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工研院團隊 37年研究如一日

99 連續獲美國全球研發創新100強5座大獎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0-08-04

瀏覽數 29,200+

工研院團隊 37年研究如一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0 / 8月號雜誌 新台灣之光100

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工研院,成立37年來早已在國外富有盛名。近幾年更以亮眼的科技創新,揚名海外。

7月美國剛公布的全球研發創新100強中(R&D100 Awards),工研院今年拿下三座,是全球研究機構中拿獎最多的單位。

十年前進入工研院顯示中心的有機製程技術部經理張悠揚談到,工研院是研究人員的天堂,資源多、高手多,激發出的創意更多。

張悠揚參與的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技術團隊,正是今年獲得研發創新百大獎項的團隊之一。

而從這個得獎團隊的合作與分工,正可以一窺整個工研院的創新能量。一起參與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開發的材化所光激有機材料及應用技術研究組長李宗銘博士也說,「工研院有做不完的實驗與研究,這不是外面可以提供的。」

他回想,當初顯示中心提出要一種加工遇熱不變形的材質,以取代現有的玻璃基板之際,「我就在思考什麼東西合適?」他說。

後來經過不斷的試驗後找到聚醯亞胺(Polyimide,簡稱PI)。但問題又來了,聚醯亞胺大都是黃色,不透明,無法成為顯示器基板,必須再進實驗室調配,終於找到配方。只是,找到聚醯亞胺只解決一半問題,另一大問題是如何有效的在製程上將聚醯亞胺先依附在玻璃載板上,等布上電晶體元件後,再從玻璃載板上取下,而不傷到電晶體。這問題就更難了。

張悠揚想到在夜市常看人製作潤餅皮的過程,他馬上到實驗室,將聚醯亞胺黏在玻璃載板上,中間加了一片離型層。經過幾次測試,果然見效,聚醯亞胺附著在玻璃載板上可經過高溫的製程,也可輕易切下。就這樣,特殊的聚醯亞胺材質,加上特殊的製程技術,讓軟性電子基板脫穎而出,獲得大獎。

另一個獲得今年R&D100大獎的團隊、材化所應用化學研究組長陳哲陽,在工研院服務20多年,帶領團隊投入防火材料研究多年,終於有如鐵樹般地開出花來,更有媳婦熬成婆的感覺。

防火材料全球都在找,但找了20、30年還是沒有很理想的,就連杜邦、3M及陶氏化學,都投入大量資源研發,工研院條件沒有優於這些大廠,「剛開始也是怕怕的,想說找得到嗎?」陳哲陽表示。

「我們最後放棄原來想法,從另一頭再攻進,沒想到竟達陣了,」陳哲陽說。有時研究人員鑽進一個洞太深,反而進入死胡同;必須再出來,透透氣,才有新的發現。

當時團員之一黃勇翔(已離職)有一天把高分子與無機粉體混合,結果竟產生出意外的結果,就是這所謂的祕密武器─特殊的PU材質,連忙去測試,竟可達到防火耐燃的功效,讓研究團隊士氣大振。

經過不斷的測試,這PU材質的確可接受燃燒1000度60分鐘,背後的材質也不會損壞的奇效。

「找到了,終於找到了,」陳哲陽興奮地告訴高哲一顧問,高顧問一看就覺得做對了,「這就是陶氏化學想要賣的東西,工研院竟做出來了。」工研院傾全力第一次將這防火材料商品化,並命名「REDDEX」推廣。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2D∕3D文字與畫面同時看

今年第三項入選百大技術的電光所同仁,被喻為工研院內唯一上班可以打電動,看電影的團隊,因為他們就是要研發出立體影像技術,半夜看世足賽,白天看電影打電動,本來就是工作之一。

電光所立體顯示系統部經理李錕表示:現有的3D技術無法將文字有效表現出來,如果文字3D化,就會糢糊不清,無法閱讀,因此他們開發這項技術就是要改善此缺點,讓2D∕3D文字與畫面皆可輕易讀取。

為瞭解立體影像技術,團員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買市面上的電視及螢幕折解,再搭上自行研發的技術與元件,成為全新的2D∕3D顯示器。立體影像系統組組長鄭尊仁分析,3D難就難在不能裸視,如果還是戴眼鏡,那工研院也不用研究了。目前有兩種裸視3D的技術,一種是柱狀透鏡陣列,另一種是視差光柵的技術,兩種工研院都在掌握中,期待很快有成果。

工研院也有二項在2008、2009年分別入選R&D100,一是STOBA,一種奈米級的高分子材料,可添加在鋰電池後形成防護膜,當鋰電池遇高熱、外力撞擊或穿刺時,STOBA會產生閉鎖效果,防止高熱與爆炸。

另一項是AC LED(交流電的LED),除了能相容於傳統照明電壓外,同時也能大幅降低LED散熱不佳,估計約可省下LED在直流、交流電之間轉換時15%~30%的電力耗損,不僅節能減碳,也提升發光效率。

工研院5000多位的研究人員中,博士占1000人左右,比例兩成,這可是全台灣聚集最多博士的研究單位。透過這些研發大軍日日夜夜地嘗試再嘗試,讓台灣在國際科技創新上,永不缺席。

台灣之光〉工業技術研究院

研究人員:5000餘人

光榮成就:

● 超薄音響喇叭(fleXpeaker)技術,榮獲《華爾街日報》2009年全球科技創新獎(Technology Innovation Awards)消費性電子類首獎

● 工研院與大可意念合作的作品榮獲2008年iF設計大獎,包括「醫藥∕健康保健類」的可捲式氣墊秤(Air Cushion Infant Scale)、「休閒∕生活方式類」的甜甜圈氣墊秤(Bubble Infant Scale)、「先進研究類」的紙磅秤(Paper Scale)

● 技轉中心獲亞洲育成協會「亞洲最佳育成中心」(AABI Award)獨家榮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