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黃仁勳大推人形機器人,日本學者為何卻說「再等10年」?

吳季柔
user

吳季柔

2025-09-11

瀏覽數 2,700+

石黑浩透露,這次來台不只SEMICON登台演講,調查台灣社會對「化身」接受度也是重要任務之一。吳季柔攝
石黑浩透露,這次來台不只SEMICON登台演講,調查台灣社會對「化身」接受度也是重要任務之一。吳季柔攝
00:00
00:00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這兩年大談人形機器人,但長期投入這個領域的專家怎麼看?被CNN譽為「改變世界的八位天才」之一的機器人學者石黑浩,9月特地來台參與年度半導體盛事SEMICON,大談他對於人形機器人的觀察,以及「化身」(Avatar)先行的構想。他更笑說,此行來台正是為了探勘台灣社會對於化身的接受度。而他創立的新創Avita也要投入人形機器人開發之列,為何卻預言距離人形機器人市場普及「最少還要等十年」?

一席黑襯衫、黑長褲,有「日本人形機器人之父」之稱的石黑浩,登上半導體盛會SEMICON的舞台,分享他對於機器人與「化身」(Avatar)的觀察。

石黑浩擁有六台專屬的化身,最新一代Geminoid HI-6的外觀和本人幾乎雷同,對他來說,和化身共同生活早已是習以為常的事,他會派出Geminoid HI-6去海外演講,也訓練它以外語回答提問。他也笑說,這次來台灣的主要任務,除了演講,還要田野調查,「我想進一步了解台灣社會對於化身的接受程度,我是抱持著探求的心來到台灣。」

石黑浩擁有六台專屬的化身(右)。黃菁慧攝

石黑浩擁有六台專屬的化身(右)。黃菁慧攝

除了化身,隨著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登高一呼,近來「實體AI」(Physical AI)風潮崛起,其中人形機器人更是當紅炸子雞,吸引大量資金挹注,眾多企業紛紛宣布搶進或擴大供應鏈。

再等十年?機器人進入物理世界三重障礙

然而,石黑浩觀察,儘管AI技術突飛猛進,但人形機器人始終未能像智慧型手機一樣,迎來一場革命性的爆發。石黑浩直言,關鍵在於當前仍缺乏「殺手級應用」,也仍未開拓出具體的市場。

例如,本田(Honda)在2018年暫停研發其著名的ASIMO人形機器人,「放棄人形機器人的原因,就是因為市場不存在。」即便當前中國能以驚人的低成本大量生產機器人,卻同樣面臨著「缺乏應用場景」的窘境。

本田(Honda)在2018年暫停研發其著名的ASIMO人形機器人。wikimedia commons

本田(Honda)在2018年暫停研發其著名的ASIMO人形機器人。wikimedia commons

「距離真正能夠普及,技術的精細度還有一段落差,」接受《遠見》提問時,石黑浩解釋,「現在的機器人走路,還是可能會踩到人類的腳。」尤其,人類手部的靈活性與感官的細膩度,至今仍是機器人難以企及的目標。他坦言,雖然視覺和聽覺感測器已有大幅進步,但要完美模仿人類感官的細膩度,特別是「皮膚感測」,可能還需要長達50年的時間。

AI的導入雖然讓機器人的動作更加複雜,卻也帶來了新的工程難題,如功耗、過熱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更先進的零組件技術來克服。

最重要的,還是人形機器人的價格以及市場需求。石黑浩預估,真正意義上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至少還需要「10年左右」,若更謹慎一點地預測,「還需要20年」才會出現。

化身先行,石黑浩的市場開拓藍圖

面對機器人走入實體世界的重重挑戰,石黑浩以另一個策略展開布局,便是「化身先行」,如此一來可更快速地開拓市場。他將「化身」定義為一個遵循人類意志、協助人類並提供多元服務的工具。透過化身,人類能夠擺脫實體身體、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自由地出席各式活動與場合。

歡慶39週年!訂遠見兩年送一年(一年一度優惠只到9/30)>>

他的策略是,優先發展從「電腦繪圖」(CG)創造出來的化身,因為其開發速度快且便利性高,且當前日本社會普遍接受度高。一旦CG分身普及,創造出明確的市場需求後,再將這些成熟的應用逐步轉移到「附加價值更高的實體機器人」上。

石黑浩於2021年創立的數位化身新創Avita,便已將化身應用於眾多場景。例如,在教育領域,化身可作為家庭教師,提供客製化學習,或讓國際學生遠距參與日本的課堂;在醫療領域,化身可以提供「有溫度的服務」,例如陪伴、心理諮商,或協助照護者,減輕負擔。

在工作場域,則能有效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無論是在便利商店或超市提供客服,或是讓身障人士、外籍人士在家中遠端工作,都將催生一個全新的「國際勞動力市場」。

他認為,化身技術有助於「創造一個多元與包容的社會」,因為人們不再受限於身體外觀或殘疾,進而減少歧視。同時,這也將大幅提升社會生產力,例如,一位輪椅使用者可以同時操作多個化身,提供跨領域的專業服務。

石黑浩(左)、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中)與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右)同台討論台灣機器人在這波「實體AI」浪潮中的機會。吳季柔攝

石黑浩(左)、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中)與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右)同台討論台灣機器人在這波「實體AI」浪潮中的機會。吳季柔攝

旗下新創跟進人形機器人!期待更多台灣合作

石黑浩透露,儘管市場需求不明確,Avita接下來也將跨足人形機器人,「因為沒有市場,我才去成立公司。我們自己去開拓市場,就可以成為先鋒。」

而他這次來台,也預計和台灣半導體企業、機器人相關企業有更多交流與認識,期待能展開更多合作。在論壇演講中,石黑浩與工研院副院長胡竹生皆指出台灣在全球機器人生態系中的優勢,除了完整的生態供應鏈,微機電與感測器相關的重要電子元件正是台灣的強項。

值得注意的是,石黑浩兼具有機器人學家的務實與藝術家的哲思。這從為期半年,即將於10月中落幕的大阪世博,由石黑浩操刀策展的「生命的未來」(Future of Life)館中便可略窺一二。

對他來說,人形機器人融入社會,不只是技術的挑戰,更是文化的課題。他也向記者拋出哲學提問,人類社會對於機器人的態度,是當作朋友、還是勞動力?這兩者將影響機器人在社會中的定位,連帶影響市場需求,也將形塑未來人機共生未來的樣貌。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