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台中地方法院的司法改革浪潮,宛如一場司法界的「武昌起義」。
八十二年底,台中幾位法官發起「法官自治運動」,引起全省法官支援的連鎖反應。自此之後,隨著從台中法院接連發起的幾波改革運動,使得司法改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不再出現個人單打獨鬥,最後卻成為「烈士」的局面。
過去的司法改革運動,不論是高新武或彭紹瑾時代,幾乎每一位嘗試改革的司法官,最後都只能孤獨地離去。八十二年底,台中五位法官在法院的年終會議上,要求將法院事務分配權由院長,人手中,回歸全院法官。出乎他們意料,在投票表決時,獲得大多數法官的支持,終於改變了大勢。
後來推動的司法獨立入憲請願案,雖然國民大會最後沒有通過,但是也獲得了全國半數以上的法官簽名連署。為了使法官的調動升遷,更能忠實反映其能力與操守,他們和其他地方的改革派法官組成連線,成功地將改革派代表送人司法院人事審議委員會。
八十四年的裁判書拒絕送閱行動,連帶使得司法院行之四十餘年的送閱制度廢除。去年羈押權歸屬的世紀大辯論,也是由台中地院法官提起大法官釋憲聲請,最後做出解釋:由法官行使,回歸憲法規定。
台中這批改革派法官,幾乎每次提出的訴求,都不是突發的個案,而且還都於法有據。他們知道,司法改革勢必要獲得大多數法官的支持,才可能有進展,而司法官理性與遵守法律的特質,也讓他們明白必須以「理」去說服。所以他們事前都會將每次改革的訴求、法理依據,用發函的方式告訴其他法官,以爭取支持。
呂太郎、林輝煌、張升星,再加上被他們稱為「改革黨黨主席」的蕭廣政,是台中比較為人所知的改革派法官。然而,呂太郎強調,他們四人絕對不是台中地院的「特例」,更不是「英雄」。台中地方法院之所以能被公認為行動力最強、最具改革色彩,主要還是在於這四個人的背後,有更多法官支持凝聚的改革力量。
雖千萬人吾往矣
被改革派法官全省「連線配票」,推選為司法院人事審議委員的林輝煌,為了不負眾家法官的期望,就在會中「沒大沒小」揭露某位地院院長涉嫌超貸案,結果「阻斷」了這位院長的升遷之路。
「法官「沒大沒小」,人民的權利才能真正獲得保障。」林輝煌認為,工作以外,講倫理是人之常情,但涉及到司法審判或是操守的問題,法官就沒有所謂的「大小」可言。
做了十幾年法官,沒想過要轉行當律師的蕭廣政,他在一審判決台中市長林柏榕有罪確定,造成林柏榕停職。省長宋楚瑜為此還表示,一位民選首長,「一個法官」就讓他停職,「這樣的立法政策似乎需要考慮」。
「雖千萬人,吾往矣。」林輝煌表示,這正是司法的精神;行政或立法,容有政治角力與妥協;但是司法必須是獨立的,才能照顧到普遍的平等。他說,法官肩膀要硬、還要能獨當一面,可是也要仁厚、宏觀。
嗓門大、脾氣直的林輝煌認為:「嫉惡如仇,不是法官的特性。一個人被判刑,不能只因為他「是」壞人,而要「證明」他做了壞事。」
在這一波司法改革中,和林輝煌一樣,可說是「無役不與」的呂太郎,是改革派的制度理論大將。除了開庭、寫判決書之外,每個月有三個週末要上台北參與司法制度研修會、每週還要花四個小時去東海大學法律系教民法課程。早在七年前還在擔任檢察官時,他就曾為了辦賄選,帶著調查員直搗台中縣府和國民黨縣黨部搜索。那時候大環境的氣氛還沒這麼開放,他連「後事」都先向信任的檢察官交待。
把腰桿挺起來
對於身為抓賄選的「先輩」,呂太郎不願多提,只說司法官不能有勝負心,「辦一個案子,就表示有人要受到制裁。法官的心情,應該是「哀矜勿喜」。」理想的法官必須要有「嚴謹的行為、自由的頭殼」,要像鏡子一樣忠實反映出事實的真相。
在他的標準裡,審判獨立,不僅是不受外力干涉,更重要的是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受到自身的偏執、情感或是人際包袱的左右,可是「做起來要比想像難太多」。雖然目前沒有發生這樣的困擾,可是呂太郎也很坦白地承認,如果遇到至親之人相關的事,他也沒把握自已能不能做到絕對的「審判獨立」。
「沒有把握,就辭掉。」對呂太郎來說,這是他對法官這個職位的尊重,以及對「審判獨立」這個信仰堅持的底線。
改革派中,最常在報章上針對司法議題發表文章的張升星,自嘲是「文工會主任」 專門進行「文攻」,別人說他們是「小鬼當道,諸神走避」,他也不客氣地反駁,如果能讓「瘟神」走避,「小鬼當道又何妨?」
最近的桃園縣長劉邦友命案,讓年紀最輕的張升星很沮喪,他直說;「我們的努力都白費了。」他不能理解當司法官致力維護一個法治社會的時候,這個社會竟然還有這麼強大的「非理性力量」在與之拉鋸,「有時候想想,很灰心。」
嘴巴上說著沒有把握自已還會「撐」多久,可是講起司法威信的提升,張升星還是有點欣慰:「至少政治人物、富商巨賈現在進法庭,心裡會忐忑不安、會開始好好地去找一些有利自己的證據。不像以前,以為法院是自己開的一樣。」
當法官足足有十二年的蕭廣政,說話溫文、笑容和煦,他總覺得法官不能辜負民眾的期望,「如果民眾連法官都不能信賴,那還能信賴誰?」後輩推崇他十幾年來的堅持,蕭廣政也只是淡淡地說:「無欲則剛,腰桿自然挺得起來。」
「當個台灣的法官最偉大。」一直保持謙謙風範的蕭廣政,突然語出驚人。他解釋,台灣法官不但要背負四十年來民眾對司法不信任的「原罪」,還要一直辛苦地工作、孤獨地奮鬥;消除了外力的干預,又要努力在司法界自清、自律,「這是現在台灣法官必須負起的歷史責任。」
「因為司法必須不斷進步,所以司法改革沒有成功的一天。」呂太郎的體認,說的也許正是台中這群法官繼續「勉力為之」的共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