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災情留下的,除了傷痕與哀痛,還有人民挺身而出的凝聚力、自發行動與公民意識。但當「鏟子超人」離去了,在光復鄉,未來恐怕會是「青老」幫「老老」的情景。
當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潰決的泥水流40分鐘內結束肆虐,光復鄉等災區的漫長復原路,卻才要起步。
距離9月23日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數日後,《遠見》採訪團隊抵達花蓮光復鄉時,大片街道與許多房舍仍掩蓋在厚重的汙泥底下。車站前的主要幹道雖已清出柏油路面,讓大型機具與運送物資的貨車緩慢通行,但兩旁人行道與店家門口仍堆著兩公尺高的泥土,像一座座未完工的土丘。
光復商工圍牆在洪水衝擊下崩塌,磚塊散落一地,多輛被泥流推擠的汽車橫倒在街角,有的車門仍敞開著。沿途的圍牆與電線桿上,深褐色的泥痕清楚標示出那場潰決的高度,像是時間為災難留下的刻度。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