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難題會讓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做了再多分析也搞不定?答案是:他的小孩。大前研一的兩個兒子,現在分別為39歲與34歲,兩人都是所謂的「中輟生」。長子大學時沒有經過父母同意就偷偷辦了休學,次子讀的是早稻田中學部,原本可以直升大學,卻是國中還沒畢業就決定不念了。
這對於一路就讀傳統名校直至博士的老爸來說,會是什麼樣的衝擊? 一開始,大前研一和一般父母沒有什麼不同,甚至還怒言:「若是這樣你就不要再進家門!」
然而,這兩個當初看來令人頭痛的小孩,如今卻都自己創業當老闆。長子不到30歲就自行創立網路顧問公司,次子則成立網路遊戲開發公司,現在同時是遊戲開發軟體公司Unity技術公司日本區總監,如今看起來都算成功。
問題來了,若有人不用拚好成績能有好成就,那麼學校教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大前研一批評了日本的教育,凡事只求有標準正確答案,學校與父母很容易限制孩子「不要這麼做,不准那麼做」,然而,這樣充其量只是「調教」,而非「教育」。
大前研一:生存力才是教育的目的
以自己作為一個父親的親身體會,大前研一在此書欲分享的父母應有的教育觀是:「不管把孩子丟到世界哪一個角落,都活得下去,就算是赤手空拳,也能靠自己掙一口飯吃。」
大前研一認為,「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他列舉了幾種自家的做法,首先,吃飯時關掉電視,和子女對話,但不是問「功課寫了嗎?」而是丟出議題請子女分享意見,訓練孩子的思考力與表達能力。
此外,他也建議廢除給零用錢的習慣,而是委派給孩子工作,若能做到,就給予合乎市場的等值報酬。孩子便可以學到只要認真工作,就能得到相應的報酬。
如果一家四口有40萬的閒置資金,則每人各分配10萬讓大家比賽一年下來的投資收益。雖然有人覺得讓孩子嘗試金錢遊戲要不得,但大前研一認為這在猶太家庭是很普通的事,且因為日本人太缺少理財教育,長大後自然欠缺理財能力。
然而,無論生存力有多強,大前研一的家規是「四個責任」:對自己、家庭、公司與國家社會都要負起責任。只要有責任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能活得下去。
在大前研一眼中,學校成績是最不重要的事,父母實在不必為此斤斤計較。過去是一個「成功楷模=正確答案」的社會,然而,如今已經是一個「解答千變萬化」的時代,過去的教育方式已經不符需求。
學校制度很容易教出一群擅於找出標準答案的人,但這樣的人一旦沒有了答案與範本,就很容易什麼都無法做,這一群人的「生存力」反而最低。
鬆綁教育,從鬆綁父母的觀念開始
在這本書中,所提到過於偏重智育、成績等問題,幾乎是台灣教育的翻版。大前研一認為父母最重要的還是把孩子的天賦發揮到極致、有獨立思考與生活的能力。
注意到了嗎?論及人與教育,大前研一使用的字彙是「生存力」,而不是談論企業時常說的「競爭力」。這裡或可提供我們一種反思。每論及競爭力,人們就容易陷入比較的迷思中。然而,教育的本質應當是發掘每個獨特的自我,找到這樣的特質在世上的存活之道。
在許多父母極為擔憂的12年國教即將實施之際,這本書或可提供許多教師與家長作為參考,我們是否一直都只是在「調教」而非「教育」孩子?
鬆綁教育,不只是從制度改善,而是要從鬆綁父母的觀念開始。大前研一難得述說自己碰壁摸索出的經驗,不談抽象的國家與經濟,而是邀請你進入他家的客廳中,彷彿在告訴你「別擔心,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當然,不一定每個孩子都能像這兩位兒子一樣成為創業家,但是,起碼可以成為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很「OK」的孩子。有時限制孩子發展的因素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父母的觀念。
這是一本重塑父母教育觀念之書,可以從升學主義中跳脫出來,讓我們看見教育的更多可能。
好書推薦
書名:教出孩子的生存力
作者:大前研一
出版:天下文化
建築大轉換
作者:伊東豊雄、中澤新一
出版:聯經
日本311震災逼迫建築界面對不可忽視的大轉變,現代建築未來該何去何從?在台灣擁有多項作品的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與思想大師中澤新一進行一連串關於建築的世紀對談,深度討論日本311震災對建築界產生的衝擊與鉅變,從地域與公共性、人與自然、能源與建築三個面向切入反思現代建築的意義和弊病、建築師的角色與責任。
尋找倉央嘉措
作者:廖偉棠
出版:行人文化
倉央嘉措是西藏六世達賴,同時也是一個擅於情詩的詩人,因為電影《非誠勿擾》的引用,這幾年他的詩在中國內地迅速火紅。詩人廖偉棠重新演繹倉央嘉措作品,並到西藏進行拍攝工作,黑夜乘車在雨雪交加的山徑奔馳、也曾在與不丹一山之遙的小村落想像倉央嘉措的童年,以文字與影像重新演繹倉央嘉措傳奇的一生。
酵素廚房:66道享樂主義的輕食佳餚
作者:劭麗華
出版:台灣商務
近年來「酵素養生」蔚為風潮,保健趨勢已不再是吃入瓶瓶罐罐的營養品,而是要補充細胞所需的營養素。酵素是就是細胞的營養素,利用酵素來保養身體成了一種新的養生方法。本書以精簡的概念為讀者揭開酵素的神秘面紗,更提供實用食譜可以按表操課,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