五0年六月初,主管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魯斯克,確曾經由特殊管道,收到當時台灣防衛司令孫立人一封密訊,訊中明言將領導政變,驅逐蔣中正先生,並請美國給予支持。

這是第一次由當年親歷其事的美國高級官員,親口指證孫立人將軍有兵變企圖。

有如滄桑近代史

現年八十一歲的魯斯克回憶,當他收到密訊後,見事關重大,立即將密訊銷毀,並向當時美國國務卿艾其遜報告,轉知杜魯門總統。

「我當時的確收到了這個訊息,但是那並不是一個計畫,而只是孫將軍心中的一個想法而已。孫傳來的訊息中既沒有實質,也沒有提到任何組織或執行政變的方式。」魯斯克對美國時報週刊記者說。

開始接受專訪時,魯斯克並不知道孫立人將軍至今仍在人世,當他從記者口中獲悉此事後,「表情顯得愕然,並且對親口道出當年秘密頗有悔意。」該週刊總編輯杜念中記載。

歷史到這裡室迴路轉。他六月初收到孫立人密訊,六月二十四日朝鮮半島竟然爆發韓戰,中華民國再度成為美國在遠東防衛戰略上的要塞,魯斯克於是回覆孫立人,請他立即打消政變念頭,「因為韓戰的爆發,我們不希望台灣出現不穩定」。如果魯斯克所言屬實,一場政變尚未著手,就已經流產。

回顧孫立人將軍悲劇英雄的一生,就像紛擾不息的近代中國一樣滄桑。

他出生於滿清時代,畢業於清華學校,繼而留學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維吉尼亞軍校,回國後投身國民革命軍,從班長做起,逐步晉升到新一軍軍長、台灣防衛總司今、陸軍總司令、參軍長等職,無論練兵、作戰都獲中外高度評價,終其一生轉戰國內外,幾乎未嚐敗績,有常勝將軍美譽。

其中尤以遠征緬甸,仁安羌一役重挫日軍,救出英軍八千餘人,又打通中印公路,最為當時盟國稱頌。他也因此與英、美將領史迪威等建立起情誼。在東北,又曾四度擊退用兵神速的林彪勁旅,鋒芒畢露。

但複雜的中國政治戰場,終究埋沒了孫立人。

最初是在東北與長官杜聿明失和,免去新一軍軍長職務,將軍從此失去戰場。在台灣練兵,雖然功勳卓著,官拜上將,民國四十四年,又因舊部屬郭廷亮等人涉嫌匪諜及企圖「屏東兵諫」蔣中正總統等案,免去總統府參軍長職,軟禁了三十三年。

一九八八年經由媒體連續追蹤報導,在輿論要求、朝野人士奔走、翻案熱潮下,監察院公布塵封三十三年的五人小組調查報告,認定孫立人只「應負行政及道義上之責任」,才重獲自由。

盲點待釐清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進一步分析熊安邦的著作及魯斯克的觀點,孫立人案顯然仍有若干盲點尚待釐清,具備多種可能性。

可能之一,是魯斯克說謊或記憶錯誤。特別是記者問及「華盛頓當局當時是否正在討論或己經討論過如何把蔣介石趕下台」時,魯斯克斬釘截鐵的說「沒有」,顯然與事實不符。

證諸已經解密的美國官方文件及外交文書,美國政府或部分官員當年確曾企圖推翻統領台灣的蔣中正總統。其中最常被引用的,首推國務院政策計畫處主任肯楠(George Kennan)在民國三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提出的「台灣意見」,明白建議美方邀請孫立人參加台灣占領軍的新政權,「如孫肯接受,分化中國軍隊之工作即告成功。並通知蔣委員長,如他願留台灣,只能以政治避難者身分相待。」

一九五0年二月,又有美國官方文件「台灣政變計畫草案」,這份文件因為內容敏感,至今尚未解密,但已佐證美國當年對台政策並非魯斯克所談那麼單純。

連孫立人也曾向監察院五人小組承認,麥克阿瑟將軍在民國三十八年與他在日本晤面,當面請孫負起保台重責,「要錢給錢,要槍給槍」。據五人小組的成員陶百川在著作中透露,孫立人當時立即回絕麥克阿瑟,表明效忠蔣中正總統。事後並主動向陳誠報告晤面經過。

可能之二,是孫立人並無兵變企圖,但因才情高傲,個性耿介,對政局及軍中弊端經常紓發不滿,甚至嚴辭批評上級,部屬又推波助瀾,引起誤解,終為有心人及政敵所陷。

找出因,點出果

根據顧維鈞回憶錄,顧維鈞駐美期間曾經與美國駐華大使藍欽談到孫立人,藍欽就分析孫將軍可能對軍中作業情況,及自己的建議幾乎不被採納而生不滿之心,「似乎有點潛意識的縱容下屬」。顧維鈞私下甚至曾建議孫立人,「與別人談話不妨謹慎一點,也許有些人會誤解,甚至惹禍上身」。

可能之三,是魯斯克所說全屬事實。

中華民國政府在三十八年撤退到台灣,美國政府旋即發表對華白皮書,打算袖手旁觀。當時,中央情報局文件甚至分析,台灣如無美國幫助或占領,則一九五0年底必將為中共所吞併。

然而,中共卻「一面倒」向蘇聯,敵對美國,美方才又重新思索在台培植親美政權、鞏固遠東戰略安全的必要性,近十年陸續解密的美國官方文件,就一再提及要蔣中正總統下台,選擇有實力的繼承者,並提到孫立人。

孫立人也可能在美方一再慫恿下,向魯斯克表示過這方面的意圖,並有所部署。孰料韓戰突然爆發,美國回心轉意,再度認定蔣中正總統為台灣安定的中堅力量,民國四十三年並簽訂「中美協防條約」,排除了與政變有關的計畫。

至於孫立人為何遲至一九五五年才被整肅,根據魯斯克向時報週刊記者推測,當時台灣內部安全系統非常好,「可能已經感覺此一計畫」。

但當時顧慮美方有強烈反應,必須待美國對華政策塵埃落定,才對孫立人採取行動。

至於郭廷亮案所牽連的一百多名(一說三百名,或更多)孫立人舊屬,其中多少人真正與聞其事?多少人只是無辜的犧牲品?上述三個「可能」的真正答案究竟又在那裡?仍有待將來權威歷史文件的進一步澄清。

再一次回顧這段歷史,正如監察院五人小組所說:「自來風潮之形成,有近因,亦有遠因;有主因,亦有副因,有誘發之原因,亦有基本之原因。」

找出這一大堆「因」,才能模糊的點出那一段歷史,命運真會捉弄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