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清晨7點,「2011富邦台北馬拉松」正式開跑,來自國內外4萬3000多人參賽。家住桃園縣的家庭主婦王淑琦也在其中,她以58分鐘跑完9公里,成就感十足。
時間回到2010年3月20日,當時體重90.2公斤的王淑琦來到桃園縣敦仁診所減重班,她強顏歡笑,對著鏡頭拍下「減重前」的照片。
接下來兩個月,她跟著營養師李姿儀學習飲食和熱量的關係,回家後把每樣食物都放上秤台秤重、計算熱量,每天還到診所運動2小時,5月8日結業那天,瘦到75.8公斤。
她再接再厲,接下來的每天運動時間加長到4小時,運動教練陳奇良教她跳有氧舞蹈、接受肌力訓練。經過一年多,她繼續瘦到64公斤,體態曲線變得好看,脂肪比率從一開始的44%降到22%,肌肉組織增加8.56%,可謂脫胎換骨。
「我以前不喜歡運動,現在能跑馬拉松,」王淑琦說,減重班幫她打「肪」,抗老化又「回春」。
對胖哥胖姐來說,減重班是重拾健康的一線希望。放眼台灣中型以上醫院,不少都設有減重班,隨著肥胖人口增加,減重班的角色也愈來愈重要。
說起來,全台第一家由醫院開設的減重班出現在1999年,創始者是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
體重少10% 肝功能改善75%
「我想進行減重影響脂肪肝的實驗,」擁有台大職業醫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的他,當時是省立桃園醫院(衛生署桃園醫院的前身)消化科醫師。他從臨床中發現,肥胖的人會得脂肪肝,日後可能變成肝炎、肝硬化,假使預防肥胖,或許能減少脂肪肝。
於是,他開設了第一個減重班,兩星期內從全台各地湧入150人,他自己都嚇了一跳。透過課程,他教導學員正確飲食,也發現只要減重一成,肝功能就可改善75%,其中還有54名病人經過一年追蹤,40人肝功能恢復正常。
當時消化科醫師對肥胖問題認識還不夠,蕭敦仁便在2000年底和家庭醫學科、新陳代謝科、婦產科、復健科等醫師,共同成立台灣肥胖醫學會,為醫師舉辦訓練。2001年,肥胖醫學會的醫師成員從數百人快速躍升到上千人,現已有2200人。受訓的醫師回到醫院,逐一開起了減重班,就這樣,減重班愈來愈普遍。
全台減重班學員最多的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在2001年由復健科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多半有肥胖問題,便結合院內的營養室開設減重班。
第二年,時任台北市長的總統馬英九呼籲民眾減重,萬芳順勢成立肥胖防治中心,創台北市先例,由肥胖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和運動教練,每週上課三次,幫助民眾減重。
醫院專業減重效果佳 但民眾大多先問親友找偏方
「這10年來,已有超過2萬人參加萬芳減重班,」營養師高欣農表示。她回憶第一期減重班有90人,學員以團體競賽方式,彼此監督,經過3個月,平均減掉一成的體重。於是,口碑逐漸傳開,不只北部民眾,也有遠在台中、高雄的人北上就診。
有趣的是,兒童肥胖也跟著成人肥胖問題受到重視,萬芳於是特別在暑假舉辦親子減重班,接受7到12歲的小學生報名,但由於兒童肥胖和家庭飲食習慣有關,便要求家人一起參加。
高欣農也發現,女性比較在意身材,報名人數約為男性的三倍,特別是25到40歲的女性最多。
大致說來,醫療院所減重班,每期約2到3個月,包括購買代餐,費用約為1萬2000到1萬5000元。
然而,每年全台醫院診所內的減重班學員,加總起來不到9000人次,與全民瘋減重的現象比起來,參加的人次其實不如想像的多。原因是,多數人萌生減重念頭,第一個詢問的對象幾乎都是周遭親友,而不是醫師、營養師。民眾寧可尋求偏方,自行購買減肥產品,使得減重商機至少有400億元,但醫界分到的大餅僅2.5%、10億左右。
為了協助營養師也能開設減重班,蕭敦仁在營養師組成的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的會員大會,分享開班經驗。 如果來到蕭敦仁位於桃園縣中壢市的診所,可以看到明亮的舞蹈教室和10幾部運動訓練器材,儼然就像會員制的健身房。他表示,這裡是國內唯一擁有肌力訓練設備的減重診所,器材一應俱全,而且合乎運動員等級。
由於超過九成的減重報名者不愛運動,蕭敦仁開放運動設備,讓他們每天免費使用,運動設施有助燃燒脂肪,估計8週可減重8%。 事實上,醫療院所近年為了吸引民眾採用安全方法減重,紛紛提供更便利的服務。
導入高科技遠距服務 全方位協助體重管理
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為例,去年1月成立體重管理中心,空間不但隱密,保護參加者隱私,內部陳設色彩鮮豔、燈光柔美,消除醫院予人的心理壓力。
「我們要讓看診像在家裡一樣輕鬆,」彰基體重管理中心執行長謝明家表示,顧及減重者的體重,特製椅子,可支撐190公斤,還結合內、外科和中醫等15名醫師、21名個案管理師,提供全方位服務。 去年夏天,彰基更進一步提供遠距服務,透過網路,減重班學員在辦公室、家裡,就能知道自己攝取、消耗多少熱量。網路資料庫已儲存1300種食物,查詢十分便利。
彰基花2個月時間,遠距協助台灣通用磨坊公司的12名員工減重,平均每人減重7.5%,BMI下降1.95,血糖、腰圍、血脂肪、三酸甘油脂也都減低,平均生理年齡更年輕了1歲。
此外,彰基設計客製化軟體,在血壓計、體重計上插入健保卡、隨身碟,減重民眾可將自己的生理情況傳到醫院,再由個案管理師以電郵、電話、視訊會議追蹤,未來還將結合雲端科技,用手機、平板電腦就能管理體重。 謝明家解釋,藉由GPS和APP的運動程式,減重學員不論散步、健走、騎自行車或跑步,都能記錄路徑距離、運動時間、速度、心跳速率,傳到醫院,也能算出消耗的熱量。
減重固然要搭配運動,避免運動傷害也是另一課程。萬芳醫院和文山區運動中心合作,學員到溫水游泳池做運動,這也成為全台灣第一個有水療教導的減重班。
每星期四晚上,在輕快音樂的伴隨下,運動教練在池邊高喊口號,穿著泳裝的減重學員在水裡跟著節奏抬腿。營養師高欣農說,藉由水中浮力,可以減輕膝關節壓力,同時增進運動樂趣。
醫療院所發揮創意,提供多元化、便利的減重方法,然而,是否有更多民眾願意改變習慣,直接求助減重班,醫師可能還得再加把勁,廣為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