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是一個民族意識很強的人。
當他在一九八一年上台領導這個由馬來人、華人及印度人組成的國家時,就執意對內推行新經濟政策,用政治力量幫忙馬來人掌握國內經濟;對外則以強硬態度,對付西方國家。他極力在國際舞台活動,提高馬來西亞的國際地位,並雄心勃勃地把馬來西亞從一個初級產品輸出國,變成工業強國。
會做生意的領袖
馬哈迪每次出國訪問身邊都帶了一大批企業家,準備去談生意,而他每到一國,最喜歡會見的也是外國企業家。歐洲報紙封他為「馬來西亞頭號推銷員」。他走一趟歐洲,見了將近七百多位商人。
他的生意頭腦幾乎是天生的,從小他開過咖啡店,賣過炸香蕉。他大學醫科畢業後,自已開診所,把賺來的錢又投資開藥廠。馬哈迪執政後,把經濟發展列為第一優先,每次跟其他國家領袖會談,話題總是投資和貿易。招攬外資是他最重要的工作,推銷馬來西亞產品幾乎已成為他會見外賓的主要任務。
去年馬來西亞與日本三菱合作生產的汽車「普騰賽佳」(Proton Saga)正式上市,這是馬哈迪的「寵物」,他親自駕駛賽佳汽車穿越世界第三長的檳城渡海大橋。汽車工業是馬哈迪最醉心的重工業計畫。他的夢想是,當先進國家致力高科技工業之際,馬來西亞有較廉價人工及資源來發展重工業,十年後馬來西亞的汽車還可銷往日本。
去年底馬哈迪百次訪問中國大陸,簽下了數千萬美元合約,其中包括賣出十輛賽佳汽車供大陸當計程車用。這筆交易數額雖小,對馬國汽車業的象徵意義卻很大。
馬哈迪計畫投資十億美元發展重工業,但該國的主要收入,如石油、橡膠、棕油等價格卻一再猛跌,部份預定計畫已悄然打住。另一方面馬哈迪雖有雄心,但他的屬下及「土地之子」(土著馬來人)卻無法配合。
做事比別人快一拍
醫生出身的馬哈迪,做事總比人快一拍,他立即行動的作風,令習慣於安逸的熱帶人民完全跟不上。他上台時喊出的「有效率」口號,已成空話。他每天八點前上班,只帶動了幾個部長。全國公務員(幾乎全是馬來人)依然慢條斯理,馬哈迪的急先鋒成了個人秀。
馬哈迪踩足油門要全力翻修馬來西亞經濟及人民的價值觀。他的新經濟政策,是剝奪華人和印度人的利益,硬讓馬來人獲取三○%經濟佔有率,新經濟政策預定一九九○年結束,實行得並不理想,反而造成勤奮的華人處處受約束,陷入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境。最近的大選,馬來人仍支持馬哈迪,而華人則表露強烈不滿。
由馬來人主持的國營土著銀行:在香港貸款給佳寧集團,虧空了二十億美元,此項醜聞令「廉潔」的馬哈迪政府蒙羞,因為主其事者均是馬哈迪的親信。坊間盛傳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總理之一,逼得馬哈迪上電視闢謠。
拒絕參加大英國協會議
馬來西亞原為英國殖民地,一九五七年才獨立。馬哈迪是歷任總理中,第一位在本地受教育,而沒有到英國留過學的。對於昔日的殖民宗主國,他毫無情感地反擊。他強悍地想把倫敦的錫礦交易所搬回吉隆坡。他介入錫礦交易所的代價是被陰沈的英國人吞掉了數十億美元。不過他卻成功地接管了馬來西亞最大上市公司森那美(英國老牌跨國公司)的控制權。
他是亞洲國家中第一個拒絕出席大英國協會議的領袖,他認為那種會議「浪費時間」。他堅決反對南非,因此馬來西亞率先加入杯葛今年大英國協運動會的行列。以抗議英國不制裁南非。
在對外政策上,馬哈迪延續了前總理敦拉薩(Tun Abdul Razak)的中立及不結盟政策。他並擴大外交接觸面,不論是共產國家或沒有邦交的國家,他都主動發展雙方關係。他鼓吹開發中國家互相合作,並有意領導這股勢力。他把東南亞國家協會會員國的經濟合作列為最優先的外交工作。馬來西亞在馬哈迪的活力領導下,擔任東協國龍頭的條件似乎已較前優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