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星于朦朧9月在北京墜樓身亡後,網路傳言不斷,甚至扯上高官。美國「外交政策」文章分析,在中共治理下,謠言和審查機制互相追逐;法治缺失,也讓中國人在于朦朧身上看到自己的無助。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網站9月30日刊登美國史丹佛大學講師許繢仁(Kevin Fan Hsu)的文章,分析于朦朧之死反映的現象。
37歲中國男星于朦朧9月11日凌晨在北京墜樓身亡,儘管官方第一時間將死因定調為「飲酒後意外墜樓」,但是官方迅速通報定性此事,反引起網友懷疑,認為他是其他人違法亂紀的犧牲者。
網友質疑于朦朧過世當晚一同參與派對的其他演員和製作人有問題,還有人扯上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傳言中的私生子,或有說法指官員透過娛樂圈來洗錢。各種誇張但未能證實的細節迅速而大量地散播在社群平台上。
文章說,中國網信辦年初就進行「網路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但于朦朧事件點出了要清理網路輿論環境有很大的挑戰。
作者指出,中國的年輕人在長工時的疲累生活下,喜歡影視偶像成為喘息的情感出口,他們對偶像可以非常忠誠。所以當美好的泡沫被殘酷的現實刺破,哀痛的粉絲最終只能轉向網路。于朦朧是一個形象正面的藝人,這又更加大了公眾對他死亡事件的反應。
文章說,官方敘事中任何對事故簡單粗暴的掩蓋,都會引發網友的反彈。高效率的審查機制能讓許多事件在網上消失,但有時候,審查本身就成為事件的一部分,「為何掩蓋真相」的質疑引發各種陰謀論,這些新的敘事進一步引發眾怒,然後又需要更多的審查來管控輿論。
文章說,粉絲們奮力尋找新的證據,似乎不相信官方說法。由於缺乏真正獨立的媒體,網友就將自己各種散亂的調查填補了空白。
作者認為,在于朦朧之死的例子中,如果一開始就讓真相透明會有幫助,但這和中共掌控的本質不符,特別是若事件真相可能有破壞力的情況下,更難做到透明。
于朦朧之死也折射出一種恐懼和不信任。文章指出,這顯示在中共統治下,逍遙法外的情況一直存在。如果這麼有知名度的人物都可以輕易地在大眾面前消失,何況是一般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進步便利,但法治的缺失喚起了普通老百姓的無助感,這在COVID-19疫情最嚴重的期間能深刻感受。
作者說,在于朦朧事件中,國家的審查機器最後可能會占上風,但每一次這類事件都會讓中共政權的面紗被穿透一些,種下中國公民心中不信任的種子,削弱中共的執政合法性。
本文轉載自2025.10.02「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