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專訪》父母曾憂吳亞昕「太乖」!自學的她如何踏上核能辯論台?

核三重啟公投辯論,第四場反方代表

陳育晟
user

陳育晟

2025-08-14

瀏覽數 1,850+

年僅20歲的反核少女吳亞昕。黃菁慧攝
年僅20歲的反核少女吳亞昕。黃菁慧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年僅20歲的吳亞昕,在核三公投辯論會上,以溫和堅定的語調對決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論述核廢料與核安風險。這也令人好奇,究竟有「反核少女」之稱的吳亞昕,曾走過哪些教育歷程?昨(13)日,她接受《遠見》核能系列專訪,談她如何自學、共學,到踏上核能議題的辯論台。

「有很多背景因素的變化,但現實上,核廢料依舊沒有最終處置場,而且地質科學早已確認核三廠下方是活動斷層,這些都是不變的科學事實。」如果只看文字內容,很難想像這些論點,發自一位20歲青年。在核三公投第四場意見發表會中,這是公民代表吳亞昕的主要論點之一。

昨(13)日吳亞昕面對的正方論述對手,是有「立院戰神」稱號、擁有美國康乃爾法學博士的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儘管吳亞昕的反核論述引發正反意見,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但已讓台灣各界都注意到這位公共議題領域的新秀。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觀察,吳亞昕年僅20歲,已能論理清晰、口才辨給,「為我們的下一代感到驕傲。」

吳亞昕在意見發表會當天午後接受《遠見》核能系列專訪,記者問她如何評價自己在辯論會上的表現。她坦言,辯論完後如釋重負,最初會接受民間團體邀請,擔任公民代表,就是希望讓社會大眾聽見屬於她這個年輕世代的聲音,這個目標在過去兩個多月以來沒有改變過。

年僅20歲的吳亞昕,在核三公投辯論會上擔任反方代表。取自中選會直播

年僅20歲的吳亞昕,在核三公投辯論會上擔任反方代表。取自中選會直播

父母憂「太乖」,讓她自學、培養思辨能力

表現冷靜、意志堅定的吳亞昕,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接受自學教育。

當時,吳亞昕父母發現女兒「太乖」,過度聽從長輩,沒有自己的主見,希望能培養她的獨立思考能力,才決定讓她自學。自學過程中,父母也刻意加強她的批判性思考與思辨能力,並透過日常的交流來實踐。

對吳亞昕而言,這種共學並非「一個人的武林」,而更像是一個小社會,因為所有自學家長、孩子會組成團體,並不時舉辦共學活動。例如,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孩提時期曾造訪核二廠,對核電廠的運作有了初步認識。

年紀漸長後,她則從個人、小組報告中自行蒐集資料、研究,慢慢建立起對核能更深的理解。

她告訴《遠見》,這種教育模式對她的知識養成有很大幫助,因為共學強調「實地行動」。不會僅局限在書本上的知識,也不如傳統教育由老師單向傳授,而是透過觀察、討論,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對社會中似是而非的主張保持疑懼。

不輕易受雜音干擾,只想把心底話說清楚

這樣的訓練,讓她在眾聲喧嘩中,得以保持清晰思緒,覺察事物的本質核心。

7月底,中選會公布核三公投各場辯論正、反方代表,得知對手是黃國昌,吳亞昕沒有太多心情波動,「一來是這次重點是和大眾對話,二來則是無論對手是誰,經驗都比我豐富,如果要害怕的話,好像每一個人都沒有太大差別。」

不因對手而改變策略,吳亞昕只想把自己心底的話說清楚。「對年輕世代而言,最相關的議題是核廢料,因為它的影響太深遠,」她因而選擇從這個角度輔以個人生命歷程切入進行論述。

她印象十分深刻,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過後不久,年僅6歲的她和關注此議題的父母一起上街頭遊行。當時父母告訴她,這不是單純要她們支持某個特定理念,而是要把握機會學習、了解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

當時還沒上小學的她,並不了解核能,但當所有與會成員模擬核災發生躺在地上時,卻在她腦海深處烙印畫面,核能也成為她成長過程中不斷試圖釐清的知識主題。

在摸索的過程中,她一度困惑,「核能議題過於複雜,是否我的立場是因為缺乏某些視角流於片面?」但後來投入更多研究、爬梳資料後,她不僅更了解核能的陰暗面,也更堅定自身的反核立場。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年僅20歲的吳亞昕,在核三公投辯論會上,以溫和堅定的語調對決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中選會提供

年僅20歲的吳亞昕,在核三公投辯論會上,以溫和堅定的語調對決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中選會提供

親手撰寫講稿,民團協助確認事實

然而,吳亞昕還是擔心觀點過於薄弱,在辯論會上站不住腳,於是在辯論會前也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過去有過長期交流的民間團體討論。

陪同吳亞昕參加此次辯論會的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閔柏陵觀察,講稿中耐震係數等專業數據,是透過公民團體的協助、確認,吳亞昕才將其放進講稿內,而整份講稿都由吳亞昕親手撰寫,不假他人之手。

然而,就在吳亞昕正式登場前一天,核三公投第三場辯論正方代表、核能流言終結站創辦人黃士修卻把焦點瞄準她,質疑她的學經歷不足以和社會專家比擬,沒資格參加辯論會。

對此,民進黨立委陳培瑜忿忿不平表示,在尊重孩子意見的前提下,陪著孩子一起觀察社會、參與公共事務,才是培養下一代公民的重要方法,抹黑青年絕非民主社會該有的討論風氣。

核能+國安更複雜,「沒有簡單的答案」

但吳亞昕對此倒顯得十分淡然。「有時候還是會忍不住看,但只要發現內容讓自己心情不好,就會立刻關掉。」她心裡很清楚,這次參與辯論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和大眾對話,並傳達自己的聲音,因而最重要的就是要調整好心態,才能妥善表達,因此會遠離仇恨、負面言論。

閔柏陵觀察,共學團體並不僅是學習社群,更是致力推動社會與教育改革的組織。吳亞昕從小看著身邊大人推動改革的過程中,不斷思考「為什麼要做」、「如何做得更好」,也習慣不斷反思自身行動和立場,這讓她對自己有更明確、清晰的定位。

但吳亞昕反對核三重啟的立場,還得通過層層考驗。尤其是在兩岸關係緊張的現在,沒有核電廠的台灣,在不少專家眼裡是缺乏能源韌性。

曾在美國海軍服役39年的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埃利斯(Jim Ellis)和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就投書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表示,台灣的能源政策正陷入困境。

困境來自於兩個層次。一方面,政府設定雄心勃勃的淨零排放目標,但再生能源發展因土地限制和成本高漲而進度落後;另方面,台灣的電網負載過重、韌性不足,能源儲存能力也僅夠支撐十天,遠低於日韓等國。

這看在吳亞昕眼裡,核能加上國安,是一個比核三該不該重啟更複雜難解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所以我們應該持續思辨、批判,並在急迫性與底線間尋求平衡,」她坦言。 

吳亞昕說,「共學」的教育模式對她的知識養成有很大幫助。黃菁慧攝

吳亞昕說,「共學」的教育模式對她的知識養成有很大幫助。黃菁慧攝

用空檔年當導師,辯論讓她走到台前

帶著這份對知識的謙卑與渴望,吳亞昕今年9月即將正式進入大學新鮮人生活。但在此之前,她利用高三畢業到大一間的「空檔年」(Gap Year),回到共學團輔導青少年,和閔柏陵成為同事。

閔柏陵觀察,吳亞昕從學生轉變為青少年導師的過程中,經歷重要的角色轉換。過去,她只需要專注在自己的學習,但成為導師後,她必須學會協助他人學習。「這不只是傳授知識,更包括理解不同學生的特質,並用不同方式引導他們,讓她學會用更多元視角看待事物,溝通、表達能力也隨之提升。」

擔任青少年導師的這一年,把吳亞昕從一個懷抱理想的孩子,轉變為更有行動力與希望的青年,而這場辯論會更讓她體悟「有能力再往前站一步,從原本習慣躲在幕後協助他人,轉變為願意親自站到台前發聲。」

8月23日,吳亞昕即將走進投票所,投下她人生的第一張公民投票。在此之後,她也將進入大學殿堂。可以確定的是,這絕對不會是她參與公民行動的終點,而是蓄積能量,從更多面向關懷社會議題的開始。

吳亞昕小檔案

出生:2005年
學歷:高中以前均參加自學
經歷:6歲時參加反核遊行、高中畢業後擔任暖暖蛇共學團青少年導師、20歲時擔任核三公投辯論反方代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