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64.2分的幸福

遠見民調 台灣第一份幸福感成績單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2-03-28

瀏覽數 39,600+

64.2分的幸福
 

本文出自 2012 / 4月號雜誌 金磚四國之父歐尼爾 再度預言新經濟引擎

然而,主觀、私人且差異極大的「幸福感」如何測量?究竟民眾的幸福從何而來?遠見民調中心透過電話調查,希望了解台灣人民的幸福感,以及影響幸福的指標。同時,《遠見》還與EOLembrain東方快線市調合作,鎖定青壯年世代進行網路調查。

二份調查結果,同樣發現,台灣人的幸福屬於「微量幸福」;如果政府能夠解決經濟及就業問題,就能有效提升台灣的幸福感。

若以1到10分為標準,1分代表非常不幸福,10分代表非常幸福,你現在的幸福感有幾分?你覺得,台灣社會的整體幸福感,又是幾分?

《遠見》將回答1、2分者,歸類為烏雲罩頂、彷彿痛苦永夜的幸福赤貧族。

3、4、5分,為馬馬虎虎、勉強餬口的幸福清寒族。6、7、8分者,則是力爭向上、期待未來的幸福小資族。9、10分:自在充實、能享受生活的幸福滿分族。

根據《遠見》民調首次進行的「幸福感調查」,在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後,將個人幸福感分為五大面向、12項指標。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這12項的平均分數為6.42分;經換算,將滿分設定為100分後,個人幸福感則為64.2分。

但台灣人民認為台灣整體社會的快樂指數評價,則平均只有4.89分。同樣換算為滿分100分 ,則台灣人認為社會的幸福分數只有48.9分,認為自己還算幸福,但是認為其他人的幸福,則仍有待努力。

透過媒體看台灣:「小我快樂」贏過「大我快樂」 綜觀國人的幸福感,呈現不滿足的傾向。但取決於個人努力較有機會實現的「小我快樂」,顯然贏過外在環境的「大我快樂」。

亦即,台灣人看自己,比較快樂。看這個社會,就搖頭歎息了。這跟民眾天天接觸到媒體、政治、輿論,過度呈現社會亂象有關。

為深入了解台灣民眾的幸福感,《遠見》參考國內外歷來的快樂與幸福研究,最後以快樂程度、健康、經濟所得、生活滿意、社會連結為調查的五大面向。

再細部整合出個人快樂、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外表滿意度、生活滿意度、生活成就感、生活價值評估、朋友關係、家人關係、社區歸屬感、財務及收入、以及未來生活保障信心,共12組題目,測量國人的個人幸福感,並加上對整體社會快樂的評價,以建構台灣人此刻的幸福地圖。

調查顯示,五大領域當中,國人在健康方面的滿意度趨於正向,包含生理(6.54)、心理(6.99)、外貌(6.61)、快樂感(6.26)的分數,平均都在6分以上,雖然自身健康狀態有些缺憾可改善,但民眾普遍安於現狀,對於目前健康的滿意度尚可接受。

其次,在生活向度所問到的生活狀態(5.93)、成就感(6.35)、和價值感(6.48),民眾滿意度的成績也不俗。

分數較落後的是在經濟所得方面,財務及收入滿意(5.42)和未來生活保障信心(5.69)兩項成績,在本次問卷13個項目中(個人幸褔12面向和整體社會快樂分數),平均分數拿到倒數第二、三名。

民眾對經濟感到擔憂,是影響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說明了房價和物價高漲,但薪水卻上漲緩慢,讓民眾對未來經濟感到擔憂,果然成為影響國人幸福感的關鍵因素之一。

特別的現象還出現在社會連結的面向,同一向度內卻有明顯歧異化。

民眾對於朋友關係(7.12)和家人關係(7.79)的分數是各項當中最高的,但屬於社區歸屬感(5.82)和整體社會快樂(4.89)的評價卻偏低。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這也顯示,台灣逐漸走向「小我」的社會。民眾十分容易藉由親友間的人際互動獲得幸福感,但對於所居住的社區歸屬感,卻是感受到「幸福清寒」,對於整體社會更是不滿意。

統計整體結果,13項指數有多達8項成績,落在代表「力爭向上、期待未來的幸福小資族」,然而也有5項分數低於6分,呈現出「馬馬虎虎、勉強餬口的幸福清寒族」的等級。

其中,更是沒有任何一項能突破9、10分,達到前標階段,顯示國人距離「自在充實、能享受生活的幸福滿分族」的夢想,還有一段路。

有趣的是,比較民眾自評的個人快樂和整體社會快樂程度的分數,個人快樂平均6.42分,比整體社會快樂的4.89分高出許多。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還算快樂,但每個人看社會,都覺得不那麼快樂,顯示幸福不是加法,」政治大學統計系副教授鄭宗記認為,即使每個人的「快樂」相加,也敵不過社會環境所帶來的「不快樂」,就有可能形成這種一加一不等於二,甚至還會小於二的現象。

在世界各國紛紛走向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大潮流下,台灣從小我到大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專家解讀台灣第一份幸福感成績單

經濟硬指標先行,幸福感才能提升

文∕鄭宗記

此次《遠見》幸福感調查顯示一個有趣、且值得各方再深入探討的現象:個人快樂幸福感,並非是可累加、或可分割的。所有個體的幸福快樂感受,並不意謂著整體社會呈現相同程度的快樂;此現象在台灣過去類似的調查中(如「台灣社會心靈健康大調查」)也存在。

另一方面,受訪者性別、年紀、收入(或可支配所得)、學歷、婚姻狀況、有無子女,乃至運動、閱讀及休閒的時間長短,對個人快樂幸福感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若想依照這些個人背景及特性,型塑出一個幸福快樂人所該擁有的可能面貌,是會造成誤導的。例如,不同年紀間之幸福感是存在統計上的差異,然若再考慮性別、學歷或其他因素,卻又會得到不同結論。

從好處想,這真是一個公平的社會,因為台灣人無論身處在哪種角色、哪個地位、或何種狀況,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幸福快樂的方式。

同時,此次調查中也發現到受訪者對於空氣、自來水品質及整體環境衛生、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對中央政府的執政能力、司法制度與媒體的信任感等,並未反映在個人的快樂幸福感。

人民感受不見得直接反映出政府施政成果

某個層次而言,這是合理的結果。無論外在環境如何,快樂幸福是個人的感受。政府的角色與施政雖致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但並不意味著會實質反映在個人感受。

這也是政府許多施政,人民會無感的原因吧。然而,如何提高個人快樂幸福感,卻又是執政者責無旁貸的任務。

本次調查也發現,個人想要提升幸福感,是可以藉由生活方式或作為來達成的。較為簡單的是閱讀、運動。更大的層次是,透過教育或在職訓練,提升學歷與知識,為自己提高薪資,然而婚姻、小孩養育、自有住宅等品質,多少皆與收入及財務狀況,存在直接或間接相關。政府的作為雖未必直接反應於個人感受,卻有一定影響。 馬政府正著手建立「國民幸福指數」,企圖有別於「國民生產毛額」「國內生產毛額」這些經濟硬指標。然而,硬指標是絕對會影響軟指標。一個可能結果是必須「先硬後軟」;硬指標必須先達到某個程度,軟指標才有全面提升的可能。

此次調查是目前台灣類似調查研究中,較為嚴謹完整的。然而所有調查研究都有侷限性。此次結論除了做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基礎,也提供政府、相關社會團體,繼續發掘問題的參考。 (作者為政治大學統計系副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