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算算自己的生活大計,必要(家用)時間占掉三分之一,工作時間去掉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現代人越來越注重的自由休閒了。
在台灣男性平均壽命是七十歲,女性是七十五歲,平均一個人一生可享用六十萬小時。而根據專家估計,在生命週期中,工作時間大約只占十分之一,將有越來越多的休閒時光需要安排規劃。
下面有幾種休閒類型,你欣賞那一種?一起行動吧!
.鯨吞蠶食型
二十七歲的黃翠瑾,已經跑過歐洲好幾個國家,她的構想是,每一到二年,挑選一個國家或定點,深入的旅遊瞭解,她稱之為「鯨吞蠶食」。
大學剛畢業那年,黃翠瑾把獎學金、零用錢湊成旅費十二萬台幣,隻身飛到英國。她找到一處設有企管研究班的學校,一待半年,每個星期天隨著學校安排到各地參觀民俗村、博物館。
返台工作幾年後,前年底,她把兩年年休合併,加上國定假日,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供她暢遊德、法、比利時等西歐國家。
從想像到落實
她設計旅遊行程分「想像」和「落實」兩個階段。「想像」:出發前半年開始醞釀旅遊目的,陸續蒐集資料;「落實」:抵達目的地就蒐羅當地的交通時刻表、地圖,當晚就在旅館挑選訂出遊覽路線。如果玩累了,就加入當地的旅行團一起行動;在歐洲,旅行社及觀光單位就在車站隔壁,非常方便。
黃翠瑾緊守原則:避開當地的旅遊旺季。現在她已訂出下一個「蠶食」目標,指向中國大陸的絲路。
.活潑養生型
休閒不光是利用假期旅遊,日常生活裡善用慧心調度,學才藝、當義工,皆可娛己娛人。在工技學院任教的林清華,唸初中時換過腎,更讓她懂得珍惜健康,享受生活。
身體裡面「有一枚器官與別人不一樣」的林清華,每個星期固定去跳有氧舞蹈;覺得教書工作不免呆板單調,挑戰性不夠大,她開始去學電子琴;另外,她定期到天主教中心愛盲組義務服務,錄下所見所聞寄給盲人聽。
聽音樂會、看戲劇表演也是她愛的。「忙裡偷閒的感覺滿好的。」留著及肩長髮的林清華笑說,她是挺「放得下」的人,知道工作進度如何、何時可以做好,不會老覺得事情多得沒空休閒。每年暑假,她也會暫拋國內事務,邀集同伴飛到國外度假一、兩個月。
.多彈頭型
四十歲,在中鼎工程公司擔任管理部主管的孫建業,很早就訂下「半年一個小休閒,四年一個大休閒」,這是長期旅遊計畫;同時,每一年還依興趣取向,訂出休閒的主、副線。
練成多才多藝
例如,大學時代他選訂一年是「游泳年」(這一年的主線是游泳,副線是露營等等),於是全年的焦點就是學會游泳、享受游泳,和救生員交朋友,旅遊途中不忘找一條漂亮的游泳褲……。
幾年下來,孫建業就這般精通游泳、橋牌、烹飪,懂得露營竅門,學過口才訓練……,在同事眼中,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主管。
土木系出身的係建業,已訂了下一個休閒主題:「寫作」。
.充電打工型
對於從事美工設計的自由工作者王秋芳來說,一年有大半時間在國外旅遊,是休閒兼充電的好方法。
常跑東南亞的她已漸漸琢磨出旅遊訣竅:到外文書店往往能找到較具世界觀的旅遊資訊;女孩子愛去印度、尼泊爾,可以先到印航打聽情況;設計行程最好是依順路方向,起點及終點都有飛機直抵台灣的較佳;旅遊途中如果想找工具書,可以在車站或機場的留言板上留話,她就曾用此方法從一位荷蘭籍旅行者手中,買到一本不錯的旅遊指南。
五十一年次的王秋芳,覺得單身貴族努力工作三、四個月後,只要不亂花,總足可以存下兩、三萬元,正好可找東南亞一個地方好好玩玩。沿途拍照投稿,旅遊還可同時打工。
.全家同樂型
已經退休的劉興漢,一家四口(包括太太和兩個女兒)每年總是會出國走走。
雖然一家人時間很難配合,也必須要有人留在台灣看家,但他們覺得可以採取輪流方式。春天比較適合老人家出門,兩老就趁早報名旅行團,南非、美加都逐年去過了。工作多年的大女兒則多利用年休和同事出遊,去年小女兒也考上大學,沒有升學壓力了,就由姐姐帶著到東南亞玩了一趟。
除了上面五種類型,如果你還想找其他方法,坊間最近已出現各種休閒企畫中心,可以幫你出點子去玩。
玩得更起勁
本身也愛玩的黃翠瑾,就在半年前成立「慧宏休閒企畫中心」,專門幫企業或團體設計活動。去年底,也有幾家類似俱樂部型式的「休閒資訊企畫中心」、「聯誼會」開張,招收會員,提供休閒場所和資訊。
有的甚至擺脫俱樂部高所得、高消費的傳統形象,改以中上水準的中產階級為對象,一年入會費不到一萬元,平時還辦潛水、帆船種種講座。
休閒是為了活得更好、工作得更起勁,擁有健康的身體則是最大的後盾。新的一年,也得為自己的健康好好盤算。
建一份生命卡
首先得為自己和家人找個家庭醫師。可以到各大醫院的家庭醫學科問診,也可以就近我自己相熟的醫生;一般多半找內科醫生,家中有小孩的以小兒科醫生為優先選擇。
目的是為了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建立家庭檔案,「看病時多花五到十分鐘,對自己就有很大的幫助。」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家醫科陳蓓慧醫師指出,其實不需要每年一度大規模的健康檢查,只要「週期性健康檢查」就可以。在看病時向醫生說明自己的病史,做一些病歷登記,安排幾項必要的檢查,完成一份屬於自己的「生命卡」。
這份「生命卡」不只是一般人和醫生之間的聯繫,也是隨時攜帶的「護身符」。
馬偕醫院家醫科醫師謝瀛華指出,國外已有「生命卡」的制度,大家攜帶在身,在外一旦生病或發生意外,尤其是出國旅遊時,當地醫生馬上就可憑這張卡瞭解你的身體狀況,迅速診治。
國內一位四十多歲的企業主管,平常就蒐集健康資訊,尤其注意自己患有的高血壓動態,有關高血壓的報導特別剪報留存;並且貼身帶的卡上寫明自己病史、醫師姓名、目前身體有那些病痛等等。他更不時和醫師討論用藥情況,自己擬出一份健康食譜。
小心致命時刻
這位善做「健康管理」的人也很清楚那些休閒不適合自己,例如打網球運動量過大;他更知道凌晨三到五點是腦中風顛峰期,所以避免熬夜工作或應酬。
謝瀛華醫師特別提出「個人健康自我管理」的觀念,每個人都需要充實健康素養,公共電視節目、報章雜誌都是吸收保健知識的來源。吸收知識,休閒和健康規畫的第一步已經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