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完美居家」的定義?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夢想。
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家不僅是要能遮風避雨,在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後,更希望回到家中能尋求心情的紓壓,享受愉悅舒適的居家氣氛。
生活美學觀念興起,加上個人對於居家空間的自主意識愈來愈強,任何人都能擁有打造自我理想好宅的夢想與主張,不管是新購屋、或是舊房子翻新,居家裝潢布置的風潮更形熱絡。
走一趟書店,眼尖的人或許會發現室內設計、裝潢布置類的雜誌相當多,陳列在架上的、光是中文雜誌就有十多本,相關題材的外文雜誌更是多元,在歐美國家對於住家的大小事物更為講究,甚至還將室內設計師﹙interior designer﹚和室內布置師﹙decorator﹚分為兩種不同的專業。
室內設計師負責屋內的空間比例和動線規劃,家具家飾選用的部分則交給懂得軟件搭配的布置師去處理。簡單地說,要打造完美的家,需要軟硬體雙方面搭配而成。
想要經營居家風格,又不想動到大型的裝潢施工,可先從內部的家具軟件著手。
和過去不同,台灣消費者選購家具的消費習慣正在轉變。
消費習慣 從保守到展現自我
早年的家具消費文化是以家具街的形式為主。回想20年前的台北,幾條著名的家具商店聚集地,如民生西路、長沙街、南昌街、文昌街、中山北路都是類似的模式。
但是現在,想要買足所有大大小小的居家物件,已經有了更多選擇。
像是平價、訴求設計風格的家居生活連鎖店興起,如IKEA宜家家居、HOLA和樂家居館、品東西(PIIN)等,或是有別於傳統家具街型式、新莊五股一帶的中大型賣場,品牌家具風潮愈來愈明顯。
此外,由於台灣家具工廠為數頗多、自製能力強,存有為顧客量身訂製家具的市場,而主打中高階層、品牌力強的國外進口家具業者則有零售門市,其餘部分的家居品牌漸漸趨向大型集合性的賣場。
像紐約家具設計中心,或是位在汐止的日月光國際家飾館、擁有台北士林、新竹、竹北及台中,共四座據點的大都會國際家具展覽館都是類似的例子。
家居領域也存在著高單價的頂級商品。一組要價60萬~70萬、甚至是百萬元等級的沙發,還是有不少人有能力、而且願意掏錢購買。
精品名牌家具的出現可作為例證。如ARMANI、Dior、FEDNI、GUCCI、HERMÈS、VERSACE等,皆紛紛推出沙發、寢具、燈飾、地毯、磁磚、桌椅等家居線產品,連杯組、相框這類小型產品都有。 在台灣有代理商的,如御邸、晴山、西華、日比寢具,就分別引進了FEDDI、ARMANI、VERSACE、CK等品牌。
分析這股居家裝飾潮流,無非是看中家居產業潛在商機,還有生活美學概念的萌芽和家庭價值的重新定位。
美學要求 從堪用到講究質感
仔細歸納,著手布置一座家的消費需求頗為可觀,已形成另一種宅經濟。
IKEA行銷經理程耀毅拿出財政部的統計資料為例,即使在景氣不理想的2009年,台灣整體家具家飾市場總金額仍達456億,消費力不容小覷。
居家裝潢布置的風潮,除了因為產品風格種類日益多元,也和生活品味提升有關。
從事家居產業多年的御邸總經理沈永偉,在創業之前,跑過船、做過批發家具、再到進口家具代理,對於家具產業經驗豐富。他觀察,過往一般人買了房子後,居家用品有就好了。但現在的客人反而對外在物質變得低調,真正財力雄厚的人,車不一定會開最好的,反而重視居家設計和家具擺設的提升。
以1000萬的房子為例,不少屋主都願意花上100萬來添購家具,約占房價一成的比例,若是高單價的豪宅,整棟房子添購家飾品的經費常常高達數百萬。
更甚者,民眾消費家居用品的性格,已經變成相信品牌和重視質感,不只以低廉價格為第一考量。
麗居家具總經理傅子綺解釋,畢竟很多人都是存了很久錢,才買一棟房子,對於家具的選擇和布置自然花費很多心思,逛了兩、三個月還沒決定要買哪款家具是常有的事。
家具又屬於耐久財,一般人至少都會使用三、五年以上,甚至還要「用到壞」為止,對於品質挑剔的心態也能理解。
如今的家具店也不需要開在你家隔壁,傅子綺透露,儘管只有一家門市、大安旗艦店,還是有住在台南和台東的客人,大老遠跑上門。
溝通模式 從懵懂到勇於表達
某種程度而言,現在的民眾對於家居品更捨得花錢。
傅子綺就有不少顧客,即使經濟條件有限,沒辦法一次買齊所有家具,卻選擇按照預算、一件件慢慢添購,就是要買最合自己心意的家具,而不是隨便能用就好。
此外,「自己的家,自己做主」這樣的觀念也逐漸深植在屋主的心中。
紐約家具設計中心總經理徐培原、同時也擁有設計師背景的他,回憶早年台灣消費者對於家具採購的知識很薄弱,商品訊息也不夠充足,缺少關於自家的設計風格和想法,往往會委由室內設計師全權操刀。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人開始拿回居家風格的主導權,自行挑選喜歡的家具,避免讓每個人的家變成某某設計師的第N件作品。
如同不喜歡跟人撞衫,當然也不想要撞屋、撞家具,因此,買家具不再是成套成組的買,已經能接受各種形式和材質的混搭,追求自我風格的獨特感。
布置巧思 用裝飾凸顯年節氣氛
極度重視生活美學、又是日本京都通,著有《京都33祝福》一書的允想廣告總經理曲培棻,就是不請設計師的例子。自己畫設計圖、監工、工程發包,全部自己來,對選購家具更有所堅持。
曲培棻剛搬入新家時,就遍尋不到最喜愛的家具,目前家中的幾樣大型家具,沙發、餐桌、床組等都是一件件慢慢購齊的。
自認口袋並不深,卻消費了不少高價的家具用品,像是FENDI CASA的沙發和餐桌、卡西納的馬鞍椅等,因為她認為家是每天都要生活在其中的,讓自己喜歡、住的舒服最重要。
長期從事廣告業的她憑著對市場行銷的認識,開玩笑的說,住家裝潢布置和婚禮產業的錢絕對是最難賺的,因為對於多數人來說,這兩者都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自然要求很多,而且不輕易妥協。
除了大型家具,對於氣氛與風格塑造,家飾品的妝點更有畫龍點睛之效。
用裝飾布置突顯氣氛的重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聖誕節,受到歐美文化的影響,許多台灣人、特別是有小孩子的家庭,總會在家裝飾起聖誕樹,反而是成年人遺忘了這種居家生活的樂趣,其實在農曆年節,一般人多少也會在家裡掛些應景的春聯、掛飾等,增添喜氣。
行銷整合 從賣家具到賣生活氛圍
住宅美學空間的營造逐漸風行,以寢具起家的寬庭,近年來就積極跨入這塊領域。2001年開幕的寬庭生活館,正式走出臥房,關心起客廳、餐廳、浴室等其餘居家空間。
寬庭商品處協理鍾德慧強調,寬庭販賣的不只是家具,和一張好看的床和沙發而已,人生活在裡面要能感受到美好住家的溫馨。
鍾德慧分享,進門來的顧客常被生活館內的整體美感所打動,連一旁的桌布、燈具等布置性的配角都想要一併買走。
寬庭的顧客也常會和店員討論桌上物品如何擺放,也許是最近看了哪部電影,裡頭一幕居家的場景,讓他聯想到要為家裡的客廳再加點新的裝飾,也許是一幅畫、或是一座造型獨特的檯燈,賦予每樣居家物件豐富的生命力。 重視生活風格和整體氣氛,也繁衍出能為居家換季的新概念,讓生活多點心情的變化。像是可利用軟件、飾品做調整,為沙發換上一組不同顏色、材質的抱枕就能為居家空間帶來截然不同的表情。
麗居總經理傅子綺另外建議,例如短毛的區塊地毯、牆上的掛畫、花藝品、燈飾等也很好用,不需要搬動任何家具,就能有換新家的感覺,滿足人求新求變的欲望。
決定好要為自家呈現什麼樣的面貌了嗎?只要用點巧思便為居家生活製造更多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