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在2011年躍上世界第一大電腦品牌的宏碁,近一季來卻連續發生一連串的地震:蘭奇離職、營運目標三度下修,再加上全球市占率下滑等事,都讓人驚訝這家35年的老大哥,台灣第一家走自有品牌的科技大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3月31日宏碁全球總裁蘭奇因與董事會理念不合下台。隨後宏碁為早日安定人心,拔擢台灣籍的老宏碁人翁建仁接任全球總裁一職。同時並進行組織改組,產品後端架構分割為二大獨立組織:觸控事業部與電腦產品運籌中心。
不過,如此做法仍不為外界認同,外資甚至將宏碁股價下修至35元。且10餘家外資口徑一致地大幅調降宏碁股價。宏碁股價因此跌破50元大關,來到近二年的新低價位。
反觀蘋果,因吃了兩顆大補丸:iPhone及iPad,引發全球熱銷風潮。創下蘋果上季每股純益6.4美元的歷史新高紀錄,讓非蘋果陣營的業者受重傷,甚至恨得咬牙。宏碁、諾基亞等就是最佳例證。
只是,諾基亞已開始振作,從外部找來微軟大將擔任執行長,更大砍四位高階主管,甚至傳出要裁員6000名員工的大刀闊斧動作。果然,也讓諾基亞今年第一季財報表現亮眼,達到104億歐元,優於去年同期,更讓外界感受到諾基亞破釜沈舟的改革決心。
宏碁有沒有這種決心?是否做好了準備,要迎接變化萬千的市場,甚至說是有何產品創新,能在雙i的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
人事沒新意、國際化不足
Digitimes Research主任簡佩萍認為,宏碁此次新人事案及新組織調整的公布,還有二大疑慮需要進一步驗證:首先是人事布局不夠國際化,還是仍以台灣的宏碁人才為主。
這裡所指的不夠國際化,是指核心事業群的重兵仍以台灣人為主,而非指業務人才。核心事業群仍以台灣人,甚至是宏碁人為主,而沒有大膽任用外籍兵團,或者從過去併購的Gateway等品牌中找國際人才。
翻開新組織架構,新單位觸控事業部總經理由翁建仁兼任,副總由倚天總經理黃杉榕擔任。而另一電腦產品運籌中心則由前手持智慧總處甘博隆出任總經理。
「這樣的布局看不出新意,」簡佩萍直言,這些人過去都在宏碁工作了一陣子,如果說要因應新局,光用台灣的人才夠嗎?她認為應更開放的找國際人才進來,以補足台灣過去在軟體開發及創新行銷上的不足。
產品價值取代通路優勢?
再來看宏碁此次新的改革,要將過去倚重的銷售、通路,轉為產品導向、產品布局,甚至提出優化的品牌策略;在追求經濟規模的同時,更能創造差異化品牌定位,創造顧客不同的價值出來。
一些分析師認為,產品價值一向不是宏碁的強項。宏碁在轉型為品牌廠商後,著重的是銷售,而產品開發變得式微。在幾次的開創性產品上,如小筆電、平板電腦等,都沒有打出讓市場驚艷的好牌,而是靠著通路優勢,達到「後發先至」的效果。
如今要強化產品、創造價值,所需的人力、資源及時間有多少,都值得觀察。
當然,宏碁也體驗到ICT產業已面臨新時代來臨。過去在PC上的成功模式,似乎已無法在複製到新時代戰場上。
只是,如何變革?如何創新?這些課題是全球一級大廠都面臨的考驗,三星、惠普及諾基亞等,也在思考這難題,並嘗試在其中找出破解之道,宏碁現有的人力與資源,能否成功?需要多久?這才是重點。
產品創新力才是致勝關鍵
當然,面對蘋果主導的新ICT局面,台灣廠商如果以過去代工或只是創造製造價值的思維模式,肯定是受到衝擊最嚴重的。「連諾基亞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台廠有幾家經得起這種考驗?」簡佩萍點出台灣廠商的憂慮,也說出台廠的無奈。
即使是宏達電,也是走了好幾年才出頭,自己努力也不一定夠,還要感謝諾基亞的跌倒,讓它有機會趁勢坐大,成為千元以上的股王,甚至市值已經威脅到鴻海的寶座。
只是,現在各家大廠都有所警覺,也開始檢視自己的策略,紛紛投入重兵研發下一代產品,宏碁要鶴立雞群,功夫要下得更多更大才行。因為當大家都動起來,競爭勢必更形激烈。
以目前來看,宏碁的組織調整及人事布局,看不出有太大的變化,也許,穩定軍心是這一波變革的最大考量。接下來推出的創新產品才是真正考驗,也才是宏碁能否繼續它的「成功方程式」、「邁向世界第一」關鍵所在。
1月6日 2010第四季營收無法達成原預期的5%~10%季成長目標。
3月25日 下修第一季營收,從+3%調降為-10%。
3月29日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接受訪問時說,宏碁須進行第三次再造。
3月31日 全球總裁蘭奇與董事會理念不合而離職。
4月11日 全新的acer企業識別出爐,深綠色變為青綠色,更活潑有活力。
4月19日 下修第二季出貨目標-10%,引起外資大賣宏碁,股價跌到50元以下。
4月19日 升任翁建仁為宏碁全球總裁。
4月19日 事業體劃分為觸控事業及電腦產品中心兩大部門。並增設行銷長、技術長及營運長,向董事長王振堂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