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教室與號子之間

楊孟瑜
user

楊孟瑜

1989-12-15

瀏覽數 14,050+

教室與號子之間
 

本文出自 1990 / 1月號雜誌 第043期遠見雜誌

週末上午十點,一家號子地下樓營業廳,照例人潮洶湧。不同的是,這裡不時出現學生模樣的投資客,背著裝書的包包,低頭研究手中的經濟日報,不一會兒又抬頭緊盯著揭示板。

這裡是「台大證券」,距離國內最高學府台灣大學不到一百公尺。

今年八月,在學期開學前,「台大證券」以醒目的招牌及電視牆進駐學生群集的台大商圈,無疑把近年來大學生投入股市的熱度堂而皇之地標明出來。

「太方便了」

幾位台大三年級的學生就對號子出現在學校附近表示「太方便了」,一邊吃著牛排,他們一邊笑談,「下課十分鐘正好可以來回一趟,辦好交割。」

「不只是台大學生來,附近工業技術學院、國防醫學院的學生也會來,」「台大證券」營業員黃百如細數一下說。學生有些是集資入股,有些代父母操作,證券公司無法明確統計出學生客戶有多少,但開張三個多月以來,她已在人群中發現日益增加的年輕面孔。

再探詢一下校園裡的學生,不論玩不玩股票,幾乎都會在友朋中直接或間接地發現股票族,甚至有財經科系的學生直言:「我們班一半的人在玩股票。」

論自由風氣、參與社會運動,台大學生總是帶領風騷。這一次股海沈浮的浪潮下,台大似乎也正是學生參與股市的最佳寫照。

台大農學院的簡哲隆,去年組織了「證券研究社」,成立當天就吸引了上百人報名,打破社團紀錄。五十六年次的簡哲隆玩股票有三年多,從十萬元玩起,隨著股市的飆漲如今已經賺了六十倍。

積極參與操作,學生的生活型態於是起了變化,校園股票族的生活往往顯得異常緊湊;清早起來先研讀財經報紙,一份報可以看上兩小時,若是沒課,九點鐘就跑到號子看盤。中午收盤後,再買份晚報琢磨一小時,晚上則繼續分析產業和技術,有時還找有同好的同學討論模擬。一天下來,花在「股票投資學」的時間經常多過任何一門功課。

而一些冠上「投資」或「財務管理」名稱的課程,也因此大受歡迎,台大財經系必修課「投資學」開課以來,一向只有本系學生上課,但這一年來選修人數急速增加到一、兩百人,必須動用大禮堂才容納得下。

相形之下,研究其他學問的熱度,在這群人身上迅速冷卻。

上課熱誠降低

「和三年前比起來,我感覺學生上課的熱誠降低不少,」台大商學院一位教授發現,尤其是上午的課,學生不是無故遲到,就是聽起課來顯得意興闌珊。

大學生對股票熱中,除了源自社會上錢潮湧現的誘惑之外,父母的推波助瀾、同濟的奔相走告,都是直接誘因。

有的是家長買股票,連帶把孩子也帶進場。和台大同為知名國立大學的政大,雖然僻處木柵,但是剛上二年級的吳杰唸高三時就隨父親進入股市,就讀的成功高中又鄰近號子,現在唸的又是財稅系,現代父母多繁忙,也樂得把股票買賣交給學商的孩子去「實際驗證」,毋須自己費心研究。

有的則是受到同學影響,轉而說服爸媽提供資金。從高雄北上唸書的侯自維、侯自鴻兄弟,兩年前聽說好友簡哲隆擁有三十萬財產時,「我們嚇了一跳,」分別唸政治系和農藝系的兩兄弟說,於足一起把家教賺來的薪資、壓歲錢等等湊起來也開始買股票。玩了半年後才敢回家告訴父母,「本來怕媽媽會一巴掌打過來,沒想到媽媽說她有筆錢放在郵局也沒多少利息,乾脆拿出來給我們買股票,」這對雙胞胎兄弟笑著說。

也有父母嚴格禁止的,這時想成為股票族的大學生就得瞞著家人自己籌錢了。或者把獎學金存下來,或者到餐廳駐唱打工,攢出一筆錢財開始追逐金錢的遊戲。

從此,單純的學生生活,畫下一個句點;隨之而來的,是心理上的患得患失,和對金錢價值觀的改變。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半夜找人求救

台大三年級的侯自維記得剛開始玩時,一股才漲了三、四塊錢,他就心急得到處問人要不要賣,「那時家教一個月才賺五千元,股票一漲停一天就是四千元,」怎不令人心跳加快?跌停時更可能方寸大亂,二個月前才進場「台大證券」的一位醫技系學生,就曾在賠錢時半夜找人求救討論。

而眼看著金錢以萬元、甚至十萬、百萬的單位進出,尚在就學階段的股票族價值觀很難不起變化。「不會不捨得花錢,」是他們大多數的體認,但獲利之後是否會大肆揮霍,則因人而異了。有人因此不須向家人拿生活費,有人把利潤累積做為畢業後留學或做生意的資本,也有人追求享受;穿名牌、開轎車樣樣來。

賭判斷力不賭明牌

另一種心態變化則是崇尚速成的效果,「學問的追求有時太遠了,很難得到滿足感,」一個涉足股市近四年的大學生雙手一攤說。

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術界(包括教授、學生)加入股市,總是比較引人側目。然而台大學生卻也有人玩得理直氣壯。

年輕好勝的本性就在買進殺出間得到滿足,「不像別人賭明牌,我們是賭自己的判斷力,」台大工管系的羅志鵬用力比畫著說。他們玩起工商時報的「紙上模擬股票投資組合」競賽,比真的到股市還要緊張;介紹別人買的股票漲了,比自己的漲了還要高興,只因為那是「自己分析判斷出來的。」

「大學生比起一般的客戶來,比較會問為什麼,」「台大證券」副董事長成群傑,證實學生求知興趣濃厚,一些學生社團也標榜出研究證券市場的態度,甚至也有商學科系教授認為學生可藉此實地驗證相關知識,補充所學。

同樣沒時間

雖然如此,大多數的教授對學生投入股市多不以為然,擔心年輕學子染上急功近利的習性,甚至荒廢學業,一位台大經濟系教授就曾親手當掉一個沈迷於股票的學生。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主任林炯堯,特別憂心可能有學生在股市賺錢後回校渲染,會令不玩股票的學生也很難專心課業。

今年剛從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張嘉真,經常看到商學院的同學熱烈地研讀股市消息,並且教她如何看懂,前不久又看到報紙報導一個大學生在股市賺了四十萬後,休學出國玩了一年,「這氣氛好熱,好像真的可以賺一票的樣子。」她說。

不玩股票的大學生多半是因「沒錢,沒時間」,台大商學研究所二年級的蕭慧玲就表示自己沒這份精力去天天追逐股市動態。而股票族大學生在鎮日鑽研廝殺後,竟也同樣感到「沒時間」,甚至有人提到玩股票的最大失落是「無暇交女朋友」,但是一旦介入,「就像吸毒一樣,很難完全不理它,」一個財稅系學生說。

面對大學校園裡的股票熱勁,一位經濟系教授懇切指出,不論投不投入股市,做一個大學生不要枉費自己受過的教育,知識份子畢竟應該是「能夠比別人看得深、想得遠,而不是重視短利的人。」

更何況台灣近幾年的股市發展並不循常軌而行。「我剛開始把它當「實習課」,但後來發現和書本上講的差很多,」一年前開始買股票的會計系陳鴻汶說,「這些缺乏邏輯性的東西,我現在不太想玩了。」

獲利別忘了回饋

任教於台大工商管理系的教授徐木蘭,曾為文提醒學生涉足股市要把穩原則,「如果有所獲利,經常要想到社會為你提供實驗的舞台這件事實,然後以寬容感恩的胸懷回饋社會,如此才能建立新生代的人文理財觀念。」

否則,在漲跌起伏之間,大學生縱使贏了股價,也可能賠了分數,甚至賠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真正價值。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