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致富時代裡,有機農業最為耳熟能詳,前景更是備受看好。
5月的台東縣池上鄉,新武呂溪緩緩流貫其間,伴著田園阡陌,陽光輕輕灑下,一顆一顆飽滿的水稻,格外顯得金色透亮。
這裡,出產全台最優質的稻米-池上米,一甲地扣除成本,一期收益5萬多元,一年兩期可達10萬多元,遠比巿場行情好上數倍。
如果池上米又採有機栽種,價格可再增加一倍,一甲地每期收益高達10萬多元,一年約20多萬元。
這讓池上百萬年薪的農業新貴,不在少數。
生產/本土品牌打響,總產值將破10億
現年44歲,2006年神農獎得主戴文賓就是一例。他繼承父業,擁有15公頃的水稻田,其中4.5公頃做有機,另外10.5公頃礙於環境,只能生產良質米,加起來年收入百萬以上,有機米就貢獻一半收入。
曾任台東縣池上鄉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他,企圖心不只如此。從多年前開始,他就與當地建興碾米工廠負責人梁正賢攜手,一同輔導當地農民轉種有機水稻,面積擴充為66公頃,成功打響池上鄉有機米品牌。「推廣有機倒不純粹為了獲利,而是不用農藥,對環境破壞小,符合環保概念,」戴文賓有感而發地說。
這些年來,有機農業成長快速。美國農業廳曾針對台灣的有機農產品調查,發現從2002年到2005年,有機產值已從每年3.6億元成長到近20億元。
其中,台灣本土生產的有機農產品成長更是迅速。從五年前的0.66億元增至去年的9.6億元,成長超過10倍。
台灣有機栽種面積也成長將近10倍,從1996年的159.6公頃擴充至2006年的1708.65公頃
現在,走在許多台灣都市街道上,有機食品商店林立。北美有機貿易協會(OTA,Organic Trade Association)出版的亞洲有機產品出口研究報告就指出,在亞洲,除了日本,台灣是近年來唯一值得一提的有機巿場。
零售/柑仔店走中型超市路線,鼓勵在地生產
有機農業不只讓環境變好,也讓消費者更健康。
這點,新竹地區知名的柑仔店有機超巿董事長夫人王鳳翔感受很深。
八年前,她被診斷罹患子宮頸癌末期,半年內,接受了46次電療、6次化療,生存機率仍僅30%。
為此,她聽從醫師建議,少吃太多添加物的食物,多吃有機食品。期間,因為她熟識柑仔店創辦人黃仁棟,開始接觸有機麵包、蔬果,加上心情保持愉快,兩年後竟奇蹟似地痊癒了。現在,接近60歲的她顯得神采奕奕。
受此影響,她的先生陳德倫入股柑仔店有機超巿,更於去年接下董事長一職。
陳德倫感觸很深地說,他從小對於農業就很有興趣,但礙於經濟因素,選擇從軍,退伍後又從事建設工作,如今經營柑仔店,可說一圓兒時夢想。
柑仔店是間很不一樣的有機商店。走進新竹巿光復路上的店面,偌大的空間裡,有300坪大,營業面積與頂好、松青等超巿相似。
再往內走,原木色地板,搭配原木色陳列架,豐富多樣的有機產品井然有序放置其間。不只如此,柑仔店裡還設自然餐廳,推廣有機烹飪,教導客戶如何少油、少鹽烹調。「如果不懂烹調,食材美味就會被破壞了,」陳德倫解釋。
「柑仔店從10年前成立之初就定位為一家超級巿場,希望提供足夠的自然食品,成為客戶健康飲食的把關者,」陳德倫解釋,為了品項齊全,如果台灣在地沒有生產,才從國外進口。
柑仔店與各地有機農夫維持良好關係。常常,陳德倫夫婦車子一開,就去拜訪農戶。連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因為路途遙遠,有機單位無法前往認證,但陳德倫認同當地栽種方法,為了鼓勵原住民,柑仔店自行檢驗,確定無殘留農藥,便產品引進柑仔店。
儘管柑仔店成立至今,仍處虧損,但陳德倫只從管理面著手,從不因此跟農友討價還價。所幸,經過調整,加上引進業績獎金制度,「今年可望損益兩平,明年可以獲利,」陳德倫自信地說。
市場/產官學相繼投入,吸引更多專業
近年來,愈來愈多企業認同有機,紛紛投入這個領域,例如統一、金車、台塑、永豐餘等。
今年5月1日,松青超市也與花蓮市農會物流中心合作行銷花蓮無毒農業產品,目前已在北區松青超市20家店設置花蓮無毒農業蔬果區。
不只企業,個人也不落人後。三年前,擁有中興大學植病所博士學位、永豐餘生技副總經理周俊吉也辭去原本工作,找了昔日同事、朋友,投資上千萬元,一起向台糖承租16公頃土地,成立巨農有機農場。由於管理模式成功,台糖更準備和他共同開闢超過20公頃的有機栽種示範區。
不僅如此,農糧署和農業改良場近三年來每年舉辦十幾場有機農業講習訓練,也吸引不少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士參加。
有機農業在這些人的打拚下,現正振翅高飛,迎向美好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