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第一次。4月18日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P)破天荒,對美國處理龐大預算赤字與國債的能力表示懷疑,調降美國主權債信評等展望由「穩定」轉至「負向」,不僅美股開盤暴跌200多點,亞洲股市台灣、香港、日本、澳洲也跟著遭殃,上海最為慘烈,跌幅逼近2%。
標準普爾這一把火,點燃了美國日益嚴峻的財務問題,也讓長期大量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皮皮剉」,如果美國無法於近年內改善財務狀況,到底會對全球以及台灣經濟帶來什麼影響呢?
這幾年,位於美國曼哈頓的國債鐘簡直是美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看著螢幕上不停跳動的數字,負債就不斷往上破紀錄,截至4月21日16時止,債務餘額已達14兆3260億美元,每位美國國民債務高達4萬6151美元,折合台幣約133萬8000元。
外界無不好奇,第一強國為何債務累積如此快速?大華投顧總經分析師王凱民指出,連任兩屆的小布希總統「居功厥偉」。柯林頓總統任期間,美國預算平衡,約在5兆美元左右徘徊,而且從1998年起,每年財政都有盈餘。
沒想到小布希接任後,向財團靠攏、大量減稅,加上經年窮兵牘武,債務從2000年上任的5.7兆暴增至2007年底的9.2兆美元。
而繼任者歐巴馬上台後,就遭受金融海嘯席捲,美國步入衰退,為拯救經濟,只好大量印鈔票舉債。今年3月底,債務餘額已飆升至14.27兆美元,只差法定舉帳上限14.3兆美元一小步而已,國債儼然成為美國政府最難解的習題。
葛洛斯:美債已無價值
早在今年元月初,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在給國會的一封信中,就點明國債的嚴重性:舉債上限最晚不超過5月16日就會達到。他更警告國會如果無法提高舉債上限,美國勢必發生債務違約危機,恐對經濟造成重大災難,嚴重性與2008到2009年的金融海嘯崩盤不相上下。
而擁有「債券天王」封號的葛洛斯(Bill Gross),更以行動回應蓋特納的警告,他所操盤的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總回報基金,不僅於2月出清美國政府相關債券,3月更轉手放空,他不僅對美國的預算赤字與債務負擔日趨悲觀,甚至認為美債已「沒有價值」。
此時,一般民眾還未意識到美債的嚴重性,直至標準普爾率先敲響了第一記警鐘,將各國央行說不出口的「祕密」攤在陽光下,才頓時成為坊間的熱門話題。
標準普爾雖然對美國債信評等仍維持最頂級的AAA,卻調降債信展望為負向,意味著未來兩年美國長期債信降低的機率至少達1∕3,與其他3A等級國家相比,美國預算赤字非常龐大,國債節節上升,警告華府如不能就減少債務提出確實可行計畫,以縮小中長期預算失衡,美國很可能最快於2013年就失去3A債信評級。
外界或許不解美債與全球甚至台灣有何關連,心想又不是台灣負債。其實恰恰相反,美國財務體質的好壞攸關全球的命脈。
長久以來,美元居主要貨幣地位不變,而且是全世界主要消費大國,各國央行無不大量持有美元資產,以維持國家貨幣流通之穩定。當美國經濟平穩或繁榮時,全球相安無事,企業持續生產銷往美國,一旦美國經濟陷入困境,債築高台,甚至瀕臨破產危機時,各國央行就是最大的苦主,尤其對亞洲的衝擊更為巨大。
因為各國央行外匯存底中,都含有大量美國公債,截至2月底,美國前十大債權國中,亞洲就占了四位,分別是大陸1.15兆美元的美債(外匯存底約3.04兆美元),日本8903億美元(外匯存底1.12兆美元)、英國2955億美元、中東石油輸出國家2188億美元,再來是巴西、加勒比銀行中心、台灣、俄羅斯、香港以及瑞士。
名列美國第七大債權國的台灣,外匯存底3926億美元中,美債就有1559億美元,占比近40%。
難怪標準普爾報告一出爐,各國財長與央行總裁紛紛跳出來滅火,就像銀行與財團的借貸關係般,沒有銀行願意看到財團出事,金融界人士指出,「美國債多不愁,公債發愈多愈安穩,反而是各國央行怕美國破產變呆帳。」
對於標準普爾絕無僅有的債信調降報告,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米勒(Mary Miller)立即回應:美國有足夠資源處理財政狀況,標準普爾低估了美國朝野領導人共同解決財政困境的能力。
而美債幾近達外匯存底八成的日本更是力挺美債。日本財務大臣野田佳彥說:「美國正在解決財政問題,我還是認為美債基本上對我們是具吸引力的投資標的。」
不過,很弔詭的是,標準普爾調降評等消息只維持一天效應,隔天各國股市都以紅盤坐收,而且美債價格反而上揚。復華投信全球短期收益基金經理吳易欣表示,標準普爾的動作就像是對小學生的口頭警告,提醒美國要改善財務體質。過去英國也發生相同情事,後來並沒有被調降評等,「而且美國負債問題與希臘不同,美國是有償債能力的。」
這顯示各國對美國仍具信心,美債問題對全球經濟並無立即影響。王凱民也表示,在19家3A國家當中,美國為最強勢的國家,而且美債流通性高、交易量大,確實擁有相對安全避險的吸引力。
所以美國蘋果即便出現斑點,仍是較好的蘋果,連印度央行也暫不考慮分散對美債的投資。而台灣央行副總裁周阿定也說,金融海嘯後,已影響信評公司的可信度,投資人對信評公司已有不同見解,美國公債收益率達3.4%,遠比歐洲與日本公債高,「不買美債要買什麼?我想也想不出來。」
由於美元是世界第一大流通貨幣,也不太可能再重演金融海嘯的悲劇,所以美債還是各國央行「別無選擇」中的好標的。不過,王凱民認為美國財政與貿易雙赤字問題短期仍無法解決,基本上還是看弱美元走勢,建議一般投資人不要持有太多美元部位的資產,並盡量避開美國公債。
相較美債問題,令吳易欣比較擔心的反而是美國的通澎問題。他建議投資人分散布局公司債、新興市場債券或高收益型債券基金,會比投入美債來得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