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再次檢視,全球成長 仍舊依賴金磚國

《高成長八國》獨家書摘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12-04-02

瀏覽數 19,300+

再次檢視,全球成長 仍舊依賴金磚國
 

本文出自 2012 / 4月號雜誌 金磚四國之父歐尼爾 再度預言新經濟引擎

中國〉金磚中的金磚,將創造全球最多的億萬富翁

我很喜歡造訪中國,也很認同中國人的樂觀態度。今天在西方一天到晚都聽到憤世嫉俗的負面論調,大家似乎對未來早已失去熱情。但是到中國旅行,可以轉換一下心情。

我喜 歡置身於13億充滿嚮往、力爭上游的中國人中。不時有人對我說,由於中國本身的巨大重要性,我應該把中國從金磚四國中單獨抽出來。當然,有的人指出,如果把中國排除在外,金磚四國也就沒戲唱了。這種說法有它的道理。

中國是我們這個世代最偉大的傳奇故事,我造訪中國的次數比我到其他三個金磚國家的次數加起來還要多。

對世界上每個人來說,中國實在非常重要。我在1995年加入高盛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大約5000億美元。如今卻在短短15年內,成長十倍以上。2001年的GDP還不到1.5兆美元,落後英國和法國,但今天早將英、法兩國遠遠拋在後面,更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最先了解中國潛力的,是一批縱橫國際商場的生意人,經營跨國公司、知名品牌及通訊帝國的企業家,他們經常造訪中國,親眼看到中國的變化。但是任何經常訪問中國的人都看得到變化。

我在1990年初期第一次造訪中國時,北京只有一條巨大的環形道路。今天,北京周邊已有八條這樣的公路。

人口眾多是中國高速成長的關鍵因素。中國政府在1980年代決定參與全球經濟後,就啟動經濟改革,促使1990和2000年代加速成長。數百萬人從鄉村遷居都市,既貢獻勞力,也從中獲益。

不過中國也不是沒有挑戰。生產力愈來愈高的龐大勞動力,是持續強勁成長的不二法門。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確實面臨挑戰。

人口老化,為龐大勞動力市場帶來隱憂

中國的工作人口逐漸老化,而且可能很快就達到高峰。如此一來,可能將和義大利、日本、甚至俄羅斯等國面臨相同的挑戰。目前中國總人口中只有16.6%的年齡低於14歲,是20年前的一半。同時,65歲以上的人口占了9%,高齡人口幾乎是20年前的兩倍。

不過,目前已經有跡象顯示,中國政府似乎漸漸在較為繁榮的都會區(例如在上海和北京)放寬一胎化的政策,有不止一個子女的家庭開始變得比較常見。

中國或許還可以藉由其他方式來彌補人口成長趨緩。根據人口普查統計,住在都會區的中國公民比率已經從36.2%上升到將近50%。我相信都市化之後,人們必須相互競爭,以改善生活水準,同時以更快的速度分享知識,因此對GDP成長產生極大的正面效應。

成長率也和工作人口的生產力有關。受過中學教育的中國人快速增加,也將促使中國的經濟成長更加強勁。愈來愈多中國研究人員躋身全球最傑出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之列,顯示在重要領域的生產力正逐漸上升。

隨著人民幣繼續溫和升值,到了2050年,中國GDP可能到達70兆美元,人均GDP則將近5萬美元,幾乎是2011年的12倍。中國人雖然還不是全世界最富裕的民族,但以這樣的GDP水準,絕對會出現全球最多的億萬富翁。

當然,中國終將放慢成長步伐,不可能一直維持10%以上的成長,但中國「只」需要每年達到7%至8%的成長率,就足以在2027年前與美國匹敵。

巴西〉超級拉美巨星,2050年經濟體再壯大五倍

我經常應邀到巴西聖保羅和里約演講。巴西是金磚四國中最受歡迎的外商直接投資地,從私募股權公司到避險基金,投資人紛紛爭相購買巴西資產。

全世界現在都認為,巴西終於加速揮別惡性通貨膨脹的陰影,從毫無希望的窮國轉型為21世紀拉丁美洲的超級經濟強權。

正如同中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證明了自己的成熟度,巴西也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中展露實力。

如果在過去,必然被捲入風暴中心,匯率、利率和通膨率全都劇烈震盪,但是這回巴西並沒有屈從於金融海嘯,它努力度過難關,並迅速復甦。

由於巴西過去十年來一直維持穩定的政策,因此在其他國家陷入泥淖時,還能實施擴張政策,在2008年和2009年展現的榮景,令許多人大感詫異,也讓巴西在全球市場上變得更加火紅。

政經動盪大、貨幣升值太快,不利經商 不過,受歡迎總是要付出代價。近來,我開始懷疑巴西可能或多或少染上了所謂的「荷蘭病」。由於天然資源豐富,利率又高,巴西貨幣有可能升值太快,以至於危害到製造業的發展。

我在倫敦辦公室裡接待過許多巴西訪客,很多人都告訴我,他們覺得倫敦物價很便宜。這種很少聽到的觀感正反映出巴西貨幣的強勢。就長期而言,我對巴西的看法仍然非常樂觀,但就短期而言,我懷疑巴西強勁的幣值會帶來麻煩。

在歷史上,巴西一直被視為「未來之星」,卻從不曾真的大放異彩。巴西國土廣袤,自然資源豐富,有極大的經濟發展潛力。20世紀大半時候是全世界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吸引數百萬移民巴西。但是通貨膨脹加上專制無能的政治,令美夢破滅。

巴西不斷陷入經濟和政治危機,民主制度和軍事獨裁政權輪番交替,經濟劇烈動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巴西曾換過六種不同的貨幣,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經濟是多麼混亂,加上貪汙腐敗和效率不彰,反映在人民生活上,就是物價失控,不斷飆漲。

但重新回到總體架構,巴西的基本經濟數據仍然很驚人。巴西是全球人口第五多的國家,且年輕人眾多,人口也還在成長。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美國的成長經驗顯示,年輕人口持續增加能帶來強勁的經濟成長。我們在2050年的預測也顯示,巴西有潛力持續成長壯大到今天的五倍規模,成為10兆美元的龐大經濟體。

2011年,巴西的成長環境評分在金磚四國中名列第一,不過在世界銀行2010年的「經商環境調查」中,巴西在183個國家中僅位居127名。

儘管巴西近年來非常成功,但它的成長環境評分仍然落後韓國兩分,或許這正顯示出巴西在成為成熟的已開發國家之前,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俄羅斯〉在眾人看衰中,仍將超越德、法、英

今天,要找到對俄羅斯樂觀的人十分困難。許多人都認為金磚四國裡最該捨棄的就是俄羅斯。論點是,俄羅斯人口結構老化,不利經濟發展;加上過度依賴能源和原料;政府治理和法令架構都有不良紀錄,因此不配享有金磚四國的地位。

但我總是告訴這些批評者:儘管俄羅斯確實面臨嚴峻挑戰,但它也有潛力讓人均GDP超越其他三個金磚國家,甚至凌駕所有歐洲國家。我也認為, 對歐盟而言,有個富有的鄰居是很棒的事。

俄羅斯目前的核心挑戰是人口結構。大家普遍認為,由於超高的死亡率(15%)導致人口急遽下降,俄國的經濟前景可能不妙。關於俄國人為何特別短命,(男性平均壽命59歲,比台灣人少17歲)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故事。一位俄羅斯學者曾經告訴我,俄羅斯40歲以上的男性有60%過世的時候都醉醺醺的。不管他的話是真是假,都頗符合某些關於俄羅斯生活的偏見。

我注意到外界對俄羅斯有很深的反感,俄羅斯人接受普丁專制獨裁的領導方式,認為是成長壯大所必需,不過西方投資人眼中只見到政治的倒退。1997年,俄羅斯成為G8一員。當時七大工業國認為俄國很快將變為民主政體。但沒幾年,西方國家就了解俄羅斯欠缺加入資本主義陣營的能力和意願。

教育和通訊是強項,過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令人擔憂

儘管如此,俄羅斯仍然擁有無窮的潛力。德國雖然是歐洲最大的國家,但與俄國一比,可能立刻相形失色。俄羅斯制定了全球最高明的國家科技政策,同時也網羅了許多優秀人才來推行政策。

俄羅斯教育制度在中央領導下,一向表現出色,數學和科學水準非常高,無論要鼓勵民眾使用現代科技或其他技術創新應用方式,都非常容易。

不過,科技只是成長環境評分的元素之一,在我們追蹤180個國家中,俄羅斯的成長環境評分排名第110,在金磚四國中只領先印度。過去十年來,由於大宗商品價格高漲,令財政和外部帳戶獲得支撐,雖然原油價格在2008年暴跌,暴露了罩門。但幸運的是,俄羅斯領導人受到這次教訓後,將採取多角化的發展策略,減少對天然資源的依賴。

教育和通訊是俄羅斯的強項。表現較差的項目除了平均壽命太低,還有政治穩定度和法治不足、貪汙腐敗等。在外人眼中,俄羅斯政客和所謂「寡頭」之間的關係仍然很神祕,且令人擔憂。

另外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過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前總統麥維德夫曾在2009年宣布新計畫,打算降低能源的重要性,並且鼓勵科技業的發展,這絕對是邁向正確方向的重要一步。我認為,我們仍然有理由對俄羅斯感到樂觀。

印度〉勞動力是中國與美國總和,30年內成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是金磚四國最大的謎團。印度的人口結構非常驚人,是全世界最有利經濟發展的人口結構。未來25到30年,工作人口可能會增加3億人。2011年,印度人口已達12億人,估計在2050年之前,可能增加為17億人,但是印度的年輕人屆時會比中國多很多,如此一來勞動力將相當於中國和美國的總和。

印度還有其他重要的優勢,包括法律制度具公信力,會說英語的人很多,還有很多印度科技公司在全世界攻城掠地。

理論上,印度在未來20到30年有可能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且印度實質GDP增加的速度可能會超越其他金磚國家。到了2050年,印度的經濟規模可能是今天的30倍以上。

不過,印度也是金磚四國中成長環境評分最低的國家。窮人多得嚇人,想把事情辦好也困難重重。

我認識每個在印度做生意的人,無論是不是印度人,也不管地位高低,幾乎都同聲抱怨印度低效率的官僚作風,要拿到一份普通的許可證,可能得花幾個月,連最簡單的程序都可能弄得一團糟。

識字率低於50%,人才素質兩極化是缺點

許多西方人習於和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科技高手打交道,因此很訝異印度在科技應用和教育這兩項的成長環境評分這麼低。一方面,頂尖印度學府培養出大量受過良好訓練、英語流利、嫺熟電腦技能的理工科畢業生,然而絕大多數印度人仍沒受過什麼教育,也沒有機會接觸新科技。

印度的識字率始終在金磚四國中墊底,女性識字率更低於50%。從小學到大專院校,所有等級的學校都經營得很辛苦。

印度還有其他中國沒有的問題。各行政區域非常獨立自主,中央政府無法主導所有的政策。不過,雖然有爭吵不休的政黨、過時的種姓制度、相互競爭的宗教信仰,但依然是民主政體,容許人民有相互衝突的聲音和意見,不像中國舉國上下只有一個目標。

從2000年以來,印度對外貿易不斷往上攀升,占全球出口比率也從1993年的0.6%上升到2010年的1.5%。儘管新發展令人振奮,但印度對外貿易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印度在世界銀行的經商難易度、反貪腐和透明度指標中,分數也始終很低。

我造訪印度次數愈多,花愈多時間思索印度面臨的挑戰,就發現印度的問題和人生中其他問題一樣,全在於心態。要提高教育水準、普及科技、鼓勵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都和領導力有關。或許一切就這麼簡單,也這麼困難。(王怡棻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