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填補記憶的空白-大陸學人台灣行

曹郁芬
user

曹郁芬

1989-09-15

瀏覽數 13,600+

填補記憶的空白-大陸學人台灣行
 

本文出自 1989 / 10月號雜誌 第040期遠見雜誌

八月廿六日,兩週緊湊的參觀訪問活動在中正國際機場譜下了休止符。望著疲態漸露的大陸留美學生和學人,接待人員面露微笑的「馬上要回家,可以鬆口氣了。」在美國與台灣之間抉擇,「這裡才是家,」一位理工組的學人脫口而出,令送行者心頭一震。

中國大陸開啟封閉的門戶後,成千上萬的知識分子,好似隨風飛颺的蒲公英,乘著留美風潮飄進了新大陸。對於十五位仍末忘情故土的大陸留美學人而言,在天安門事件之後造訪台灣,心情格外地複雜。

帶著串串問號而來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小根深柢固的教育,使他們對這片芭蕉葉並不陌生。但是經過四十年相互仇視的宣傳,部分在民國三十八年後出生的大陸學人不諱言,他們對台灣依舊心存疑慮。「台灣是一個警察國家?」「國民黨無孔不入地控制著百姓?」串串問號,伴著他們走出機門。

顧慮他們處境微妙,主辦人--前政務委員沈君山自始便有意淡化交流活動的政治色彩,拜會政府機關及行政首長排除在正式行程之外。首日安排學人與中研院院長吳大猷見面,使各報以科技或文教記者取代政治記者,投入第一線戰爭。

當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主動表示願意協助接機與通關作業時,主辦單位曾多次辭謝。

參觀活動在主辦人「多觀察、少參與」的叮嚀聲中揭開序幕。

有趣的是,兩週行程中,主、客雙方不但未以意識型態的面具針鋒相對,一些敏感的話題,反倒換來彼此會心一笑,點出兩岸關係中「只可意會」的微妙變化。

當學人們步入彰化縣政府,拜會黃石城縣長時,不經意地在電梯中發現「檢舉匪諜,人人有責」的標語。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黃勁松面帶笑容逐字朗讀,陪同人員則以爽朗的笑聲回應。

熟悉「綠島小夜曲」

部分學人在參觀交大電腦音樂工作室時,要求欣賞一首完整的電腦合成樂曲。負責人面有難色地表示,唯一現成的樂曲是中華民國國歌。經濟組的郝雨凡與理工組的殷燕卻興味盎然地要求播放,神色自若地玩味聆賞。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卻也在無意間反映了兩岸人民成長背景的差異。

此次來訪的大陸學人多半活潑、開朗,沿途歌唱、表演落落大方。隨車服務的小姐親切有禮,但是錯將這批訪客視為一般的華僑,因此在大家歌興正濃時,提議全體合唱「中華民國頌」。神來之筆,不但引得學人們開懷大笑,領隊沈君山也樂不可支。

不少流行的台灣歌曲,被中共視為靡靡之音而禁唱,但是多數學人卻對「綠島小夜曲」耳熟能詳。來自杭州的周歡說,中共宣傳這首歌是台灣政治犯吐露心聲的創作,因此不但不禁唱,還鼓勵大陸民眾學習。

同樣來自一個「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政治」的社會,經過天安門事件的衝擊,十五位大陸學人在台灣的言行,呈現了顯著的差異。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積極支持學運的王驥及許小年,不但呼籲應對中共採取制裁行動,並且公開舉行記者會,為海外的民主運動募款。他們對中共猛烈的抨擊,甚至令本地記者吃驚。

年紀較長,且打算近期內返回大陸工作的學人如蔣景、徐世浙,則對敏感的政治話題保持緘默。他們勤於觀察,一心想促成民間的合作與交流。「要改革,你還是要跟中共打交道。」一位經歷過多次政治運動的學人,從經驗中歸納出這樣的心得。

談起中國大陸的內政,究竟是要「改革」還是「革命」?「六四」好比一條導火線,隨時可以引發一場激烈的爭辯。但是對於在台灣掀起一波波巨浪的台獨問題,這批學人卻流露較多的理智,較少的情緒。

走訪台獨大本營

透過沈君山的安排,四位學人悄悄地走訪台南神學院。長期觀察政情的人皆知,台南神學院是研究台獨理論的大本營。

以王憲治牧師為主的台南神學院牧師,意識型態明朗,對台灣歷史如數家珍,但是理論基礎深厚的大陸學人也不甘示弱,雙方各舉外蒙與西藏做為辯證。旁觀的沈君山形容這是一場精彩的辯論,「但是誰都不能說服對方。」

事實上,大陸學人跳開意識型態的框框,在台灣伸展廣泛的觸角,對執政者的評價多半譽多於毀。部分學人坦然表示,國民黨過去在大陸的形象極差,大陸人民「反共不等於喜歡國民黨」。此次台灣之行,面對蓬勃的社會活力,他們修正了不少對執政黨的成見。

從參與拓荒的總統府資政孫運璿到新一代政壇明星馬英九,從尖端科技中心的研究人員到終日埋首耕耘的莊稼漢,大陸學人在兩週內目睹的不僅是台灣今日的成就,也從人們逐漸褪色的記憶裡,重溫了一段風雨飄搖的過去。

當活動漸近尾聲,他們對台灣的處境有了更多的體諒。談起台灣如國際孤兒般屢次遭遇斷交的衝擊,國民黨剛撤退到台灣時人心的崩離,一位經濟組學人發出深沈的感歎:「台灣能到今天這個地步,真是好不容易。」

體諒與質疑

然而,他們對台灣人心的觀察,也值得此地民眾深思。當「六四」的陰影仍是許多學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時,台灣允許手球隊赴大陸比賽,使部分學人態度強烈地質疑:台灣的大陸政策,原則在那裡?

有人對台灣的歷史定位,另有一番評估。觀察過台灣政治人物的格局,以及社會上汲汲營利的氣氛,一位學人意味深長地表示:「中國大陸若期望重大的變革,還是要依靠自己的人民。」

同鄉會的盛情,以及民眾不再視大陸學人為「難胞」的心態,使得過去在中共宣傳中水深火熱的台灣,散發出「家」的溫馨。然而,重重嚴格的入境限制,卻又再三提醒,在時空背景的約束下,他們終歸是客。「下次再來台灣,不知道是多久以後的事了。」許多人掩不住離情依依。

「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不是直線。」捨台灣海峽,遠從美國西岸長途跋涉而來的十五位大陸留美學人,或許對這句話更有深刻的體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