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柬埔寨證券交易所在象徵吉利的9點9分準時開市。
打著藍色領帶、西裝筆挺的副首相兼財政部長吉春在眾多官員簇擁下,慎重地伸手敲響金光閃閃的開市鐘,為柬埔寨第一支上市股票交易揭開序幕。
柬埔寨是東協十國中,最晚建立證券市場的一國,腳步比緬甸還緩慢。雖然從籌備到開市歷經七年之久,但投資人對這惟一的「一百零一股」金邊水務局相當捧場,讓它甫掛牌股價就大漲50%。
股市開市不只是柬埔寨金融發展的里程碑,更是它經濟往前邁進的一個縮影。柬埔寨的經濟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後,於2010年迅速反彈,2010與2011兩年的GDP成長率都達到6.7%的水準。在外人直接投資(FDI)上也有顯著成長,2011年外人直接投資總額達6.32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14%。
城市發展迅速,LEXUS滿街跑
談到柬埔寨,一般人的印象十分兩極。一方面這是擁有壯觀石雕群的旅遊勝地,是電影《古墓奇兵》的拍攝地。一方面這裡也是飽經戰火蹂躪、民不聊生的悲慘國度。
不過,柬埔寨的環境,已在過去十多年,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十多年前即投資柬埔寨成衣業、一路見證它發展的崑洲實業董事長楊紹欣回憶,1997年柬埔寨物資缺乏的嚴重度是「要甚麼沒甚麼。有電線桿沒電線,連衛生紙、釘子都要靠進口。」現在不但殘破的市容變得整齊,新大樓不斷興建,LV等知名品牌紛紛進駐,連HBO、Discovery頻道的節目都能看到。
柬埔寨的街頭,也和同屬低度開發國的緬甸有了極大差異。在緬甸,放眼望去盡是生鏽破舊、至少有30年車齡的二手老車;而在柬埔寨的路邊,卻已經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LEXUS、高檔休旅車。「柬埔寨窮人生活困難,有錢人卻非常有錢,」
金邊證券執行長徐立文表示,柬埔寨是標準M型社會,權貴一頓飯可以花200美元不手軟,但鄉下人可能一個月賺不到50美元。
金融自由,外匯無管制
就東南亞國家來看,柬埔寨可謂金融最自由的一國。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的201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柬埔寨的經濟自由度遠超越菲律賓、印尼、中國。是全球少數沒有外匯管制的國家,企業資金可以自由匯入匯出。美元的使用相當普遍,工資、租金以美元計,食衣住行都能用美元支付,「1美元以下才會需要本國貨幣(里耳),」楊紹欣說。
匯款自由、美元計價減少了廠商的匯兌風險,成為吸引外資的一大誘因。徐立文表示,越南外匯管理嚴謹,只要貨幣幣值劇烈變動,匯損就成為廠商一大負擔,「柬埔寨這一點比越南好得多。」
另一方面,因為被列為「低度開發國家」,柬埔寨享有許多國家的免關稅、免配額保護。例如出口到美國、歐盟、日本等29國都是零關稅,成為關鍵競爭力。
根據了解,許多台商把製造工廠布局到柬埔寨是基於客戶要求,而客戶主要的考量點,多在於免關稅的誘因。
「和其他國相較,關稅可以省下10%,影響很大!」楊紹欣表示,因此歐洲H&M、美國American Eagle等知名服飾品牌都紛紛選擇來柬埔寨設廠。
人力成本低,投資優惠出籠
從人力成本來看,柬埔寨的工資相對便宜。目前柬埔寨每月最低工資為61美元,在東協十國中只高於緬甸。近幾年中國工資呈螺旋式上漲,勞力密集的製造廠因為成本壓力,紛紛把工廠搬到柬埔寨。曾經廣受外資青睞的越南,風光也逐漸被柬埔寨搶去。
楊紹欣分析,越南近年工資上漲、罷工嚴重,柬埔寨的勞資關係相對平和;越南的製鞋業受到反傾銷制裁,柬埔寨則沒有相關困擾。在人口結構上,柬埔寨的人口紅利也不遑多讓,據統計,柬埔寨的人口中位數為23歲,可勞動人口占人口總數六成,雖然1400萬的人口在東協國家中不算多,但成長尚稱迅速。
亟欲發展經濟的柬埔寨,為了吸引外資,近幾年也祭出許多優惠措施,更致力建立經濟特區。
1988年開始在柬埔寨磅針省投資開發「曼哈頓經濟特區」的美德國際醫療集團總裁楊克誠回憶,當初他並沒有建立經濟特區的抱負,而是因為土地糾紛,總理洪森點名他處理,他才硬著頭皮接下重擔。
不過由於有政府支持,投資優惠協調快速,進駐廠商不但享有六到九年的稅賦減免,而且有單一窗口辦理執照、許可、原產地證明核發等多項業務,為廠商節省許多時間成本。
起步點低,產業侷限大
雖然政府想有積極作為,但起步點極低的柬埔寨,在發展上仍有諸多困境。楊克誠不諱言,基礎建設缺乏、電力昂貴,仍是柬埔寨的重大缺陷。在柬埔寨,一度電的價格約為台灣的三到四倍。為了能快速解決電力問題,位於柬越邊界的曼哈頓特區只能向越南「借電」,緩解燃眉之急。除了缺電,上下游供應鏈欠缺,也讓柬埔寨難以進行產業升級。目前柬埔寨整體產業中農業占三成,吳哥窟觀光仍是收益主要支柱。而製造業中,只有勞力密集的紡織與製鞋業有發展利基。「柬埔寨石化業還沒起來,幾乎什麼原料都要靠進口,」楊紹欣直言,缺乏支援產業、工業基礎薄弱,導致電子業要發展幾乎是不可能。
另外在交通運輸方面,柬埔寨的城鄉差距也極端嚴重。偏遠鄉鎮的交通發展度極低,不要說公車,連鋪好的路都屈指可數,要到不同城市一定得「跋山涉水」,因此一些人力資源也難以運用。為了方便員工上班,一些企業只能出動卡車,每天接送員工往返村鎮及工廠。以目前狀況看來,柬埔寨仍需要數十年的經濟發展,才能追上先進國家。
處處機會 台商前進柬埔寨
柬埔寨與台灣沒有邦交,也沒有互設駐外單位,在缺乏政府支援下,風險可能遠高於其他國家。目前的柬埔寨台商,都知道有事得自己想辦法解決,因此均各自發展出一套有力的人際網絡。「就像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來久了,大家都練就一身本領,」楊紹欣笑著說,柬埔寨就像30年前的台灣,難免有制度不明、建設不足、「咖啡錢」等問題,但未來總有改善的一天。 對於有意進軍柬埔寨的台商,金邊證券徐立文建議,必須要親自投入,長期耕耘,「了解後再下手」。
「那種一個月來考察幾次就跳進來的,失敗率很高,」徐立文直言,想在柬埔寨做生意,總會遇到一些自稱認識大官、有「特殊門路」的人出現,因為資訊不對稱,被騙錢的不在少數。另一方面,在柬埔寨經商,「政府都有在看」。徐立文坦言,難免會有電話監聽,甚至跟蹤,但「不做壞事就不會怎麼樣」。
不過,在他眼中,柬埔寨雖落後,但處處是機會。「台灣很進步,但證券業已是紅海市場、夕陽工業,」一年半前在柬埔寨拿到執照、看到處處都是承銷機會的他說,99%的柬埔寨人不懂股票,但人人都想賺錢,股市未來發展相當可期。現在台灣的兆豐、合庫、國泰金都已進軍柬埔寨,打算在金融市場分一杯羹。「正因為一切都剛開始,才有無窮機會,」徐立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