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台灣全民健保總額將突破一兆元,但未來支出仍持續攀升、收入成長有限,財務壓力尚未解決。費率難調、稅收侷限,健保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改革思維不應僅停留在開源/重分配層面,更應引入「儲備」概念,讓全民主動為自身健康風險預做準備。建立「健康存金」制度,或許正是推動健保永續、引導全民投資健康的新起點。
目前民眾面對健康風險,主要仰賴三條路徑:全民健保、自費醫療與商業保險。然而健保費率難以調漲、補充保費有限,加上稅收過度依賴薪資所得,使財源愈發失衡。年輕族群繳得多、長者用得多,世代剝奪感浮現。對年輕繳費者而言,「全民共享」的理念正被「使用不均」和不確定的未來的現實取代,制度公平性備受挑戰。
另一方面,疫情後商業保險理賠趨保守,醫療科技快速發展,舊有保單難涵蓋新興醫療。保障不確定性升高,使商保難成為穩定避險工具。長久以來,台灣社會習慣將健康視為「公費責任」,當健保財務吃緊、商保防線緊縮,過度依賴公部門的模式恐難為繼。如何建立更具韌性的健康儲備機制,讓個人能為自身健康預作準備,已是公共政策必須正視的課題。
珍視資源,從「健保共用」到「健康共儲」
若要讓全民健康風險分攤更具韌性,社會勢必開創新路。這正是「健康存金」構想的核心精神──將健康管理的成本,從依賴稅收與保險給付的「被動負擔」,轉化為個人「主動儲存健康」的長期行動。
此制度可仿效勞退提撥機制,讓薪資所得者自願從收入中提撥一定比例,做為個人或家庭健康基金。政府扮演制度管理者,提供背書與穩定機制,使資金具備對抗通膨與醫療費上漲的「乘數效應」。如此,民眾能區分:繳納健保費是共同責任,存入健康存金則是為自己與家人進行健康投資。當投入與回饋產生連結,健康管理才能化為行動。
推動「健康存金」應以「三方共構」為核心──個人、企業與政府共同承擔責任、共享成果。個人可比照勞退自提,企業依ESG理念相對提撥,政府則提供制度背書與保值保障,使「健康投資」更穩健。
「健康存金」不僅可於退休後使用,也能於工作期間靈活動支,用於健康檢查、預防醫學、心理諮商、復健照護等自費項目,甚至可指定給親人使用。這種「共擔健康」的設計,呼應新加坡「健康帳戶」概念,讓健康管理成為家庭責任,並提升全民健康意識。
透過此制度,年輕世代能更有感地參與健康投資,減輕代際不公平,也讓民眾在儲蓄健康的同時,更珍惜醫療資源。從「健保共用」走向「健康共儲」,不僅能彌補健保與商保的斷層,更為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開啟一條永續、彈性且具前瞻性的健康財務新道路。
(作者為亞東醫院院長、教育部部定教授。周彥妤採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