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錄音帶很早就被冠上「罐頭音樂」的美名,人們不需要到演奏廳現場,就可以現買現聽,十分方便;唱片架上擺滿各種愛來愛去的曲調,封套上歌者的塑像,則是一付「沒人愛」或「愛不到人」的表情;暢銷書排行榜儘是輕、薄、短、小的「都市文學」作品,封面印成化妝品包裝紙似的;教人怎麼致富的書最暢銷了,結果是出版社、作者賺了錢,買書想發財的人卻一直鬧窮……。
慢慢地,速食文化就普及整個文學藝術界了,我們的社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文化罐頭,創作者是現學現賣、消費者則是現買現用。
文化裝進罐頭裡
文化罐頭也是有保存期限的,過了日期雖然不會像食品罐頭一樣的變質有毒,但注定是沒有市場的。因為喜新厭舊的現代消費者,馬上就會被新品牌、新口味的新罐頭給吸引了。
因此,我們的「文化廠商」不得不聘用趨勢專家、市場調查專家、廣告策畫行家、包裝行銷顧問等頂尖人物,重新為產品定位、命名和推廣,才能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文化早已變成商品,我們的知識、思想、感情、理念、信仰……都要先裝進罐頭裡,才能出頭,才能和別人溝通。我們都知道罐頭食品是比不上天然食品來得營養,但是,我們似乎對罐頭文化並沒有同樣的警覺。
罐頭食品為了刺激人的食慾,會添加色素、佐料;而罐頭文化為了行銷網路的擴大,會加入煽情、聳動的官能刺激。消費者的胃口就被培養出不容易更改的偏食現象,非得十分地「辣」(尖酸刻薄的言詞)、或十分地鹹(聳動內幕)、或十分地「甜膩」(煽情)的口味,方能下嚥。
最後,我們根本不在意本來要吃的東西是什麼,只要它的味道夠勁就行了。至於那些不加料的、嚴肅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再也不容易引起人的食慾了。
患了精神軟骨症
哈里遜(G.R. Harrison)在他「人類的前途」一書的最後一章「人會變成什麼樣子」中,有這麼一句話:「人人都有重大而不變的需要,就是要感到「確實」。人的骨骼和身體細胞因有鈣而變得堅硬;同樣地,構成我們精神的「細胞」,也需要有知識和信仰,才得以強健。」
現代人容易感到焦慮不安、挫折、容易妥協、改變原則……等等癥候的根本病因是:我們餵給精神細胞太多佐料、色素,我們吃了太多罐頭文化,而開始有精神的軟骨症了,這樣下去,眾多更難根治的併發症將會在日後萌生。
還要吃多久?
在食品衛生方面,我們有衛生署、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等單位,不時地抽樣測試,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而在文化產品方面,測量佐料、色素等有礙精神健康物質的基準,卻在出版自由的前題下,各家「文化廠商」都會有不同的標準。
何況,罐頭文化賣的是「口味」,而非「營養」,對廠商來說,營養只不過是包裝的手段,如何使你的口味上癮才是目的。老天,這樣的文化罐頭我們還要吃多久?
(阮義忠現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