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滋味,今夏最風行
你,體驗過貧窮嗎?知道貧窮的滋味嗎?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這是一位高中女生小香(化名)放在網路上的心情記事:
「出隊前,我的心情非常憤怒,因為我不是自願參加,是媽媽擅自幫我報名的!
但去了幾天,我的心態和想法完全改變了,我發現自己遺失了好多東西。
資源豐富的城市小孩,因為物資不會匱乏,導致他們不懂知足和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反而認為別人對自己好都是應該的(之前的我也是這樣)。
但那裡的孩子不同,他們懂得感恩,瞭解不可以浪費東西!
在那些日子裡,我領悟了好多東西,我發現:『快樂其實很簡單。』」
一開始心不甘、情不願地參加去第三世界國家的海外志工團,小香上飛機前還不跟前來送行的爸媽說再見,酷酷地掉頭就走,讓爸媽在人群中偷偷拭淚。「見鬼了,好好的一個暑假就這麼泡湯了。」當時,她心裡大概是這麼想的。
想不到這場與貧窮的初體驗,卻深深震撼了她、也改變了她。 在那片荒涼的土地上,隊員的任務就是陪小朋友一起在教室念書、走路上下學。雖然工作不難,但小香總是臭著臉,一副想溜之大吉的樣子。
那天午後下大雨,放學時,小香陪自己負責的小朋友回家,因為天雨路滑,小朋友怕她迷路、摔跤,於是又送她走回營區,兩人一來一回,就耗了六個小時。 平凡無奇的一段路,卻讓小香在晚上分享心得時卸下心防。她淚流滿面地說,「看見那位小朋友家裡的樣子,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體驗貧窮風行,海外志工營搶手
這種讓人透過體驗貧窮,來激發自我省思的另類教育手法,過去早在世界各地不斷興起,形成一股新潮流。現在這股潮流,也快速吹向台灣來了。 長年倡導志工活動的金車教育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分析,近幾年來志工與背包客文化從歐美陸續傳入台灣,以及幾位典範人物的出現,例如選擇到西非服務的替代役男連加恩、公益旅行家褚士瑩等人,讓體驗貧窮的風氣開始在台灣盛行起來。
行政院青輔會主委王昱婷表示,如果沒有這些典範的出現,很多孩子就不曉得人生還有這種可能性,也讓來自家庭或學校的阻力逐漸變小。
到了今天,赴海外吃苦、體驗貧窮又幫助弱勢,已成為今夏最風行的暑假活動! 2004年,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開始引進歐美「志工旅行」概念,號召志工前進泰北華人難民村。如今,伊甸已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體驗貧窮推廣者,辦過166梯次的服務遊學團,參加對象從國中生到70多歲的銀髮族都有。
預計今年招收1000個名額,竟吸引超過3000人報名,網站在45分鐘內就宣告爆滿,其中不乏名人或企業家的第二代,不少人還試圖透過關係擠進營隊。
至於伊甸更早舉辦的身障體驗營,參與狀況也從早期的200人左右,成長到去年逾2000人,成長有達到十倍之譜。
而聲勢最浩大的,當屬1990年由世界展望會引入台灣的「飢餓三十」。20年來,響應人數從500人,倍增到1.5萬人之譜,今年報名在家自行飢餓的人,更多達6.5萬人,堪稱是目前傳播效果最強的體驗貧窮活動。
政府帶頭,青年志工升16倍
除了民間發起,政府帶頭鼓勵志願服務,也使體驗貧窮的風氣不斷擴大。
1997年底,聯合國宣布2001年為「國際志工年」,2002年台灣便通過「志願服務法」,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僅次於西班牙)立法推動志願服務的國家,之後各級機關、團體、學校,都開始加入了志願服務的推動行列中。
青輔會統計,國內各種青年志工隊的規模,從2002年437隊快速成長至2009年1862隊,今年上半年更來到2342隊,已超越去年總和。
至於參與人次,則由2002年8963人,暴增到去年15.5萬人,足足飇升16倍。這些數據還只是政府有補助的青年隊伍,由民間或宗教團體發起的數量,更加難以估計。
內政部公告的志願服務業務成果統計表則顯示,去年國內一共發起了1.5萬團志工隊,吸引近60萬人次參與,領有志願服務紀錄冊的活躍分子有25.8萬人。包括教育部、社會司、環保署、青輔會、衛生署,都是志工活動的強力發動部會。
即便是最多精英人才的台灣大學,98學年度大一到大三的服務學習課程,也多達255門,大一新生進來就得打掃校園。除了各系所自辦,學校也鼓勵學生與外界NPO合作,培養服務他人的習慣。
大學時期就相當熱中服務型社團的青輔會第三處處長黃政民觀察,過去體驗貧窮的活動多以原住民關懷與偏鄉服務為主,參加者單純為了助人或回饋社會,演變至今又增加了許多新面貌,如異地旅行、服務學習等,因此吸引愈來愈多人響應,「這如同一種課外修練,能學的東西變得更多了。」
令人好奇的是,體驗貧窮為何有這麼大的魅力?到底可以學到什麼呢?參加這些活動不但要上山下海、遠赴荒涼之地,還得忍受粗茶淡飯、無法洗澡、睡茅草屋、天寒地凍、在野外上廁所等諸多折磨。「我不知道怎麼會有這麼多『瘋子』,不斷地一直來參加?」擁有豐富志工隊籌辦經驗的伊甸公益行動中心主任朱永祥打趣地說。
先體驗後省思,領悟人生道理
其實是因為實地親身體驗貧窮後,總能在心中留下震撼,進而體會以前被認為是老生常談的人生哲理。這對時下在富裕社會下生活的人,起了非常關鍵的人生啟示作用。
曾任馬偕醫院副院長與台大醫院兼任副教授的王陽明牧師,早年放棄法律與公衛專業,走上神學之路。
出生於戰後貧困時代的王陽明,直到小六被選進足球校隊,才擁有人生第一雙鞋子,讓他足足高興了好幾天。
有感於這種簡單的快樂,幾乎已經在現代社會消失了,王陽明出版《窮得只剩下錢》一書,兩年前意外因前總統陳水扁入獄而暴紅,他呼籲大家不要只追求功名利祿這條「生活之路」,也要走好心靈豐富的「生命之路」。 如同荷蘭流傳的古諺,「錢買得到床;但買不到睡眠。買得到房;但買不到家。買得到時鐘;卻買不到時間。買得到地位;卻買不到尊重。買得到醫藥,卻買不到健康。」 現代的年輕人是史上資訊最豐富的一代,自以為知道很多,但行動卻太少,感受也太淺顯。
因此,體驗貧窮便有「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與「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的雙重效果,讓人從實作過程中學習,把書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親身體驗。 體驗的效果有多大?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有次到某間高中演講,分享他在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歷,台下有位地理老師聽得頻頻拭淚,會後還跑來跟他握手。「因為我講的這些國家,就是他整天教學生的內容。但課本的知識是死的,這些活生生的故事卻觸動了他的心,」杜明翰回想。
體驗貧窮,六大收獲
到底貧窮可以教給現代人什麼呢?
首先,很多人到了落後國家,常有個共同的困惑,「為何他們那麼窮,看起來卻很快樂?」迫使你思考,經濟富裕與快樂之間的微妙關係。
①學會利他,再苦也要互助扶持
兩年前舉辦「城市貧窮體驗營」的萬華牧靈服務中心主任林燦仁表示,以往教會常舉辦救濟窮人的慈善活動,「但不少人願意捐錢,卻不願親身參與,和窮人接觸。」這種弔詭的心理,讓他決定舉辦一次24小時的街友生活體驗營,讓大家全面地感受貧窮。
那一天的活動,包括上課、討論、晚上訪視街友,沒有茶水點心,沒有團康活動,更不能有任何消費行為,晚上大家就睡在教堂地板。
而當天每個人唯一發的一塊麵包,可以決定自己吃、或是轉送街友,結果大部分的人都把麵包捐了出去,甚至發現街友會彼此分享,或告訴他們哪些人更需要幫助。這段經驗,讓大家對貧窮有了一番新的認識。原來貧窮的人,更懂得分享與互助,而且在貧窮中,人性更為真誠。
遊歷過40多國的Discovery探索頻道《瘋台灣》主持人Janet,16歲那年報名參加長達兩個月的厄瓜多志工團,工作是替寵物打狂犬病疫苗。在那裡,她赫然發覺貧困的人,其實更有感恩的心。
一天,有位小女孩帶狗狗來打針,並且誠懇地向Janet道謝,說要回家帶禮物。兩小時後,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捧著一顆木瓜,說是謝禮。Janet以為這是她經過市場買的、或從樹林摘的,於是跟著她回家,要向她的父母表示拒絕。
想不到這段路,足足走了一個小時,也就是說,小女孩今天已經走了四小時的來回路程。而她的家,只是一棟簡陋的木板屋。Janet當下才知道,一顆平凡無奇的木瓜,可能是這個家庭最珍貴的資產,但他們卻決定送給別人。
②學到幽默,再苦也要笑給天看
四年前,先覺出版社從日本引進一系列的《佐賀的超級阿嬤》書籍,光第一集就狂銷超過70萬冊,成為紅極一時的體驗貧窮教材。
先覺出版社行銷企劃部經理吳幸芳觀察,佐賀阿嬤會引起這麼大的迴響,「因為這是經歷過那段貧窮年代的人們,擁有的共同記憶!」
但除了懷舊,佐賀阿嬤那種獨特的生活幽默,以及無可救藥的樂天個性,更讓人看得笑中帶淚,「原來有人過得那麼苦,但還是可以那麼快樂,那我現在遇到的挫折算什麼?」很多人看完後都這麼想。
今年代言「飢餓三十」的男歌手黃立行,也從貧窮身上學到了樂觀。
7月到南部災區探視時,他對當地小朋友無邪的笑容留下深刻印象,「他們比我們不幸,但看起來比我們開心多了。」而且他發現災區的孩子很團結,會彼此照顧,黃立行有感而發地說,「來過這,你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過去遭遇的大小挫折,根本是nothing!」
③學到視野,提升個人國際觀
再來,貧窮體驗也能培養同理心、拓展視野、關懷他人。
比較目前各種體驗貧窮的活動,會發覺海外志工服務隊似乎比國內團更受歡迎。曾清芸分析,「因為那些活動的反差更大,會讓參加者更感到震撼!」舉凡外國的語言隔閡、風俗民情的差異,都是很好的學習資源。不同世代的人對貧窮的反應也截然不同,老一輩會覺得像回到自己小時候,沒有貧窮記憶的年輕人,則會覺得到了另一個星球,完全無法想像世界上有這樣的苦難畫面。
暑假才剛帶學生重返史懷哲路線的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提出,他舉辦體驗貧窮活動的用意,是想讓他們提早看見真實的世界,培養關懷社會的敏感度」。
再者,體驗貧窮甚至是未來人才必備的能力。 統籌海外志工活動的青輔會第四處處長王育群認為,體驗貧窮其實不只是公益目的,為了孩子未來的生涯,也該去認識這個世界。因為面對挫折與困境時,你才會發覺以往的一切不再是理所當然,進而培養克服困難的能力。
7月初跟著世展會到肯亞的女歌手蕭亞軒,也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糧食短缺效應。當地一戶原本有70頭牛的農家,卻因去年氣候異常、發生大旱,最後只剩1頭牛活了下來,讓全家經濟陷入困境。 而沒有糧食的時候,孩子們會到地上挖根莖類植物、或爬上樹挖樹脂,這些在台灣被當成「膠水」的東西,但不少孩子晚上餓得睡不著的時候,就是靠這些才不必含淚入夢。
「當我們在台灣擔心自己的體態、房貸、或髮型的時候,那裡的人想的卻是,如何繼續活下去?」蕭亞軒不忍地說。
④學到合作,團隊地位高於個人
懂得放下身段融入團隊,運用有限的資源完成工作,也能夠適應不同環境的人,才是更優秀的人才。這正是海外貧困志工團過程中最能訓練的能力。
在國內倡導「冒險教育」、每年都帶學生攀登極峰的亞洲體驗教育學會理事長、台灣體育大學教授謝智謀直說,活動中的體力訓練是其次,「這些過程最主要只要是想告訴孩子:『其實你沒有什麼了不起。』在大自然面前感受自己的渺小,才能讓眼中的世界變大。」
尤其是明星學校的資優生,常在感受貧窮的過程中感觸良多。謝智謀觀察,「考試成績不用靠別人,所以這些孩子從小到大都很習慣單打獨鬥。」但在登峰過程中,每個人都得拋開自我,學習在團隊中互相扶持、互助,才能成就共同的目標。
⑤學到熱情,重新探索人生方向
很多歐洲國家都有「休耕年」(Gap Year)的文化傳統,鼓勵青年在中學畢業或就讀大學之前,花一段時間去旅行,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性。這種方法不是沒有道理。早在2500年前,佛陀悉達多便走出華麗的宮殿、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步入荒野遭受貧窮與孤獨的啃蝕,最後才悟道成佛。
1983年生的陳聖凱,便在四次的菲律賓志工團經歷中,找到了創業方向。 去年9月,他創立專門籌畫海外志工營的「以立國際」,短短一年內,足跡已遍及越南、柬埔寨、甘肅、南太平洋、印度等地。
2004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也捐出自己獲得的行政院文化獎獎金,成立了「流浪者計畫」,每年贊助30歲以下的年輕人到海外進行貧窮旅行,重新探索人生。他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生下來就有電視、網路,資訊相當豐富,「但他們看到的東西大多是虛擬的,接觸自然、體驗貧窮的機會太少了。」
⑥學到簡樸,不花錢也悠然自得
透過與貧窮的對話,參與者也會體會到,減少物欲、減少浪費,其實會讓人更加自在。台中護專校長、同時也是專科學校教育聯盟理事長的周守民,從榮總護理長轉入杏壇後,遊歷輔大、長榮、台中護專,近幾年常帶學生到花蓮參加「環保教室」主人區紀復的鹽寮淨土,體驗反璞歸真的簡樸生活。
事實上,周守民20幾歲初次踏上鹽寮,也完全無法適應,當年她不僅徹夜未眠,連廁所也不敢上,「那時候應該是逃跑的吧!」她笑說。 直到多年後舊地重遊,才有截然不同的體悟。「如果能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學會自在,那你就可以應付各種挑戰了,」體驗貧窮賦予她的啟示,是一種懂得減少物欲、放下執著的自由感。
經歷過許多貧窮旅行的Janet,也從這些經驗中培養出超強的環境適應力,及可跟任何國籍的人打成一片的親和力。沒有錢時該如何籌措旅費?這點Janet可是經驗豐富,她可以幫人帶小孩、當街頭藝人、拉小提琴、甚至還在馬戲團表演過。「只要有才藝跟膽量,你就可以馬上出發了!」她笑說。
給財富,不如教他認識貧窮
除了體驗和見識,對待貧窮還必須有後續的自省、行動、及反饋,才不會讓一時的感動化為烏有,喪失了體驗貧窮的教育意義。長年帶學生輔導弱勢兒童的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副教授李維倫觀察,到第一線接觸貧窮時,很多人會有沉重的無力感,甚至產生挫敗感,「但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改變自己!」 說來有趣,他這套認輔計畫不但沒有學分、沒有薪水、也不獲官方認證,還得承諾長期參與、不得間斷。但六年來,參與人數卻從四人成長到近50人,幾乎是系上人數的1∕6,而且只有一個人曾中途退出。
家長主動示範,體驗更有成效
擁有20年科技業資歷、從台灣微軟資深副總轉換跑道的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觀察,會主動體驗貧窮的族群,多是懂得正向思考、對新事物有好奇心、人際關係也不錯的人。
2005年的保德信「青少年志工現況調查」便發現,年輕一輩去體驗貧窮、服務他人的動力,可以從利他的奉獻目的,轉為提升自我的主動目的。問及青少年當志工的理由,有58.4%認為工作有趣,40.4%覺得可學到校內學不到的技能。
負責這份調查的台大學務長馮燕更發現,父母的社經地位愈高,子女愈會積極參與志願服務。許多企業家與名人都會安排孩子到第三世界國家見識,去感受另一世界的巨大落差,藉此養成謙遜的態度。
然而,阻礙青少年體驗貧窮的原因,通常也來自於家長。 「功課都念不好了,怎麼還可以浪費時間做志工?」「那個國家那麼危險,孩子去太不安全了。」「我的孩子以後是要做大事的,幹嘛要做這些事?」不少家長基於這些理由反對。
青輔會第三處處長黃政民觀察,在孩子愈生愈少、每個都被爸媽當成寶的現代,年輕人暫時拋開優渥生活,放下身段體驗貧窮,其實是很值得鼓勵的。
他舉自己友人的案例說明,有位績優的青年志工出去分享心得時,現場卻有位家長質問,「你做這麼多志工,連假期都那麼忙,哪有時間讀書?」這位志工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我的時間管理做得好啊!」
貧富差距大挑戰,靠同理心弭平
儘管體驗貧窮的風氣看似火熱,但必須搞清楚目的,否則很容易淪為一陣子的流行,或把別人的苦難當成自己的娛樂,變成在消費貧窮、觀光貧窮。
曾清芸便強調,體驗貧窮不是累積自己的「志工護照」到處炫耀,或藉此達到旅遊目的,滿足扮演上帝的成就感。「我們應該要當候鳥;而不是當蝗蟲。」定期定點去和一個地方培養關係,或選擇固定的關心議題,遠比跳島式的遊山玩水團更有意義。
儘管台灣社會堪稱富裕,年輕一輩也不再有貧窮的共同記憶,但杜明翰強調,體驗貧窮不僅有必要性,更證明了的確有教育效果。「因為這是一種生命教育和品格教育,對孩子的自我探索很有幫助!」
特別是即將擔任領導重任的精英分子,更需要體驗貧窮,藉此培養和他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吳幸芳強調,「現在這一代的年輕人,非常需要同理心!」
觀念扭轉,再富也要窮孩子
過去,東方人一直有「再窮也要富孩子」的觀念。但這觀念,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
通常,受過貧窮洗禮的上一代,都希望下一代比自己強、比自己富有,所以不願孩子嚐到自己當年的苦,也不讓他們看到世界悲慘的那一面。可是,在過分呵護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但難以獨立生存,更不容易懂得感恩與惜福。
李維倫形容,這是老一輩台灣人共同的「飢餓感」,一輩子拚命賺錢,以填補貧窮經歷帶來的不安感。「但我們一直教孩子要賺大錢,卻忘了教他們認識貧窮的滋味。」
因此在富裕社會,反過來,必須「再富也要窮小孩」。周守民強調,人不能永遠活在無缺的環境裡,體驗過貧窮,才能活得更有深度,感受到更多的快樂與自由,「如果連這些試煉都無法克服,出社會更無法面對人生的挫折。」
過去幾十年,台灣的經濟起飛了;心靈卻變貧窮了。或許目前大部分人都已脫離了貧窮、走向富足,但我們不該遺忘那些貧窮教給我們的道理,更不該漠視那些仍然存在於周遭的貧窮。
體驗貧窮,就從現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