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突然中風,誰該照顧?台灣「高齡化問題」成家庭關係裂痕?

當長照變成一道算術題。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11-17

瀏覽數 50+

《陪爸媽走到最後》/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陪爸媽走到最後》/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台灣高齡化的浪潮席捲而來,隨之浮現的是許多家庭內部隱而不現的裂痕。當父母年邁,健康亮起紅燈,照顧的責任往往會像一道突如其來的算術題,精準地落在每個手足面前,強迫他們計算、分配,甚至爭奪。這道題算的不只是金錢和時間,更是愛和責任,以及多年累積下來的家庭情感帳。(本文節錄自《陪爸媽走到最後》一書,作者:吳佳駿,財經傳訊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曾見過一個家庭,三兄妹原本感情融洽。大哥在國外發展,事業有成;二姊是家庭主婦,住在離父母最近的城市;小弟則在本地工作,但經濟狀況不算寬裕。當母親突然中風,生活無法自理時,這道照顧的算術題,便無情地擺在了他們面前。

起初,大家口徑一致:「媽媽最重要,我們一起照顧!」但現實的壓力很快就撕開了溫情的面紗。

二姊理所當然地成了主要照顧者,她每天在醫院和家中奔波,學習如何餵食、拍背、協助復健。她的時間被照顧切割得支離破碎,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品質急速下降。

每當她向大哥和小弟提及母親的狀況或照顧的辛勞時,大哥總是在電話那頭說:「妹妹辛苦了,我會匯錢過去。」而小弟則會抱怨:「我最近手頭緊,只能多出力了。」

金錢和時間,在不對等的付出中,悄悄地變成了傷害手足情感的利刃。

大哥認為自己遠在國外,事業繁忙,無法親力親為,所以匯錢是自己最大的貢獻。他覺得自己已經「出錢了」,就是盡到了孝道。然而,他忽略了金錢無法買到的是「陪伴」與「在場」。

母親在病床上需要的不只是錢,更是身邊子女的體溫和眼神的交流。二姊在獨自面對的夜晚,需要的也不只是一筆冰冷的匯款,更是一句真心的「你還好嗎?」,或是一個能讓她暫時喘息的替代方案。

而小弟,因為經濟上的壓力,選擇了「多出力」。他確實花費了部分時間協助,但更多時候,他的「出力」只是短暫的探望,或是偶爾幫忙跑腿。當二姊希望他能分擔更多時,他總會理直氣壯地說:「我沒錢,難道連力氣都要被你們榨乾嗎?」這讓二姊感到深深的委屈,彷彿她的時間和精力在小弟眼中一文不值。

這場無形的算術題,讓二姊感到被剝奪、被犧牲。她看著大哥遠在天邊,用金錢買斷了照顧的責任;看著小弟在身邊,卻又總有藉口推卸。她逐漸感到怨恨,覺得自己才是那個被家庭壓垮的人。

(延伸閱讀│長照8年:我用自己人生最好的時光,延續老爸人生最痛苦的時光

「算術式」的照顧,最終導致家庭關係崩裂

三兄妹不再像過去那樣頻繁聯繫,每次通話都充滿了潛在的火藥味。母親的病情成了敏感詞,稍微提及,就可能引爆一場爭吵。

【免費參加】食安權威顏宗海醫師,用最白話的方式,破解常見的食安疑惑>>

這份痛苦,不只落在主要照顧者身上,也蔓延到其他手足。大哥雖然有錢,卻時常感到內疚,因為他知道金錢無法彌補他不在場的空缺。小弟雖然出力,卻也活在被指責的壓力下,同時面對經濟與情感的雙重困境。

一個家庭的悲劇,不是因為沒有愛,而是因為在愛的面前,加入了「計較」。當照顧變成一道算術題,每個人都試圖計算自己的付出與所得,家庭的溫暖便會逐漸散去,只留下冰冷的數字與難以癒合的裂痕。

照顧父母,從來就不應該是一場只用金錢和時間衡量的算術遊戲。它需要的是更深層次的理解、同理與溝通,才能讓愛的連結在困難中依然堅韌。

(延伸閱讀│長照年邁父母,卻因身心俱疲傷害了他們?日本禪師提醒最重要1件事

3個關於高齡照護的具體建議

1. 學會「看見」

正視父母逐漸老去的現實,提早建立照顧知識,以避免慌亂失措。

2. 懂得建立「照顧防禦圈」

照顧是一場長跑,必須讓自己也能獲得喘息,才能持續照顧。

3. 勇敢進行「家族會議」

讓照顧成為全家共同的責任,而非單一成員的負擔。

(延伸閱讀│就算只是睡2小時午覺都好!長照的照顧者,該怎麼尋求支援?

《陪爸媽走到最後:急診、長照、安寧全方位照護知識》,作者:吳佳駿,財經傳訊出版

《陪爸媽走到最後:急診、長照、安寧全方位照護知識》,作者:吳佳駿,財經傳訊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