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他不是閣揆,是商管教育 國際化的新期待

專訪 政大商學院院長 唐揆:

柯曉翔
user

柯曉翔

2011-10-31

瀏覽數 33,100+

他不是閣揆,是商管教育 國際化的新期待
 

本文出自 2011 / 11月號雜誌 衣服是門好生意

9月底,一場政大公企中心舉辦的國際論壇上,商管學界重量級學者雲集。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吳靜吉擔任專題主持人,介紹與談人之一、才剛上任的政大商學院新任院長唐揆,開玩笑地說:「這個人來頭不小,很偉大,是唐朝的首相,」引起台下一片笑聲。

8月1日甫任院長的唐揆,之前是美國普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是政大商學院特別挖角,從國外迴游回台的院長。

唐揆就任新聞發布後,發生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有記者誤認為前行政院長唐飛,好奇地致電詢問,政大找前行政院長,有何策略考量?最後才發現是誤會一場。

政大商學院的大動作,具有指標性意義,希望借重唐揆在美國31年的人脈與經驗,宣誓邁向國際化的決心。

「不國際化,就會被邊緣化,」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陳春龍語重心長地指出。他兼任政大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IMBA)執行長,過去八年推動政大商學院國際化,締結姊妹校合約、參加國際商管會議,感觸特別強烈。商管學界特別重視國際認證排名和身家背景,一切很現實,「很多時候,你拿出來的名片,就決定一件事情的成敗與否。」

考政大落榜 赴美取博士學位 

一向是台灣管理學術界重鎮的政大商學院,自去年7月,就開始慎重考慮院長人選,欲尋找擁有國際頂尖商學院經驗的人才,幫助政大商學院提升層級。

這時許多教授們想到了唐揆。過去五年,唐揆曾帶領普度大學學生與政大交換教學。正因有唐揆在美國幫忙募款、組織和帶領學生來台,普度大學成為政大最成功的姊妹校之一。

然而,在台灣師資單一薪俸背景下,普度和政大薪資相差太多了。甚至,大陸某大學也提出優渥條件,向唐揆招手。許多人很好奇,唐揆怎麼會願意回來?政大給了什麼誘因?

「如果是為了薪水與待遇的話,很清楚,我不應該回來,」被問到回台薪水時,唐揆笑著說。出身屏東、現年58歲的他,覺得自己到了這個年紀,很高興可以回台灣做些不一樣的事情,為商管學界貢獻。他回台的決定也得到太太和四個成年子女的支持。

說到唐揆和政大商學院的緣分,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約35年前,他是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學生,準備了整整兩年,一心想考進政大企管研究所。班上有位女生,已有建教合作的工作機會,但仍陪他一起念書、考試。放榜結果出爐,女生成為當年榜首,他卻慘遭滑鐵盧。

同年,唐揆預官也沒考上,兩頭空的結果,信心大受打擊,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念書和研究的料子。幸好,那位女生還是決定跟著他,也成為他的太太。

出國進修後,唐揆非常努力。獲得美國普度大學葛蘭管理學院博士。在美國31年,研究、行政、教學三方面,都留下深刻的足跡。

於普度任教 獲選為最佳教師 

1988年,他以傑出的研究成果,拿到美國總統青年研究獎。當年商管領域的獲獎者,僅他一人。這個獎項,也讓他找回過去失去的信心。

個性內斂的唐揆,後來也在行政職嶄露頭角。他以華裔身分,37歲當上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主任,之後回到拿博士的普度大學,擔任管理學院副院長。在美國校園裡,外國人能當上行政主管實屬不容易。他不諱言,華裔背景的他,要在同事心中建立地位,必須比美國人加倍努力。

教學方面,唐揆也曾多次獲得MBA優良教師獎。2003年,普度管理學院全院碩士班學生更票選他為最佳教授。

但在美國這一路走來,卻也並非全然順遂。例如他生平的第一門課,全班都是美國學生,他很想教給他們一切知識,卻因英語能力有限,無法精準表達。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下課後,一位學生鼓勵他,「你的教材你都懂,應該更有自信。」當時的副院長也把他叫進辦公室,唐揆心知肚明,一定是學生去抱怨了。「其實你很想教好對不對?」副院長告訴他,可以製作投影片,這樣有助學生理解。

唐揆逐漸瞭解,教學的思考模式和英語表達能力同等重要。美國人習慣接收結構式訊息,而非選擇題式的片段訊息。因此,講課需有整體的架構,才能讓學生明白教授傳達的知識思考過程。擔任普度副院長時,他也開始扮演傳授教學祕訣的角色,幫助後輩同事。

赴政大任職 憂心人才斷層 

今年7月,唐揆把研究、行政和教學的豐富經驗,一併打包進行囊,啟程回國。一個週四晚上,40多位政大IMBA學生坐滿政大炎成創新廳,外籍生和本地生各占一半,聽唐揆講他的專業:「商業數量方法」。整堂課全英語教學,台下外籍生積極發問,有時候,你會分不清楚這是在政大、還是在美國校園。

台下學生之一的政大IMBA碩士班學生詹翔婷說,唐揆很重視和學生互動,常常詢問同學,聽懂了嗎?如果看到學生疑惑的臉孔,就會不厭其煩地再講一次。

剛來到政大上班時,唐揆清晨5點半還會到河堤散步;現在行程滿檔,已少有悠閒時光。 雖然就職至今才兩個多月,但唐揆已對台灣商管教育的未來感到焦慮。他觀察,台灣師資在華人商管學界目前仍屬頂尖,但新血輪的人才招攬卻十分困難。

「現在的大環境是,香港國際化、大陸充滿機會,他們為什麼要選擇台灣?」唐揆坦言,國內學校提供的資源與籌碼有限。

談到這場國際競爭,唐揆語重心長,但話鋒一轉,講起年輕時愛打的籃球,心情就顯得開懷。

外型清瘦、身材中等的唐揆深藏不露,曾經是屏東高中籃球校隊,「我以前跳起來,可以摸到籃框,」他笑著補充。唐揆的學弟、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專任講座教授陳明哲,在商管學界聚會中,常常逢人就提:「你不相信他會灌籃吧?」

如果用籃球比賽來比擬,國內頂尖商學院是一支老牌球隊,擁有一票球技正值成熟的王牌球員,薪資卻遠落後其他球隊的明星球員與外籍傭兵,這些王牌退休後,無法吸引新血注入的球隊,只有瀕臨淘汰。

「商學院的未來不樂觀,但我們很努力,」陳春龍說。 眾人期待,唐揆能使出關鍵跳投,帶領政大商學院迎向挑戰。

5年內,人才荒襲捲商管學界 

未來三到五年之內,一場風暴即將襲捲台灣商管學界。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陳春龍指出,國內商學院在幾年內,將會發生重大危機。 以政大商學院為例,全院現在近150位老師,5年後,約1∕3老師適逢退休年齡;這些老師,正是國內可以用英語教學、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商管學界精英,退休後,誰來彌補空缺?

台灣師資不論學院,皆單一薪俸、齊頭式平等的背景,讓學院缺少籌碼競爭國際人才。政大財管系教授周行一就認為,台灣教授薪資沒有反映市場真正的價值,國際競爭下,自然無法吸引人才來台灣,「傳統上認為老師是良心事業,但如果能提供誘因,教育的成果會更好。」

此外,商學院重國際認證和排名,可以說是最計較「身家背景」的學院。攤開大陸知名商管學院院長名單,幾乎都從國外挖角回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是哈佛經濟學博士,曾任教馬里蘭、柏克萊加州大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才44歲,是史丹佛經濟博士,曾任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反觀國內商學院,近幾年新血輪招募不易,甚至須向校友和企業募款,才能提供優秀老師較高待遇。然而,問題又來了!校友和企業願意捐款,解決商學院人才危機,但是薪資的差異化是否在學校內部造成困擾,或被社會普遍接受,是一個問題。隨著大學競爭國際化,教授行情也必須國際化,才能吸引優秀師資。

「我們應該『爭取』人才,而非『聘僱』人才。」唐揆觀察,國內大專院校聘任師資時,須經過系、院、校等三級三審,行政程序冗長,聘任過程缺乏彈性,也影響人才來台意願。

人才風暴已成為台灣管理學界刻不容緩的新挑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