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9月不開車,亞洲各國種子共騎響應

國際無車日創立者來台 溥立敦

游常山
user

游常山

2010-10-13

瀏覽數 28,100+

9月不開車,亞洲各國種子共騎響應
 

本文出自 2010 / 10月號雜誌 第292期遠見雜誌

9月下旬,國際無車日(Car-free Day)活動在世界各地隆重舉行。就在無車日的前幾天,國際無車日的發起人溥立敦(Eric Britton),來台灣參加於高雄市舉辦的首屆「共享綠色交通」國際研討會。

三天的會議中,他特別帶來巴黎副市長、隸屬法國綠黨的卜朋(Denis Baupin)寫給高雄市長陳菊的預祝大會成功的親筆信。

這一天他被引領到高鐵左營站附近的自行車道「翠華橋」拍照,白色橋身在藍天綠地的襯托下,光芒耀眼。72歲的溥立敦,在南部豔陽光下,騎著自行車,享受不已。

他不改社運領袖個性,大聲招呼邀他來訪的台大土木系教授張學孔、高雄市交通局長王國材等人一起合影。

「我很不喜歡一個人獨享聚光燈的,那只會壞事,要跟別人共享,尤其是跟有權力的人共享,事情才推得動,」稍早他接受《遠見》專訪時,話題天南地北,顯示了淵博的閱讀範圍。

為了到華文社會推廣理念,他取了中文名字,特別取「溥」,是中國清朝愛新覺羅皇族的姓氏。他對高雄的印象是,高雄人口不多,才151萬人,奠基於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馬路都超寬、超大,所以交通還沒有惡化,「不過,如果不繼續採用綠色交通,交通惡果早晚會來,」他說。

成就:交通也能改變城市形象

溥立敦是美國人,但長住巴黎41年,1994年發起「國際無車日」運動,引起世界矚目後,他也開始全球推廣理念,他以國際社會運動界領袖的實力,做了很多政界領導人做不到的大事。

例如,他讓國際形象是「毒梟猖獗」的哥倫比亞,變成世界最大的無車日實踐國,每一週都有無車日運動。

為此, 2000年他和哥倫比亞的前波哥大市長裴羅沙(Enrique Peñalosa)一起獲得國際上科技創新的最高榮譽「斯德哥爾摩挑戰獎」(Stockholm Challenge Award,由瑞典政府所頒發)的肯定,表彰他們對無車日的推廣。

2002年,他又獲得世界科技網(WTN,World Technology Network)頒發的「世界科技獎」,成為WTN環境類獎章受獎人。 這位帶頭推廣全世界「綠色交通」運動的領袖,是什麼特殊背景?何以能這麼大的感染力?

如果僅以貌取人,這位身高近190公分的高大身材,給人的初次印象是:很惹眼、口才便給、演講氣勢雄渾;但是穿著隨性,又是典型的社會運動家形象。

訪談中他連上網路,讓記者看一段他自己的影音錄影。只見一副賽神仙狀的他,騎著自行車穿梭在19世紀古典建築雄偉,矗立至今的巴黎巷道中,一面騎一面對著鏡頭說,「你看,這就是『共享交通』,不用汽車,也可以推廣『無障礙的城市』(accessible cities)的社會運動!」

影響:讓歐洲重視綠色交通

今天,「綠色交通」成為全球主要都市主政者重要的參考思惟,就是肇始於16年前溥立敦登高一呼的因緣。

1994年10月14日,天晴,在西班牙托里多(Toledo)召開的「無障礙城市」(La Ciudad Accessible)國際研討會,邀請環保健將溥立敦上台發表開幕專題演講。就在那次會議上,他首度提議將每年的9月22日訂為國際無車日。

沒想到他的主張竟迅速在全球發酵,點燃整個歐盟、隨後是全世界的熱潮。1995年首屆國際無車日,有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英國的巴斯(自古羅馬就是溫泉旅遊名城)和法國的拉洛歇爾三個城市示範實施。歐盟隨即在2000年加入推廣,同年2月,越過大西洋,竟然也同時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發揚光大。

波哥大人口738萬人,約是台北市的三倍人口,是全球無車日推廣地區最廣、實施最徹底的城市。 不只是「國際無車日」,溥立敦還是2007年7月15日轟動世界的巴黎「公共自行車」(Vélib’)背後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表面上,巴黎共用自行車活動是社會黨市長狄南諾(Bertrand Delanoë)亮眼的政績,實際上,全球「綠色交通」的社會團體,都知道溥立敦才是幕後的推手。

其實早在推動無車日前,溥立敦已是綠色交通的推手。

遠見陪你智慧行,閱讀有禮送好箱

1975年,他就構思出全球第一張大都會交通整合體系的「法國版」悠遊卡,委託人是法國環境部,巴黎試行,當時稱之為「橘色卡」(French Carte Orange)。

前一年的1974年,他更先以輿論造勢,成立「公共財:開放社會永續發展提案」(The Commons: Open Society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探討「社會永續發展」的議題。這個活動比聯合國在1980年代末期全力推動永續發展概念,足足早了10幾年。

1988年,他又成立「新移動議題」(New Mobility Agenda),當時雖還沒有巴黎公共出租自行車、國際無車日等構想,但是「為每一個市民而做的交通建設」這個共識已經形成,而且已經勾勒出今天所有「綠色交通」的雛形。

西歐國家對於環境議題是全世界最積極的,讓溥立敦的主張常獲當地政府的認同,官方配合媒體造勢,很快在歐盟各國形成串連。

出身:白人知識精英人脈廣淵

溥立敦對選票沒有算計,但是卻抓得住政客的心,讓他們隨著他的議題起舞。這跟他熱情的人格特質,與新英格蘭精英基督徒家庭的背景,絕對有關。

他的舅公赫爾(Cordell Hull)是194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得獎原因是創立聯合國。赫爾同時是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的國務卿。

從小,他的母親就以舅公為標竿,刻意栽培他,被送到寄宿貴族私立中學念了六年,在波士頓的白人精英圈,一直被細心呵護,直到攻讀研究所才轉到紐約,念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班,論文偏向以社會主義取向的發展經濟學領域。

名滿天下的200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就是他哥倫比亞大學經濟所博士班的學弟,兩人相交40多年。

身為博士候選人期間,他難免受到當時美國、反戰、嬉皮等運動影響,讓他選擇離開紐約,去看外面世界,開始全球各地旅行。

例如為了蒐集田野材料,他跟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走訪當時越戰打得如火如荼的南越西貢(現在越南第一大城胡志明市)。這些經歷深深影響了他。

哥大博士攻了五年,課都修完了,論文題目有了,卻寫不出來。指導教授三番兩次催他回紐約完成論文,他看過世界後,卻意興闌珊了,終究放棄哥大的博士學位。最失望的當然是他擔任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祕書的母親,但也無可奈何。

從那時起,這一生他不斷投入能讓他熱血沸騰的改革議題。

夢想:年屆七旬不改其志

溥立敦發現隨著經濟起飛,都市問題一一浮現,交通是最嚴重的領域,於是他逐漸接觸「綠色交通」的新興領域,立定以這個領域為自己的專業。

那是1969年,他獲得美國傅爾布萊特學者獎助學金(Fulbright Fellowship Program),研究義大利南部地方的發展與迷思。

隔年,計畫結束後,他想繼續留在歐洲,於是向美國的福特基金會申請研究贊助,同時又得知當時義大利一家大型銀行願意資助學者研究,以解決羅馬的交通瓶頸,他爭取到這個專案,福特基金會與羅馬銀行委託他研究歐洲大城市大眾捷運的可能性。

他提出「為何大型交通建設會失敗:以倫敦、巴黎、蘇黎世三大都會為個案的大眾運輸系統研究」為題目發想,以做為給羅馬參考的他山之石。

9月14日,豔陽高照的午後,高雄捷運凱旋站來了14位多元膚色、以東南亞國家為主的青年,他們是來考察高雄的大眾捷運系統。穿梭幾站,他們來到高雄捷運的招牌地標:美麗島站,準備和召集他們來台的溥立敦會合,一起體驗騎自行車的暢快。

14位青年,幾乎就是溥立敦放在東南亞各國的「暗樁」。帶著他們在高雄燦爛的陽光下騎車,這位環境老英雄笑著說,世界上所有的社運人士,「都喜歡贏!所以你不要說我左派或右派,我不喜歡被貼標籤,只希望永續交通的議題,被實踐出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