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意識型態」一詞經常掛在人們的嘴上。如果沒有那些拍攝得自己也弄不太清楚,而大家又都沒看懂過的所謂「意識型態廣告片」,成天在電視上和戲院裡播出的話,想必這個詞兒不會如此流行。
通往烏托邦之路
這個時代,有人直截了當地替它下了定論:「現代社會毫無疑問的,是個意識型態的社會。」「意識型態」,這個在十八世紀末由洛克(John Locke)最早提出的名詞,很難一語說清楚。以最簡單的方式打比喻,可以這麼看:大多數人認同的一條通往烏托邦的路。
歷史上被喚醒或創立出來的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以及現在的資本主義……等等,都是每個時代的特殊意識型態。
這些意識型態的形成,通常都是知識分子揭起的,如思想家、社會學家、革命家……等等,從整個時代走向、社會背景中,去歸納出一種理想的生活藍圖,然後把通往幸福樂土的指標畫出來,把路線圖極盡可能地分發給民眾,希望使每一個人都成為同志。
然而這種傳道方式的遠度和普及性,比起工商社會中,產商透過人人都不能免的消費管道來做催眠式的廣告侵入的手法,實在是要差上一大截。因此,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比起歷史上的任何年頭,都要意識型態化多了。
儘管現代人已被判為:「分裂的人」、「無個性的人」、「麻木的人」、「被奴役的人」、「無根的人」、「幻滅的人」,但是,我們共守的意識型態卻是無比堅固、無物能摧的。
現代人的意識型態是什麼呢?是生產至上論、利潤永不嫌多、慾望必須滿足,而且唯有透過消費才能滿足的新思潮。
商品就是幸福
以前的主義只是標出生活的理想形式;而現在的資本主義製造商,乾脆替我們把「理想的生活形式」勾勒出鮮明而具體的輪廓--商品。告訴你擁有這個商品就等於享受幸福,連尋找通往烏托邦的路途都可以省了。
我們每天都在被各種廣告手法灌輸這種意識型態,而以「意識型態」為名,當成廣告公司的招牌,其是令人叫絕,掛羊頭賣羊肉,真不是幌子。
這種現象永無休止地延續下去,實在令人擔心。因為我們的生活水平開始依賴商品價位而定--擁有別墅、高級轎車的是高收入者,擁有小汽車、公寓的是中上階級,以摩托車代步或擠公車的蝸牛族是一般人士;我們的生活素質也開始依賴商品品牌、形象來區分--用得起路易.威登的手提箱、喝一點軒尼詩的XO,就等於是個人品味大大提升的唯一途徑。
就這樣,我們追求生活素質的努力,在一起步時就踏錯了,因為我們掉進了可怕的意識型態的陷阱中。
透過廣告解釋人生
總之,現代的商業廣告,正把我們和現實生活、現實事物之間的溝通管道充分占據了。最後我們只能透過它們去解釋人生的意義、去重塑生命的價值,我們的心靈被物慾占領之後,我們的精神生活就被物化。思想也會變成商品,有人買的才是好思想,用買來的思想才會使自己快樂一點。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意識型態中才會感到幸福安定。
(阮義忠為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