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一同登上北京天安門城樓,觀看閱兵儀式,豈知翻譯忘了關麥克風,外洩兩位領導的私下對話。隔天便在網路與社群平台快速發酵,尤其是習近平說的這句話:「有人預測呢,本世紀呢……人可能可以活到150歲。」人真的可以活到150歲嗎?從普丁的回話當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這段無意間被開啟並轉播的談話、翻譯內容,還好沒在當天被傳開,否則恐搶走部分「九三閱兵」的光芒。
當時,習近平與普丁、朝鮮(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並行登上天安門城樓,習近平在鏡頭前短暫停留了兩次,期間不免寒暄一下,於是就有了以下的外洩對話:
習近平的翻譯以俄語向普丁說:「過去,超過70歲的人很少見;如今人們說,70歲還只是個孩子。」(習近平說) 普丁隨即回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器官可以不斷移植,愈活愈年輕,甚至長生不老。」(編者按:關鍵就在「人體器官移植」六個字) 習近平用中文回說:「有人預測呢,本世紀呢…...可能可以活到150歲。」 |
看來,人類從未放棄「長生不老」的夢想。中國道教有「煉丹」「服氣」等修煉不死的方法,以求成仙得道;古埃及的煉金術,據稱能將普通的金屬變成黃金,還能製出長生不老、治癒百病的萬能靈藥「賢者之石」;希臘神話也記載著尋找「青春水」的故事。
到了現代,人類仍積極尋找破解生命極限的方式。某種程度,普丁並沒有說錯話,人類正在研究抗老化基因、基因編輯、器官再生等技術。說不定,隨著生技突飛猛進,有一天,人類的器官真能不斷移植。
美國平均每天約17人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喪生
其實,數十年來,「人體器官移植」一直是解決器官衰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來源十分稀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指出,全球每年執行超過13萬例的器官移植手術,但仍有大量患者在排隊,很多未能等到捐贈而失去生命的,粗估至少有數十萬人。
以美國為例,2024年就有逾10萬3000人等待移植,平均每天約有17人因等不到器官而喪生。世界各國均面臨同樣問題,台灣截至今年5月,也有超過一萬人在等待,前三名的器官類別為腎臟(約78.5%)、眼角膜(約8.8%)及肝臟(約7.9%)。
供需嚴重失衡,助長器官黑市交易猖獗。諷刺的是,中國、俄羅斯均是器官非法交易頻繁地區之一。
雖難有實際的交易數字,但國際組織調查後指出,印度與中國人口眾多,器官需求龐大且難以管控,與菲律賓為全球前三大器官非法交易國家。
由於俄羅斯較少公開的資料,未被列入前幾大,但全球金融誠信組織(G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的報告,仍將俄羅斯列入非法器官買賣活躍的國家之一。
今年5月23日,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副理事長黃士維醫師在彰基醫學中心舉辦「境外器官移植的演變與倫理議題」專題演講中,揭露台灣病患赴中國大陸接受器官移植的真相。
黃士維指出,器官移植的本質,是「一個生命的消亡,帶來另一個生命的重生」。然而中國的器官移植產業,卻建立在迫害人權的基礎上。從早期倚賴死刑犯、良心犯維吾爾族、基督教信眾、牧師等的器官來源,到近年以「公民捐贈」名義包裝社會弱勢者的器官來源,本質始終是一個不透明、缺乏倫理的黑箱市場。
1990年代,印度被稱為全球「腎臟倉庫」
他進一步說明,2000至2006年間,台灣病患透過仲介赴中國進行腎臟與肝臟移植,費用約新台幣90萬至200萬元;中國本地患者進行同樣手術的費用僅新台幣18萬至25萬元(約6000至8000美元),台灣人的費用高出數倍。2007年之後,價格進一步飆升,腎臟移植收費動輒200萬至400萬元,肝臟移植更高達400萬至800萬元,背後的價差令人震驚。
「某些仲介聲稱提供全程醫療陪同、指定醫師團隊等所謂的高端服務,實則藉機多收數百萬元。」黃士維表示,這些手術大多透過台灣不肖醫護或民間仲介安排,與中國的醫療機構勾結,形成一條龐大的器官移植利益鏈。
而身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印度,器官非法交易也很頻繁。根據《南亞研究季刊》2024年11月18日發布的「誰在買賣生命?起底印度腎臟黑市」文章指出,在亞洲地區,印度一直是器官販運的焦點,1990年代被稱為「腎臟倉庫」。
近年來,隨著印度貧富差距加大,以及周邊國家如尼泊爾、孟加拉等經濟惡化,導致大量貧困人口湧入印度,試圖通過出售器官緩解經濟困境。同時印度相對較高的醫療水準也吸引更多的跨國客戶,遂發展成南亞的器官販運中心。
肯亞成為歐洲患者進行器官移植的熱門地點
文章中指出,印度器官黑市已發展成高度組織化、專業化的地下產業。從最初的地區性犯罪,發展到跨國犯罪網路;受害群體從印度本土貧困人口擴展至周邊國家的弱勢群體。從簡單的現金交易,演變為涉及檔案造假、外交欺詐的複雜運作。
菲律賓、泰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肯亞、安哥拉、巴西、哥倫比亞、秘魯、緬甸、敘利亞、喬治亞等也出現器官黑市買賣。
多數地區都是因窮困、法規不完整、監管不力,以及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導致黑市交易問題嚴重。
其實,只要有錢人想活下去,願意支付高價,就會有困頓之人鋌而走險賣器官維生,這正是世界的殘酷真相。
今年4月中旬,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德國電視二台(ZDF)與《德國之聲》歷時數月聯合調查,揭發肯亞的美迪希爾醫院集團(Mediheal Group of Hospitals),已成為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富有患者進行移植的熱門地點。
聯合調查指出,多數器官捐贈者來自肯亞與亞塞拜然,部分來自前蘇聯的國家,賣腎者僅拿到2000歐元至5000歐元(約新台幣7萬1600元至17萬9000元)的報酬,與患者支付超過20萬歐元(約新台幣716萬元)相比,落差甚大。
美國頻傳「清醒強摘器官」案件,令外界譁然
報導更進一步表示,美迪希爾醫院集團甚至以德文經營網站,宣稱可在四至六週內安排腎臟移植,並將用戶導向WhatsApp對話,由不具名的仲介聯繫;同時透過社群媒體發布各種「成功案例」影音,邀請病患現身說法,以吸引更多患者赴肯亞移植。
去年9月中旬,美國甚至傳出震驚全球的「清醒強摘器官」案件:指患者尚未達腦死亡標準,猶如半活體、還有意識的狀態下,被強制摘取器官。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肯塔基州的醫療集團被指控在患者未完全麻醉情況下,進行器官摘取,其嚴重性引起政府注意,針對指控進行調查。
這起指控是來自「肯塔基州器官捐贈聯盟」前員工在聽證會上的爆料:各州的採集組織一直在推動醫療工作者、外科醫生從活著的患者身上採集器官。
非營利組織「Organize」創辦人西格爾(Greg Segal)致力解決美國器官捐贈短缺問題,他曾目睹一名男性患者在手術台上突然清醒,哭泣並搖頭拒絕摘取器官,他與外科醫生及其他工作人員選擇停止手術。其他醫療集團也發生過類似事件,一名患者在面臨強摘器官時,突然在手術台上大喊「救救我」;甚至有集團對器官捐贈者施用大量「芬太尼」,減少患者反抗、加速死亡,以利器官摘取。
這種「清醒強摘器官」的行為既違法又罔顧醫學倫理,令人震驚。
人體器官替代品有譜?生物科技仍在努力
遺憾的是,人類的生技發展仍無法研發出「人體器官」的替代品。雖然異種器官(如基因改造的豬器官)、仿生器官(人工製造的電子機械器官或3D列印器官)以及類器官(實驗室中由幹細胞培養而成的微型器官模型),有取得研究成果和部分臨床試驗,但仍面臨排斥反應、功能持續性不足等挑戰,尚未成為主流治療手段。
即便美國曾為二名患者進行豬心移植手術,但都於二個月後離世。至今「人體器官」仍是最廣泛且主要的移植方式。
或許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科學家能找到取代「人體器官」的方法,以杜絕黑市交易,延續器官衰竭病患的生命。但能否如普丁所言,人類的器官可以不斷移植,愈活愈年輕,甚至長生不老,就要看未來世界的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