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接連出事,外界第一個疑問就是:台塑到底花了多少功夫在工安上?到底是不能也、還是不為也?
一位工安界大老痛陳,直至今日,「很多企業家對工安環保的認知程度,只比『文盲』好一些!」
先來看看,台塑的工安紀錄好不好?10月中,台塑在媒體上解釋,公司的員工綜合傷害指數由2004年的0.471;降至去年的0.19,不但低於製造業總平均的0.645,也低於化學原料製造業的0.734。
這個台塑提供的數據看起來的確很令人安心。但是從地方與中央政府提供的數據角度看,卻又讓人不能放心。
數字難掩恐慌 更應高標自許
一位工安專家提醒,台塑拿各行業總平均水準來相比,並不實際,「因為營建業的出事機率太高了,」台塑的主管千萬不能以此沾沾自喜,自以為做得不差。
根據雲林縣政府資料,台塑六輕自量產後,已發生過近20起重大工安事件,且近年頻率愈來愈高。雖然只造成2名工人死亡,但帶給民眾的心理恐慌卻難以估計。
中央勞委會資料更顯示,從2006年1月~今年9月,六輕共發生17起職災,造成14人死亡、33人受傷。雖然只有4起責任歸於台塑(其他多為合作伙伴責任),但仍顯示廠區內的安全管理效率有待加強。
「死1人都不能原諒,更何況死了14人,」一位不願具名的石化同業以自己公司為例,他的工廠十幾年前發生有史以來第一個工安意外死亡,是個剛畢業的23歲年輕人。他回想,「我怎麼去面對人家的父母親?」他發誓,為了員工與員工家庭,一定要做好工安。
從數據看,石化業發生危機的次數機率並不高,翻開勞委會最新發表的《勞動檢查年報》,去年10497件職災(僅統計50人以上之事業單位)中,「化學材料」與「化學製品」兩大產業,合計只占299件,比重不到3個百分點,在列表的近40種產業裡,石化業的失能傷害頻率的排行處於中間水準。
可是,它帶給民眾的心理威脅,卻是其他產業難以比擬的。因為只要出事,危害可能比其他產業嚴重太多。《勞動檢查年報》指出,去年安全衛生檢查中「危險場所爆炸、火災、腐蝕防止安全設備不良」這一項的違規率,就屬化學材料(6.81%)及化學製品(8.01%)這兩個產業最高,遠高於整體產業的發生率(1.14%)。
中臺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系主任徐一量也從媒體蒐集資料,製作國內的「事故資料庫檢索系統」。發現「化學材料」及「化學製品」是最常出現工安風波的兩大行業,兩者合計占了全台近七成的工安新聞比重,其中屬人為因素造成的,更接近八成。
有40年工安檢查員經驗、這次負責調查六輕大火的勞委會勞工檢查處處長林進基透露,石化廠最重要的工安指標不外乎:硬體設備、人員專業度、管理制度、緊急應變等四方面。他觀察,「之前台塑的事故多是建廠時發生,比方說工人從高處墜落,但最近發生的卻多是火災,」且近兩次火災都延燒超過兩天才撲滅,是否製程設計不夠妥當?台塑必須好好檢討。
主管僅到副理 都得總部裁示
當這三把大火發生時,社會也發現,台塑在現場出面的最高主管通常只有副理層級,集團內各分公司的工安負責人多半也是這個頭銜,再分別上報總管理處的工安經理。是否層級太低,顯示台塑不重視工安,也引起討論。
針對這點,台塑總管理處王瑞華解釋,在台塑制度裡,一個副理通常等於一般中小企業副總經理,在台塑服務通常超過20年,有的管上百億營業額,層級並不低。
和台塑協調六輕工安總體檢的雲林縣建設處長施克和補充,「最近他們駐地的層級有提高一些,派了兩位特助過來,一個管工安、一個負責地方事務,」雖然開會常有爭執,但有溝通,總比沒有好。
2007年政府頒布「台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指引」(TOSHMS)後,將安全衛生管理制度加以系統化,讓各企業都有相似的工安執掌體系。
不過,前安全衛生技術中心董事長、現任中央大學環工研究所教授于樹偉分析,儘管制度類似,「但美國杜邦(DUPON)是讓現場直接介入環安衛管理,台塑卻樣樣都得聽命總管理處,」製程安全的管理,絕對是現場主管最清楚,總公司應負責安全政策與執行督導。如果平日不授權給現場人員,遇到危機應變,處理速度自然慢。
徐一量分析,提升工安績效可分為三階段改善:設備、管理、文化,台灣產業界目前正進行第一階段,但設備面更新完之後,接下來的內部管理與企業文化面,卻考驗主事者的心態。
中油、李長榮 就能有所不同
如何塑造安全文化?不少專家均異口同聲地指出,企業主的身體力行與支持態度至為關鍵,還得融入內部考核及平日的運作制度。
徐一量觀察,台塑在台唯一的石化業上游對手中油,1997年橋頭廠發生氣爆事件後,工安業務便直接由各廠區副廠長以上主管統籌,成為組織的第一優先要務,主管機關「國營事業處」更設立督導小組,發動不定期突擊檢查。
「在中油,發生重大工安事件,一定有主管要負責、甚至下台,更會影響升遷,」經濟部常務次長黃重球加強了語氣說,「國營企業都能解決的問題,民營企業沒理由不能解決!」何況是素以營運效率及改善精神著稱的台塑。
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也強調,「我們把環安衛當成公司的競爭力,而不是成本!」他比喻,石化業的CEO,應該是Chief「EHS」(環安衛,Environment, Health, Safety)Officer,必須把工安當成最重要的天條。「我睡覺時最討厭人家吵,但工廠有事,不管多晚,一定要把我叫起來!」前幾年,李長榮曾因汙染逸散被政府罰了10萬元!李謀偉宣布,這張罰單對他而言,相當於「1億元」!讓所有人知道工安環保在公司的份量。而且工安環保與顧客投訴的會議,是他一定會親自出席的兩種會議。至今,李長榮已達10年未有出險紀錄。
危險不能隱匿 認真面對虛驚
更重要的是,企業必須嚴肅面對平日的「虛驚事故」,妥善處理各種未有傷亡、沒見報、或未達裁罰標準的日常小危機,才能逐步提升工安效率。徐一量建議,「要看台塑工安做得好不好,就問他們平日如何處理虛驚事故?」
杜邦多年經驗發現,每宗重大工安事故的背後,起碼隱藏了3000件虛驚事故,以及3萬個不安全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李長榮,每位騎機車的員工都規定得戴安全帽,一發現違規就要處罰,過去發生過員工放假時未遵守規定,也遭到處罰的案例。年終晚會開始前,司儀上台第一件事,便是說明會場的逃生路線,從最細微末節的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或許10月初報紙上的一份讀者投書,可以給台塑一些啟示。一位民間企業老闆寫道:「去年台塑貨運下完料要離開工廠時,不小心撞壞公司車輛,損失約2萬元。我公司要求找保險公司理賠即可,但台塑司機卻自掏腰包賠償,因為如果出險會有紀錄,會扣年終獎金,額度比賠償金高很多。這顯示台塑末稍神經中,有問題不反映,員工怕被處罰及扣獎金,層層隱瞞,小問題就可能累積成大問題。」
對此,台塑高層回應,該文章內容不足採信,因為車子都有裝GPS定位系統,發生車禍一定會知道。「我們的汽車管理是一流的,那是民間的人亂寫的!」台塑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不可置信地說。但台塑也表示,往後將加強關注虛驚事故,一起彙整至總管理處,並加強各廠間的虛驚事故案例分享。
年逾八旬、但依舊硬朗的長春石化暨大連化工董事長林書鴻,一連三天全程出席10月底召開的六輕研討會,深刻感受到外界對於石化業的工安恐懼,他語重心長地表示,工安管理須從最基本、也最繁複的元件管理做起,「其實這不會花很多錢,現在有很多機器可以監測,以台塑的能力,絕對做得到!」
觀察同業工安紀錄,杜邦在台4座工廠自設廠以來,數十年從未發生損工傷害及重大環保事件;成立40年的桃園廠,更累積了2400萬的安全工時紀錄,可見事在人為。
誠如勞檢處處長林進基所說的,「工安做不好,外界很難期待這家企業能盡什麼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