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材料產業中,光洋應材科技小步快走,一步一腳印,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去年11月,中國大陸開始針對稀土、鎢、銻、鉬、錫、銦、鍺、鎵、鉭和鋯等十種稀有金屬,進行戰略儲備研究,希望藉由收藏儲存方式,達到價格穩定的目標。
但鮮少人知的是,光洋科透過回收精煉方式,已可產出銦(In)、鎵(Ga),純度等級高達五N(99.999%);今年台南新廠落成,預計銦的年產能可達360噸,約占全球三分之一。
銦,可塑性、延展性強,能壓成極薄的金屬片。70%的銦用於製造液晶顯示產品,更是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關鍵材料,又被稱為科技時代的朝陽產業。
自行精煉銦礦之外,光洋科也前往大陸湖南,取得礦源,確保來源無虞。
同樣,鎵也備受重視。鎵的化學活性低於鋁,只在高溫下才被氧化。用途包括半導體工業、發光二極體、以及砷化鎵鐳射二極體等。
這些稀有金屬,除了賣給他人,也用來開發新產品。光洋科現與台積電、清大合作研發CIGS(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的材料,就要用到銦、鎵。
近年來,光洋科循此模式,已成功回收精煉五種貴金屬,包括黃金、白銀、白金族、釕、鈀,同時運用這些材料製作光碟片薄膜靶材、硬碟靶材,甚至跨足半導體、太陽能、以及光電靶材巿場。
目前光洋科在光碟靶材、硬碟靶材全球巿占率40%、33%,排名第一;在貴金屬金銀精煉、氫化金鉀及氫化金鉀供應,則是台灣第一。
「從去年起,光洋科又正式啟動5533計畫,其中大陸巿場是個重要布局,」德國斯圖嘉特大學冶金博士、前中科院材料暨光電所組長,現為光洋科總經理馬堅勇分析,5533指的是,5年內,投資50億新台幣,創造300億年營收,獲利30億元。
精煉技術與商業模式獨樹一幟
光洋科獨樹一幟的商業模式,甚至精煉出稀有金屬的技術,其來有自。
1978年,原本任職中科院的陳李賀,研究出一門技術,可將回收的電子廢棄物加工,提煉出純度不低的銀,因此決定創辦光洋化工。
從一開始,光洋科就很強調研發的重要性。當年,50萬新台幣的資本額,25萬用來買設備;1980年起,每年研發費用至少都營收10%。
1999年,為了加強競爭力,光洋科跨足光碟片靶材。馬堅勇解釋,靶材是濺鍍在光碟片上的特殊材料,原料通常是黃金,使得光碟片可以記錄資料。
當時國內CDR光碟片產值已是全球第一,但靶材全從國外進口,成本太高,加上CDR價格又不斷降低,利潤愈來愈薄。
由於,光洋科曾和中科院合作國防武器所需的高清淨合金技術,可以做到讓合金無雜質,正是靶材所需,因此光洋科順利完成任務。
精煉難度不低,光洋科小步快走。「步伐不要跨得太大,基本功做好才重要,」馬堅勇堅定地說,即使步伐小,但快快走,同樣可以到達目的。
精煉貴金屬 產能已達2000噸
同時,為了節省客戶成本,光洋科也採行獨創的密閉循環(Close-loop)的經營模式,不僅提供靶材,也為客戶回收精煉殘靶,更做庫存管理。
馬堅勇補充,靶材使用的金屬,僅需30%,剩下70%都會變成殘靶,加上生產過程也有廢料,因此回收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
精煉過後的貴金屬,由於品質無虞,能在巿場交易。「好比剪頭髮,剪完掉在地上的頭髮,又收集起來,做出假髮再賣出去,」馬堅勇比喻。
甚至,光洋科在2008年先後通過倫敦金屬交易協會(LBMA)銀錠、黃金錠認證,以及倫敦白金鈀金交易市場(LPPM)白金錠認證。
更進一步,三年前,光洋科為了厚植自身實力,更提出ICTS(inside chamber total solution)策略。除暨有服務外,也整合光電、半導體耗材零組件的清洗和回收再生等服務體系,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
如今,貴金屬產量不低。今年9月,台南榮鑫廠落成之後,年產能將逾2000噸,包含金達100噸、銀達1500噸、釕達18噸、銦達360噸、鉑達12噸,以及鈀多達6噸。
以點線面布局大陸市場
同時,光洋科也從既有靶材、貴金屬核心優勢,向外延伸,除了太陽能,還包括半導體及面板。
首先,在半導體,已有初步成績。前年,光洋科入主陶瓷精密結構件加工廠台灣精材、半導體暨面板零件清洗廠德揚科技,加快提供整合型的半導體靶材服務鏈,深耕一線大廠;很順利地,從去年第一季起,出貨給聯電、瑞晶、日月光等公司。
其次,在面板靶材上,也積極佈局。光洋科透過精煉的銦,加上與正隆合作,自行生產面板的重要材料IOT(銦錫氧化物),現已成功打入勝華、中環、洋華、以及奇美。
光洋科站穩台灣腳步後,近來也加快布局大陸,計劃在未來五年,來自大陸營收,從現行個位數,提升至2、30%。
目前,光洋科聚焦於大陸昆山一廠及二廠的建設,同時複製台灣成功的技術與經驗,進行客群關係的延伸。「大陸太大,先從『點』著手,再向外連成『線』,之後逐步發展成為『面』,」馬堅勇將視大陸各區域發展及產業茁壯的情形,提供產業、客群關係的服務,再行布局至其他省份或地區。布局大陸十二五,光洋科小步快走,從新材料出發,跨足新能源、節能環保,規模勢將愈走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