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覺得自己的「不」有力量呢?為了讓孩子學到「重視同意的概念,也要讓對方取得自己的同意」,就必須要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不」有力量,並且尊重對方的「不」。孩子非常敏銳,他們會仔細觀察大人的行為學習,因此教導價值觀時不能僅透過語言,更需要身體力行、不斷地示範和實踐給孩子看。(本文節錄自《我不希望她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感到後悔》一書,作者:犬山紙子,麥浩斯出版,以下為摘文。)
舉例來說,跟小孩子玩時,有時會搔癢對吧?即使只是這樣跟孩子嬉鬧,如果孩子說了「不要」,我也絕對會立刻停下來。如果孩子覺得「我說了『不要』,大人卻不住手」,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的「不」沒有力量。
家長尊重孩子的「不要」,最終可養成孩子日後說「不」時的自信。
我們現在正在孩子心中種下一個種子,讓他們將來能察覺到:「連我父母抱我的時候都會徵求同意,這個人是怎麼回事?」
我年輕的時候,不太敢對男生說「不」,因為我覺得「如果在這裡說不,對方會以為我討厭他」。所以,我想培育出女兒們的溝通能力——告訴她們,「不」不等於「討厭」。我希望透過賦予孩子用言語表達「我真的很喜歡你,但現在我不想做這件事」的溝通能力來保護孩子。
(延伸閱讀│別對孩子說「快一點」:改用疑問句養成「逆推思考」習慣)
接下來,我們來聽聽婦產科專科醫師稻葉可奈子怎麼說:
稻葉:從小時候起,不僅是在性方面,即使是和朋友玩耍時,我也想教導孩子不要因為「我邀請別人玩,但那個人拒絕了我」,所以就覺得「那個人一定討厭我」。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想做這件事和不想做這件事的時候,有想玩和不想玩這個遊戲的時候。
回到最基本的層面,我認為目前在日本,性行為前必須先確實取得同意這項最大的前提,尚未得到普及。
關於性同意,我也很推薦大家去看一個用泡茶來比喻,非常淺顯易懂的影片「Tea Consent」。
影片中傳達的就是這些內容。重要的是,教導孩子不要強迫不願意的人,並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
御手洗:孩子們比我們大人想像的更仔細地觀察著大人之間的關係。例如,在雙親家庭中,如果其中一方強烈地責罵另一方,或表現出輕蔑的態度,孩子就會直接接收這種權力不平衡的觀念。
然後,他們有時會將這種不平衡的關係套用在自己身上。這就成為了他們「我可以強烈指責我的伴侶」或「即使伴侶說了重話,我也必須忍耐」的觀念來源。
孩子們對溝通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非常敏感,所以我認為家長平時展現出能夠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並且,他們的「不」會受到尊重的樣子,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這真的很難做到,那麼當和孩子獨處時,告訴孩子「其實說『不』是應該被尊重的」、「你可以說『不』喔」,我想這也是一種方法。
人們常認為性同意只適用於性行為,但事實上,它與日常生活是緊密相連的。例如,和朋友去吃午餐時,即使「其實不想吃義大利麵,但因為對方想吃,所以就想說配合對方」,這些事件一旦累積久了,會讓孩子愈來愈難說「不」。
性教育不只是教導和性行為相關的知識,也包括平時就教導孩子,他們的喜好、厭惡應該被尊重,以及營造一個容易說「不」的環境。
所以,例如當孩子有了交往對象並向你傾訴時,告訴他們「就算是面對交往對象,不喜歡的事情也可以說『不』」、「如果對交往對象感到任何不對勁的地方,或有難以啟齒的事情,隨時都可以來跟我商量喔」。這樣的互動,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
我覺得,家長在學習的同時,一邊對孩子展現出這種態度,是相當重要的。首先,伴侶之間要能夠互相說「不」,並且即使被說「不」也不會不高興,展現出互相尊重的樣子。
告訴孩子:「說『不』不代表我討厭你」、「你可以說『不』。我不會因為你說『不』就不高興,我會尊重你的意見,也不會因為你說『不』就討厭你。」家長可以做的事情非常之多。
(延伸閱讀│真正的愛,是適度讓孩子品嚐失敗:「這3個字」別對孩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