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oogle升級Gemini 等多項AI應用,讓許多人士使用過驚呼,能力太優越,是否加速白領被取代?加上這一年矽谷裁員潮,美國大學畢業生失業率也攀升,甚至有學者預估,五年內AI恐導致99%勞工失業!然而,多項研究與專家分析指出,入門白領職缺萎縮更像是新冠疫情後的高速成長期回落與景氣循環,而非AI帶來的直接衝擊。矽谷大數據公司帕蘭泰爾(Palantir)技術長也受訪直言,這些說詞都誇大了,他認為只是一種「融資噱頭」。到底各家說法如何?誰最值得相信?一文完整拆解兩方論調。
人工智慧(AI)崛起是否將導致人類大規模失業,向來是各界關注的焦點。美國電腦科學教授揚波爾斯基甚至提出驚人預言:只要三年,勞動市場就可能崩潰,到了2030年,AI或許將導致99%的勞工失業。然而,許多專家並不認同如此悲觀的看法,美國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平台公司帕蘭泰爾技術長桑卡爾(Shyam Sankar)就直言,「AI將引發大規模失業」的論調是「融資噱頭」。

揚波爾斯基:五年內,99%勞工將失業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電腦科學教授揚波爾斯基(Roman Yampolskiy)表示,通用人工智慧(AGI,具備與人類相當的通用智慧,可在各種不同領域執行認知任務的理論性AI)很可能在2027年到來,AI可能很快就會引發一場史無前例的失業危機;到了2030年,AI可能導致99%的勞工失業,甚至包括程式設計師與工程師。
他指出,AI工具與人形機器人可能讓各產業雇用人類勞工變得不符合經濟效益:「如果我能花20美元訂閱一個軟體,或者取得一個免費模型代替員工的工作就夠了。首先,所有電腦上完成的工作都會實現自動化。其次,我認為人形機器人可能還需要五年才能問世,所以五年後,所有體力勞動也都可以實現自動化。」
AI教父與科技巨擘:入門級白領工作最易被取代
加拿大科學家、AI教父辛頓(Geoffrey Hinton)9月向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表示,以更便宜的東西取代勞工,就是從AI投資賺錢的方法,而AI帶來更高利潤的同時,也會加劇失業問題,像律師助理工作這種入門級「單調的腦力勞動」將被取代,但水電工作這種體力勞動相對安全。
然而,他認為這是資本主義造成的結果,而非科技本身所致:「實際上,富人會利用AI取代勞工,這將造成大規模失業,同時利潤大幅增加。一些人會變得更富有,大多數人會變得更貧窮。」
引領開發ChatGPT的美國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認為,一些職業類別「將消失」,例如客服工作。美國AI新創公司Anthropic執行長阿莫迪(Dario Amodei)5月警告,未來五年內,30歲以下的勞工中,行政職、管理職、技術職的半數辦公室入門級工作可能消失,導致失業率升至兩位數。

入門白領職位萎縮:新鮮人成最大受害者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1月發布的《未來就業報告》(Future of Jobs),到了2030年,美國雇主預計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將衝擊員工35%的核心技能。該報告指出,雖然大多數雇主表示他們計畫優先提高員工的技能,但全球40%的雇主表示,隨著員工技能變得不那麼相關,他們將裁員。
整體而言,今年截至10月,美國企業已宣布裁了近100萬個工作裁撤,比去年同期高了約50%。過去三個月,企業的雇用率跌至10年來最低(新冠疫情期間除外),超過四分之一的失業者至少六個月找不到工作。美國快遞和運輸公司優比速(UPS)、零售巨擘亞馬遜(Amazon)及Target,已宣布裁撤逾三萬名白領員工。亞馬遜表示,由於投入大量資金於AI,需要「更精簡」地運作,而優比速削減管理職以降低成本。
9月下旬,德國漢莎航空表示,計畫在2030年之前裁減4000個行政職位,其中一個理由是「AI使用日益增加」。荷蘭金融公司荷蘭國際集團(ING Groep N.V.)10月表示,由於「數位化、AI、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該公司近1000個職位面臨風險。

美國年輕大學畢業生感受到的壓力尤為明顯,22至27歲的大學畢業生失業率,自 2023年以來上升超過2個百分點。一般而言,職場新鮮人剛入行時,會從事一些基礎工作,例如資料輸入;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科技管理學副教授比恩(Matt Beane)指出,企業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將裁減入門級工作的勞工。根據美國勞動力研究公司「Revelio Labs」最近的分析,2023年1月到2025年6月,美國入門級職位的招聘數量下降了35%。
英國國家教育研究基金會(NFER)表示,面臨最大風險的工作是貿易、機器操作、行政管理等職業;英國政府將管理顧問、心理學家、法律專業人士列為「最易受AI影響的職業」。
專家提醒:AI不是裁員主因,更像是「代罪羔羊」
然而,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更廣泛的證據顯示情況恰好相反。美國智庫經濟創新集團(Economic Innovation Group)計算,2022至2025年中,受AI影響最大的20%勞工失業率僅上升0.3個百分點,而受AI影響最小的族群上升近1個百分點。美國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Yale Budget Lab)的研究分析AI聊天機器人ChatGPT 問世後的職業結構變化,發現美國勞動市場並未產生明顯改變。
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管理與組織學教授西曼斯(Robert Seamans)8月接受美國科技媒體Gizmodo採訪時表示,AI在企業界的應用仍然相對較低。他認為AI並非裁員的罪魁禍首。而是公司表現不佳的代罪羔羊。
加拿大科幻小說作家多克托羅(Cory Doctorow)認為企業老闆「喜歡AI取代勞工的故事」,因為他們希望員工「害怕自己即將被聊天機器人取代,這為他們提供機會來控制員工」。多克托羅認為AI無法成功取代許多勞工的工作,而且可能有一些證據支持這個觀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8月的一項研究發現,企業AI試驗計畫創造實際收益的效果不佳。
根據《金融時報》7月的報導,即使在AI應用程度較低的產業,職缺數量也大幅下降,例如人力資源減少了77%,土木工程減少了55%,這表明更廣泛的經濟因素正發揮作用。
白領裁員潮:AI衝擊?景氣循環、疫情後調整
《經濟學人》認為,入門白領工作的裁員潮有2種解釋。第一個是從新冠疫情後的高速成長期回落,資訊服務業、專業服務業、商業服務業等大量聘雇年輕大學畢業生的產業在2021、2022年快速擴張,近期的縮減看起來更像是回歸常態,而非AI造成的衝擊。
另一個解釋是景氣循環。2022年,ChatGPT問世時,美國正處於數十年來勞動力最吃緊的狀況,該年夏季,每一名失業者對應兩個職缺;此後市場逐漸降溫,而年輕人往往在經濟成長放緩時受到最大的衝擊。《經濟學人》的分析指出,景氣轉折時,青年失業率的上升速度通常是整體失業率的1.5至2倍,這次情況完全符合。
如今,美國失業至少六個月的人群中,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占三分之一,上一代只有五分之一。目前AI還沒直接奪走年輕白領勞工的工作,但AI或許很快將增加另一道障礙,當景氣回升,適合他們的工作可能變得更少。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奧特(David Autor)表示,美國政治動盪(包括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政府大幅削減與大型顧問公司的合約,政府效率部(Doge)裁減科學家與聯邦員工,比AI帶來的影響更大。他表示:「除了程式設計師等一些特定職業之外,我認為現在就將近期勞動市場的困境歸咎於AI還為時過早。」
全球知名職涯社群平台領英(LinkedIn)首席經濟學家金布羅(Karin Kimbrough)認為,雖然AI可能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導致全國入門級工作雇用放緩的主因是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最重要的是……總體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我們的數據顯示,整體招聘放緩時,入門級工作的勞工受到的衝擊較大。」
Palantir技術長:AI失業恐慌是「融資話術」
帕蘭泰爾技術長桑卡爾10月底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採訪時認為,通用人工智慧是一種幻想,「人工智慧將導致大規模失業」的說法是話術:「矽谷的末日論調同時是融資噱頭,那些『尖端』實驗室可以說:我的技術非常強大,將導致大規模失業,所以你最好投資我,否則你就會變窮,而且這種論調也脫離了現實。」
他認為,AI讓前線員工變得更有效率,例如加護病房護理人員花在整理臨床紀錄的時間減少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