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往往容易被廣告或一時的欲望牽著走,導致花錢花得多,卻不一定花得值得。這道理,我自己也是摸索了一陣才比較掌握得住,在三十歲後順利存出一通金可以投資股票;但是該花還是有花,過日子並不委屈。其實關鍵在於,不要一直看別人怎麼做,先找出正確評估用錢的原則,才會得到最好答案。我有一個「三省五花」策略,提供給大家參考。
所謂「聰明花錢」,並不是叫你省吃儉用,而是把有限的資源放在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地方。那麼,哪些開銷值得省?又該怎麼規劃,才能讓金錢真正成為生活的助力呢?
每個人的工作形態、生活方式、甚至興趣都不同,有人需要經常出差,有人則在家工作;有人愛運動,有人喜歡閱讀或追劇。如果不先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很難做出有效的理財規劃。你可以先自我盤點,列出一週內的主要活動,觀察哪些開銷是必要的、哪些是衝動或重複性消費,再把支出分成「必須品」、「提升效率」、「提升幸福感」與「可有可無」四大類,這樣更容易釐清哪些錢該省,哪些錢可以花。
以下幾種消費類型,常常是可以縮減的重點:
1. 短暫滿足的消費
像是每天手搖飲、零食或流行一時的商品,當下雖然開心,但其實沒有長期價值。我自己也很愛咖啡,但平常喝便利商店的就好,只有假日才去喝好一點的店。你可以設個原則,例如「每週一次小確幸」,既能滿足小小的儀式感,又不會花過頭。
2. 重複性支出
很多人訂了好幾個串流平台,或繳了健身房會費卻沒去幾次,這其實很浪費。我自己是完全不花健身房的錢,下班直接走回家,或去逛街當運動,省錢又健康。
3. 面子型消費
不少女生到了一定年紀,開始買名牌包,可能是為了跟風或社交壓力。這其實是在為別人的眼光埋單。我認為更健康的方式,是挑選實用、耐用又符合自己需求的東西。我會買品質不錯的平價替代品;如果真的要買名牌,我也只會選能用5到10年的,這樣才划算。
哪些錢該花?為價值投資生活
省錢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把錢花在更重要、更值得的地方。根據我的經驗,以下幾個方向是很值得投資的:
1. 健康
健康永遠是最值得投資的。不管是好食材,還是定期健康檢查,都是長期的回報。與其天天吃廉價速食,不如花錢買營養食材自己煮,對身體比較好。
2. 時間效率
「花錢買時間」通常是高報酬的投資。經濟允許下,可以考慮外送、請清潔服務,把時間省下來休息或學習。如果一小時的薪資遠高於比請人打掃,那就很值得。
3. 學習與成長
書籍、課程或技能訓練,這些能提升競爭力,未來也能幫你賺更多錢。我自己從來不省這部分的錢,因為長遠來看,這是報酬最高的投資。
4. 提升生活質感的長期用品
像是好床墊、合腳的鞋、人體工學椅等,這些每天都會用到,直接影響生活品質,花多一點很值得。
5. 人際與體驗
與其買奢侈品,不如花錢和家人朋友共度時光,例如旅行、聚餐、學新東西,這些回憶更珍貴也更持久。
落實聰明花錢的四個具體方法
知道哪些錢該省、該花之後,還要有方法才能真正落實,以下是我親身實踐的策略:
1. 設立預算
每月把收入分為「必要支出」、「投資自己」、「娛樂支出」三類。必要支出是生活基本盤,投資自己不能少,娛樂則保有彈性。
2. 72小時法則
非必要品先放三天再決定買不買,避免衝動購物。很多時候,冷靜過後你會發現其實不需要。
3. 每月檢討消費
定期檢視哪些花得值得、哪些可以省。數字不會騙人,透過紀錄你能更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
4. 錢要有「指定用途」
省下來的錢不要亂花,像我就會放到「旅行基金」、「學習基金」這種專戶,有目標才更有動力存下來。
聰明花錢,是一種生活策略
靠著上述方法,我在三十歲前存下人生第一桶金開始投資股票。不過我想強調,聰明花錢並沒有標準公式,而是依每個人的工作形態與生活需求調整。
例如,自由工作者可能需要買好一點的筆電和椅子;上班族可能會花在通勤工具或進修課程;而愛運動的人,投資運動裝備或健身教練,比起買奢侈品更有價值。
聰明花錢的重點,不是省多少,而是「花得有意義」。省去短暫快樂,把錢用在健康、成長與高品質的體驗上,才是讓錢發揮最大力量的方式。當我們能有意識地規劃消費,不但可以減少焦慮,更能讓生活過得踏實又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