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清晨六點半,白花花的陽光已經灑滿了一地。
汐止。一個擁有一千五百多戶住家的別墅社區。
生活的節奏跳動起來。三十九歲的貿易商吳明華、在銀行上班的太太,和小學六年級的兒子,一面和隔壁也準備出門的王家夫婦道早安,一面坐上銀色的「天王星」,駛過社區警衛岡亭,十分鐘後,匯入高速公路上朝台北奔馳的車流。
時鐘轉過一圈。晚上六點半,吳明華一家人,揮別了熙攘的台北市,回到這個帶點鄉村情調的家。
也是汐止,也是仲夏。在大地的素描簿裡,十年前畫的還是一大片蔥鬱山林,幾十戶「作田」人,當時,他們大概作夢也沒想到會有那麼多「台北人」住到這種鄉下地方來。
「住家遷到郊區,其實也不過是這十年間的事。」一位社會學家觀察到,十年中這樣的社區在台北近郊一個接一個出現。他預測,未來每天在市區和郊區間通勤,可能會成為許多人的生活型態。
先集中,後疏散
過去,台北以眾多就業機會,優越的政經、文化條件,像一塊超級磁鐵,吸納了大批人潮;近年來研究卻發現,台北市民有逐漸遠離市中心的傾向。一年前一次意見調查顯示,台北市有四0%的人認為理想的住家地點為「郊區」或「近郊」;比認為理想住家地點為「市區純住宅區」的人多了近十個百分點。
從民國七十年以後的人口統計資料來看,人口增加速度最快的也是近郊的內湖、南港、木柵、北投等區(見表一)。而台北舊市區,如雙園、大同、延平、龍山等,人口均呈負成長,原來學生曾高達一萬人的老松國小,因為人口不斷移出,現在也只剩下三千多人。
「台北市住宅往郊區疏散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所長謝潮儀指出,這種先「集中」,後「疏散」的歷程,基本上和其他先進國家都市發展的軌跡頗為吻合。
太聯不動產週報主編吳重瑞也點明,今後幾年台北郊區的房屋是房地產界的主打產品,因為愈來愈多人既想掌握都市生活的便利和公共服務,又要享受鄉村生活的寧靜和舒適,而住在郊區似乎是最佳組合。
對環境抗議
深入觀察這幾年搬去郊區的一群人,不難發現除了追尋理想的生活方式,更多是基於對都市環境的抗議。
三個月前,廖文哲夫婦從和平西路搬到天母,談起為什麼跨越台北盆地舉家遷移,廖太太苦笑著說:「我們只求晚上不再被呼嘯而過的大卡車驚醒,可以安安靜靜睡個覺。」
的確,噪音、空氣污染、交通混亂、犯罪頻仍、色情入侵……,正迫使許多人「逃」離台北市。
夫婦都任職文化界的韓先生,回憶搬到內湖之前所住的松山區,附近工廠天天冒黑煙,上了年紀的父親鎮日抱怨頭痛,兒子也得了鼻子過敏的毛病,「那段時間真是一場夢魘。」他緊皺雙眉說。
有更多人是為了孩子而搬到郊區去的。兩年前搬到陽明山的聯合報記者王遠弘表示,希望孩子能在一個比較安全、乾淨的環境中成長。
他舉例,三年級的女兒以前讀的光復國小,操場太小,不夠七千多名學生使用,上體育課跑步都要在國父紀念館外面的紅磚道上跑。放學的時候,車水馬龍,摩托車都會騎到人行道上來。
搬到陽明山以後,女兒不用過馬路,十分鐘就走到陽明山國小,校地和原來光復差不多,學生卻只有八分之一。
不吃不喝也買不起房子
居住品質惡化逼著許多中產階級離開,市區飆漲的房價,更確定了他們移向郊區的路線。
由日本不動產鑑定協會所做的全球地價調查報告指出,台北市地價僅次於向以高地價聞名的東京和巴黎,居世界第三位。
國內不動產研究機構提供的資料也顯示,民國七十五年底,大安區平均一坪才九萬元,現在已突破四十萬元大關;目前台北市只剩下木柵、內湖、南港、北投還有二十萬元上下的房子可買。如果以三十萬元一坪計算,一個月入八萬元的家庭,要不吃不喝十年才能在市區買到一棟三十坪的房子。
迫於情勢,愈來愈多中等收入家庭轉向房價只有台北市一半的中永和、新莊、三重、板橋一帶「築窩」;很多人甚至要遠至深坑、三峽、樹林,才能找到地方落腳(見表二)。
服務於外商公司的王梅影夫婦,土地,蓋辦公大樓當然比蓋公寓值錢。長庚醫院將門診部設在台北,住院部搬到林口,就是「依據房屋的價位高低做不同的利用」。
追尋心中烏托邦
住到郊區去,對另一群人而言,更是為了追尋心中的烏托邦。
一群中央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半年前著手在深坑、汐止一帶找地,準備集資蓋一個新社區。一位登記參加的副研究員表示,在他心目中,房子不僅是安身之所,而是一個獨立的、可以隨心所欲,完全由自己控制的精神堡壘。這個夢想,住在市區裡前後左右上下都有人的公寓或電梯大樓中,是無法滿足的。
兩年前住到內湖的韓先生則認為,人應該過自然單純的生活。他絮絮說著小時候在新竹長大,每天走田埂去上學,四週都是黃艷艷的油菜花。頑皮的他被蜜蜂叮過,也掉進池塘裡過;這段童年讓他相信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以前我常怕一雙兒女會變成籠子裡的飼料雞,他們至少現在已經是半土雞了。」他爽朗的笑了。
中產階級唯一的出路
在住宅搬到郊區的趨勢中,政府一些重大建設,尤其發揮了引導功能。
王梅影夫婦五年前放著深坑一棟一百萬的別墅沒買,因為當時對外交通全靠一條顛簸的產業道路,「根本不覺得那裡可以住人。」她說,現在她們願意住在那裡,因為木柵動物園前的路開得又直又寬,而將來捷運系統完成之後,還可以再節省一半通勤時間。
營建署長蔡兆陽不諱言,未來往都會邊緣走是許多中產階級唯一的出路。捷運系統勢將伸得更遠,再加上第三局速公路,會把人口帶到桃園、林口、泰山,甚至新竹。
沒有車等於沒有腿
伴隨著住宅向郊區移動的腳步,台北市的形貌也正點點滴滴蛻變。在內湖寬闊筆直的道路旁,買一份「車上點了帶走」(drive through)的麥當勞漢堡,讓人彷彿置身美國中西部城鎮。有人預測,這種美式「汽車文化」--沒有車等於沒有腿,會逐漸成為住在郊區的中產階級的主要生活方式。
走一趟木柵,發現一片片相思林被剃成了禿頭,種上高低錯落的別墅。生態學者警告,郊區山坡地繼續砍伐,造成水土流矢,只要一下大雨,台北馬上會變成一個大游泳池;砍掉了天然「綠肺」,台北市的空氣污染問題將更惡化。
頭腦靈光的生意人,當然也不會放過郊區新戰場。以外商投資的超級市場為例,「惠康」正準備到樹林大展鴻圖;「多福」已標下市府直營的東湖和萬芳兩個據點。一家企業化經營的連鎖幼稚園,也正積極開發南港的而場。
然而過去台北的發展經驗證明,人口愈集中,環境髒亂、公共設施不足、交通擁塞幾乎是必然的結果。悲觀的人擔心,那些人口迅速增加的郊區會不會重蹈覆轍。永和就是最好的例子,公園、綠地不夠,連一個停車場都沒有,堵車情形不輸台北鬧區,一個秀朗國小要擠進一萬多名學生……。
其實這是許多人已經看到的問題。韓先生發現內湖不出五年就會到達飽和,到時候怎麼辦?「或許再搬家吧!」他滿腹無奈的說。
郊區是「香格里拉」?
但也有樂觀的人相信,汲取以往市區淪陷的慘痛教訓,可以設法避免相同問題在郊區重演。
例如以第二個「陽明山社區」自許的新店大台北華城,在整體景觀維護上十分用心,請了專人為花草樹木澆水修剪、清掃公用道路;社區公約中言明,建築物外觀不得改變,甚至連該在那裡曬衣服、那裡丟垃圾都有清楚規定。一位四十多
歲的女性住戶反映社區居民的心聲:「住在這裡,在親戚朋友面前都覺得很有面子。」
當愈來愈多人搬到郊區去,他們會在那裡複製更多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小台北」?還是營造出令都市人嚮往的「香格里拉」?不僅考驗智慧,更考驗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