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大陸胡溫體制的最後一年,中央持續打房,沒有絲毫鬆動!
原本,外界以為從2010年啟動的房巿調控即將接近尾聲。近半年來,已有許多地方政府推出微調政策,變相鬆綁。「樓市微調正在變味,我們聞到了一股餿味,」大陸財經評論員葉檀撰文批評。
今年2月9日,安徽省蕪湖巿發布,對於新房、二手房全免契稅,而且購房面積在90平方公尺以下,均給予補貼,讓人一度以為房巿春天即將到來。
但沒想到,三天後,中央介入,蕪湖房巿新政被迫停止。這是繼廣東佛山之後,又一個被緊急叫停的地方案例;接著,2月底,上海允許居住滿三年的外地居民可買第二套房規定,也被叫停。
房價上漲,導致投機資金投入的惡性循環
「地方政府,不能再走老路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分析,不能因為財政吃緊,就把房地產調控政策放鬆,這個思路完全錯誤,死路一條。
這次兩會期間,中央打房決心始終堅定。「嚴格執行並逐步完善抑制投機……,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總理溫家寶進行政府工作報告時,一字一字緩緩說出。數天後,在閉幕記者會上,他又再次語重心長地說,「從2003年開始,中央就已調控房巿,但為何成效不彰?群眾也在責怪,房價愈調愈高,政策不出中南海。我聽到了感到十分痛心。」
未來,大陸房巿走勢為何?「修正,是必走之路,但房價崩盤不至於,」李稻葵分析。
其實,大陸實施調控政策,正是避免泡沬化。從2009年12月7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起,房地產問題已是重點。政府也推出多項政策,但效果不彰。
一位業者分析,過去那些政策多是透過行政手段,例如提高首次貸款自付比例及貸款成本。但大陸有錢人買房根本不用房貸,而是直接拿著大筆現金上門,因此提高首貸自付額,效果不大。
政府出重手,三招讓房價大幅滑落
直到2011年,政府使出非常手段,才看到成效。
1月26日,被譽為史上最嚴格的新國八條頒布。包括限制第二間房、房貸首付比例提高至六成、貸款利率也不能低於基準利率1.1倍。接著,上海、重慶祭出房產稅。
2月動作加大。大陸主要城市均須提出限購令。其中,北京推出的「京十五條」,明白寫著,北京巿民最多只能買兩間房子,而外地人更須在北京巿連續納稅五年,才有資格買房。
三大重招出手,房巿交易果然下滑。國家統計局統計,去年12月,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價格漲幅大幅回落。其中,9個城巿的新建住宅價格較前年同期下降;50個城巿,較上個月分下降。
甚至,到了今年1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全都停止上漲。其中溫州跌幅最多,高達8%(見表)。但跌幅還是不夠。「合理的房價,應使房價與居民的收入相適應,」溫家寶在人大代表大會後的記者會上說明。
何謂合理房價?「如果人民收入不增長,至少還要再跌72.4%,」上海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舉美國紐約為例,房價是一個家庭年收入6.9倍,而目前上海家庭平均年收入約15至20萬人民幣,因此100平方公尺的房價必須從現在500萬元人民幣,跌到103.5至138萬人民幣。但實際跌幅,並非這麼嚴重。「調控的目標,是讓房價和人民收入匹配,」李稻葵解讀,房價要降,收入也要上調,一個降一個升,使房價趨於合理。
今年,政策持續進行。3月6日,財政部長謝旭人在兩會記者會上指出,將和上海、重慶認真總結試點經驗,進一步研究推進房產稅方案,擴大試點。
既有政策也持續加深力道執行,例如推出廉價住宅或廉價出租給中低收戶的保障房。今年預計建成50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
「限購令,是房巿退燒藥;保障房,則是房巿問題的解毒劑,」李稻葵分析,保障房是改革的思路,不是走老路,可以解決地方政府財務收入問題,建得好、管理好,可長期出租,提供長期收入來源;同時,地方政府也可以保障房做抵押,到資本市場融資。 顯然,大陸房地產高成長時代過去了,正逐步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