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3月綿綿細雨,27日週末難得出現久違的陽光,似乎道出春天來的喜訊。同一時間在聖他克拉會議中心(Santa Clara Convention Center),來自矽谷與各地精英、專業人士擠得水洩不通,「美西玉山科技協會20周年紀念會暨第二屆全球玉山科技高峰會」在此登場,高達上千人參加,成為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
產業屹立不搖的原因是……
1990年一群從台灣來美國的科技人,有技術,有人才,有創業的雄心,但是沒有像美國主流有利的創業環境。於是興起一個想法,大家組成一個團體,彼此互相幫忙,並且以台灣最高的玉山來命名,象徵登峰與追求卓越。
20年的歲月裡,美西玉山科技協會在矽谷見證了科技發展與進步,華人創業家人才輩出,玉山會也成為全球華人科技與專業交流的重要平台,各地分會紛紛成立。
這次的大會來自全球的代表,其中包括剛成立的四川成都分會,首次派員參加。論壇人數超過1000多人,晚上席開96桌,是矽谷華人難得一見的盛況。論壇上並特別表揚傑出企業家:玉山第一屆理事長李信麟,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Pantronix董事長王大壯以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創新是矽谷高科技業能在經濟風風雨雨下,始終屹立不搖的重要元素。今年的論壇與演講,也都圍繞「創新」。以下摘錄兩場精采的專題演講內容。
徐大麟:創新才能維持競爭力
1986年創辦漢鼎亞太創投(H&Q Asia Pacific)、目前擔任漢鼎亞太董事長的徐大麟,主講〈創新〉以下以第一人稱表示。
「創新」,這個名詞應該是目前使用頻率最高的用語。但是,到底甚麼是創新?就在去年,美國通用汽車倒閉,又有誰會曉得,中國在去年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蘋果電腦已經轉型成「蘋果電話公司」? 以勞力為基礎的競爭力會逐漸消失,但是「創新」卻可以維持競爭力。這幾年我奔波於矽谷、台灣與中國,想分享一些個人的建議,希望可以藉此維持創新的能力:
建議1〉充分支持研究員 美國防癌中心所支持的研究員,其中有44位後來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成績斐然。它的制度是支持研究員,而不是研究本身。為什麼在亞洲比較沒有這種機會?很多畢業生的首選貝爾實驗室,惠普實驗室,給予研究員很大的自由,同時也獲得良好的結果。
建議2〉尊重智慧財產權 在中國,只要花不到2塊美元就可以買任何好萊塢的片子。我碰到很多人,他們覺得撿到便宜,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失去更多。如此的行為非常不利於「創新」。多年前,我在中國有個合夥公司的伙伴告訴我,在這裡不要嘗試創造新的產品,因為花錢研發是愚蠢的,很快就會被盜用模仿。直到現在,這還是一種普遍的想法,令人難過。
建議3〉投資初創公司 創投的原意是去尋找新的點子與創意。過去27年在台灣,只有極少的比例投資在真正的初創公司。大部分的創投只做後期投資,也就是能在兩、三年內就可以上市的公司,如此可以獲取最大的利益。也許我們應該建立一套系統機制,可以投資真正的初創公司。
1957年,當我還是中學生時,李政道、楊振寧成為第一個拿到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各大報章電視媒體,皆把他們視為英雄看待。當時,來自包括父母、師長、鄰居,各方的壓力與期待,都希望我念物理系。是的,最後我考上台大物理系,當時的第一志願。這些壓力與期許,就是一種社會的價值,也是文化。
這正好說明了亞洲學生的狀況, 一開始,他們想要另類思考,但是,有太多外界的聲音,告訴他說「不要!」請容我這樣說,幾千年的官僚制度正是創造這個瓶頸而限制創意的元凶。
該如何解決呢?我想了很多年,在此提出:設立一項如同諾貝爾或奧斯卡的國家級獎項,提供幾百萬獎金,選出「創意英雄」。有了這項榮譽,年輕人就有力量抵擋反對的聲音(a power to fight)。
亞洲的文化似乎在限制創新的發展,亞洲的教育機構,研究中心與創投都需要改變,才能開創全新的局面。
劉兆玄:把台灣硬實力轉為軟實力
台灣70%倚賴出口,在金融風暴下,尤其IC產業受創最深,去年出口降低46%。這次的金融風暴台灣受創很重,因為我們太倚賴外銷,太倚賴某類型產品,如果產業結構不改變,很難期待下次類似金融風暴來襲時不受打擊。
所以我提倡以台灣IC產業為基礎的「六大新興產業」。希望藉著政策推動與鼓勵,使產業結構加速改變。
這六大產業分別是:(一)綠色能源:以台灣IC為基礎,往綠色能源發展。(二)生物科技:從製藥方面推動。(三)精緻農業:在農村種植有特色的農產品。(四)醫療照護:透過既有通訊電子科技的基礎,支援台灣高齡化社會。(五)文化創意產業:利用良好的資訊基礎,推動數位電子文創連結。(六)觀光旅遊:精緻農業與創意產業又可帶動觀光旅遊,各地遊客來台深度觀光。
其實六大產業是環環相扣的,把過去台灣的硬實力,轉換成軟實力。過去以製造為主的產業轉型為高價值的服務業。 這些新興產業可以增加超過1.1兆台幣的產值,並新創26萬個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