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李四端:加強同理心/薛聖棻:培養抗壓性

青年讓爸媽囧很大?主持人與製作人的對話

採訪∕楊瑪利、高宜凡,整理∕林珮萱
user

採訪∕楊瑪利、高宜凡,整理∕林珮萱

2012-07-30

瀏覽數 24,100+

李四端:加強同理心/薛聖棻:培養抗壓性
 

本文出自 2012 / 8月號雜誌 年輕人憑什麼贏

2009年底在公共電視開播的《爸媽囧很大》,探討許多親子話題,更在綜藝當道、娛樂至上的電視圈,開出世代對談的清新路線。

【主持人∕李四端】

負責主持的資深主播、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四端說,身邊不少朋友都是固定觀眾,大家常在觀賞時轉頭對彼此說:「你看看,電視上講的這就是你們這些人!」更有家長感激說,這個節目的幫助和意義,遠比任何節目來得大。

【製作人∕薛聖棻】

催生這個創意親子秀的,是在電視圈打滾多年的知名製作人、「友松製作」負責人薛聖棻。擅長觀察社會脈動的他,當初力排眾議,設計一個幫助世代溝通的對話平台,而非時下熱門的綜藝節目或脫口秀。

做節目發現:兩代不對話

薛聖棻:我做綜藝節目很多年了,市面上不缺娛樂節目。而我經歷三個不同世代,發現最嚴重的是親子間的交流愈來愈少。

廣播時代,全家人圍著收音機一起聽廣播,等到電視出現,一家人圍著電視。但現在電視收看也分眾化,當人人都有電視,家庭互動更少了,而當網路、電腦、手機等多螢幕的出現,更是愈來愈疏離,家庭間不對話了。

大家常簡單地用「代溝」來解釋這種現象,但很少人去想,這是怎麼造成的?應該怎麼解決?

公共電視原本的想法,是要做遊戲競賽節目,我就提出親子談話的節目。一開始大家認為沒有人會願意上節目說自己的問題。經過一番說服才過關。

節目進入第三年,也解答了我心中的迷思。事實是,大家都想說,但最糟的是沒人要聽。父母和孩子都只「說」、不「聽」!

到了節目現場,我們鼓勵兩代盡情地說給對方聽。在螢幕外、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冷靜下來、變成聽眾,從聽別人的故事和對話中,就能有反省。

李四端:我不記得當初為什麼答應主持了(笑)。

記得第一集是談「另一半跟我要第一次怎麼辦?」我才嚇一跳,原來要談這個?開錄前,製作單位準備一份20道題庫給我,光看題目我就覺得不好意思,這些居然在電視上談,發現也許我才是最該被教育的那個人。

頭兩個月,我更發現不知道怎麼掌握節目。以前主持新聞節目,最後都會有個是非對錯,但這節目不需要仲裁,只鼓勵他們把話講出來。

李四端:年輕一代都把時間保留給社群、朋友,和上一代溝通的機會少了。結果上一代想講的話都變成「教訓」和「指導」,「對話」基礎就沒有了。

年輕一代受網路影響,常識很豐富,但觀念是混亂的。因為有太多事都是從虛擬世界中得到的。老師打不過電腦、常識打不過網路知識,你跟他講道裡,他可能還上網查一查對不對。

經常讓爸媽不知道怎麼教育他們,甚至爸媽的口才也輸給孩子。父母掌控力降到最低。最後變成,父母想說、但沒人聽,子女很會說、但漫無頭緒。

在18~24歲的大學生間,有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最大的根源來自家庭教育。因為爸媽從小注意他們的閱讀,就這麼一個簡單的一件事,把他們的一生劃分開。

如果說這節目讓我學到什麼,我要說是非常公平的一個方程式,當父母在子女身上投下多少時間和陪伴,就等於未來的親子關係,就這麼簡單!

工作價值差很大?年輕人要利益公平

李四端:一般人對工作有憂慮,但又講不出在悲觀什麼?他們的金錢觀並不重視累積財富,而是「有無足夠金錢,維持我的消費」。

對成就、事業的牽掛,也不像我們那一代那麼認真,看得比較淡。他們的成就感不是有多高職位、拿多高薪水、在社會上的政經地位等,而是建立在社交環境、自我定位、旅遊歷練等。在我們看來會質疑:這也叫成就嗎?這就是兩代之間最大的差別!

等他們30、40歲要結婚、買房時,買不起了,他們反而關心:為什麼老闆給我的薪水這麼低?為什麼老闆的治理觀念和我不同?

這一代很重視一件事,叫「公平」!上一代被教育的性格是犧牲、分享。但新一代的價值觀是:我的利益、享樂、和你的利益,彼此之間要公平。

薛聖棻:我的員工很多才20歲出頭,雖然我們有「主導權」,但最後「評鑑權」在員工身上,他們會評鑑你的環境、工作、薪水、福利,是不是他想要的,最後要不要待下來工作,取決在他。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我的員工裡面,有4位去過澳洲度假打工,甚至有人要留在那邊。過去的觀念會質疑,這就是他未來的人生嗎?但我們對人生的定義可能太窄化了。資優生在社會裡可能只有萬分之一,其他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要追求的價值是什麼?新世代不是不願意談,但長輩的「眼神」是會殺人的,也許長輩沒有說出口,但年輕人從你的眼神看出來,你已經否定他了。

我接觸到的父母分兩種,一種是極端的苛責,一種是極端的肯定,兩種過度會造成將來徬徨。

能毅然去打工度假的人,我感覺他們對未來較有明確想法,才會果決的放棄,勇敢去追求不一樣的價值。剛開始來談離職都會害怕,因為長輩會想,你有工作不做,反而是要去玩的樣子。

我之後用臉書觀察他們後來發展,看到他們一年當中經歷很多改變,回台灣也有回來找我,說想去讀書。這些孩子還是會找出方向,不像我們想的,是任性地丟下工作出去玩。

這樣的年輕人確實愈來愈多,我們這一代應該要增加自己的價值標準,不能老用過去的舊框架,這樣是不公平的。

年輕人不易管?他們說你不會用我

薛聖棻:我們從來沒有fire(開除)員工,是員工fire我們(笑)。

我最常接到的評語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你不會用我!」發生第一次時,我不認同,第二次還懷疑,但等三次以後,我就會想:是不是我真的不會用人?他們認為,他的長才在這環境沒被看到。迫使你開始思考,提供的舞台是不是不夠寬敞?是不是用既定的思想去窄化他的發揮?或給太多限制了?

李四端:很難講年輕人的「卓越性」在哪。以前看人會感覺,嗯~這個人很卓越、條件和表現都很好,現在不太容易看到。當然,卓越這兩個字也帶有成見,可能是口齒伶俐、反應快、做事勤奮這種模範型的青年。怎麼帶呢?要花時間去觀察。

薛聖棻:新生代不會因為經濟需求,就去找份餬口的工作。

以我親戚的兩個小孩為例,都是在30歲後才就業,一個學設計、一個學企管,在30歲前都沒有固定工作。學企管的不斷在想要做什麼,直到和有創業計畫的同學一起工作。

做設計的,從小就喜歡畫圖,畢業作品還做一部電動菜籃車,長輩當時看到就都很絕望,認為誰會要電動菜籃車?雖然沒人開口潑冷水,其實心裡是擔心的。後來他不斷參展,30歲後才摸出一些方向,決定做工業設計。

很幸運的是,兩個孩子有家庭的支持,沒有給壓力。媒體愛用「啃老族」來形容他們,但我也不這樣想,真的是經濟結構不一樣,讓他們有了選擇權。

爸媽該養年輕人?青年追求什麼?

李四端:這要先問我有沒有能力養他們(笑)。最近在節目上聽到專家的話,有學到一點,要跟小孩設下期限,也要給他一個緩衝期。

有一些人和小孩子談到責任和負擔,會感到難以啟齒,但是像我就和孩子明講,到了28歲你還可以住在家裡,在28歲前要慢慢減少零用錢,之後就要出去獨立生活。前提是父母要有決心和毅力,有時反而是父母做不到。而我選28歲,因為那是我結婚的年齡。

薛聖棻:剛談了很多,當中有個共同默契,就是都把「工作」放成人生選項的第一,但人生價值的追求不該只是工作。

我反思工作這20幾年期間,其實青年人追求的是生活目標或是態度。比如願意去做背包客,這是20歲一輩給我們的反思:難到人生追求的只是工作?工作給的經濟穩定是唯一的價值嗎?

當我們50、60歲必須要被職場拋棄時,才發現我們的「生活」是0分。這樣來講,20歲的人不懂工作,和60歲的人不懂得生活,其實是一樣的。

青年優勢在哪裡?爸媽態度要調整?

李四端:青年最大的優勢就是年輕啊!

薛聖棻:框架比較少,比較不受限。吸收知識的速度比上一代快,對新觀念的接受度強,對多元事物的偏見較少。但壞處是念頭變得太快、很難聚焦。

四端:社會上的長者、老闆、父母等,對年輕人要有些同理心。上下兩代溝通最大的問題,就是認定下一代很自私。至於年輕一輩,則要對自己認真一點,思考一下自己的未來。

薛聖棻:上一代要調整對價值觀的認同、對人生排序的方式。工作不是生活的唯一,想想週休二日怎麼度過,大部分的人不是躺著、要不就坐著看電視。上一代的人要想,到底生活是什麼?

至於新世代,選擇雖然變多,卻要檢視續航力夠不夠。有人因為選擇多,反而不知道要什麼,「都試試」這件事是很危險的!

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對壓力。大部分人一碰到壓力,就會先說這是不是我要的、條件是不公平的、上司不好,很草率地選擇放棄。反而沒有得到解決壓力後,可以學到的經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