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能市場近來再掀風暴。台智電陷入收賄風暴,主要股東之一的中鋼,也遭工會抗議、質疑投資合理性。成立初衷原本是協助企業取得穩定綠電的「市場穩定器」,台智電如今卻被批評角色轉變,一方面捲入弊案,一方面在電價談判上態度強硬,讓開發商與外資卻步。從公股色彩到民營企業壓力,台智電如何在「公益」與「獲利」間找到平衡,正考驗台灣綠能轉型的韌性。
今年8月底,台灣綠電發展再度遭遇衝擊。經濟部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前副執行長鄭亦麟涉嫌向台電施壓,協助業者取得饋線容量,疑似收賄近200萬元,遭檢方聲押禁見。鄭亦麟身兼泛官股售電公司台智電總經理,事件爆發後,旋即遭到董事會解職。
台智電爆收賄案,風暴延燒至中鋼
台智電爆發弊案後,輿論矛頭迅速指向股東之一的中鋼。中鋼集團企業工會在9月初集結公司總部前,高舉布條喊話,痛批公司上半年財報仍處於虧損,卻還投資台智電,並提出包括「應退出台智電」在內的五項訴求,要求公司檢討決策。
面對壓力,中鋼很快做出回應。中鋼解釋,台智電並非中鋼獨資或主導,而是由14家公私營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中鋼持股僅占約12%,其他股東還有日月光、聯電、中華電信、東和鋼鐵等重量級企業,中鋼並非主導者。
中鋼也強調,台智電內部的購電與售電合約均有外部律師與會計師把關;為回應外界疑慮,中鋼並建議台智電展開外部稽核,全面檢視內部流程,確保透明度與股東權益。儘管如此,工會仍持續質疑投資合理性,認為中鋼應優先改善自身虧損與經營困境,而非在風險未明的情況下投入新事業。
這場勞資之爭,也讓台智電的經營角色更加複雜。
從公股撐腰到民營入股,台智電角色轉變
然而,台智電的收賄爭議還只是開端,另一場更隱晦卻影響深遠的價格爭議,正逐步浮現。
台智電的成立,原本是政府企圖以泛官股的方式,解決市場綠電供需失衡的亂象,像是一個保障機制,幫助大型與中小企業取得綠電,「同時,就第三階段離岸風電而言,開發商亟需高品質、用電量大的企業客戶,但在台灣此類客戶屈指可數,使得台智電的定位格外特殊,或能提供關鍵解方。」惠譽基礎設施及項目融資董事黃貞說明,目前來看,台智電會向開發商購買25%至30%的電量,剩下的仍得由開發商自行尋找買家。
但隨著時間推進,市場卻傳出台智電在簽約買電時,價格壓得偏低。
經濟部公告的離岸風電躉購費率為每度4.5085元,以台電為例,給開發商的合理利潤率大約設定在3%;部分開發商原本期待台智電能比照處理,但實際上,台智電在談判時更為強硬,壓低到每度4.2至4.3元。對此,台灣尼阿斯有限公司永續顧問黃敬文坦言,這與市場期待有明顯落差。
只是,為什麼要壓價格,簡單一句話:台智電要賺錢。
業內人士直指,隨著民營企業加入投資行列,台智電月前召開董事會,被賦予「必須展現獲利能力」的任務,而非只是活絡市場或做公益,「這讓台智電從原本的市場穩定器,逐漸走向『價格殺手』。」
壓低價格背後:台智電被要求展現獲利能力
「一開始大家以為台智電會扮演協調者,幫助市場解決困境,但實際談判下來,才發現價格不好談。隨著民營股東加入,台智電也被要求展現獲利能力,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公共服務角色。」另一位熟悉能源交易談判過程的業者坦言。
價格難談,也重創外商的投資意願。已撤出台灣的某家歐資能源業者,原本取得建置風場的資格,卻選擇離開,業內人士透露,該廠割捨台灣市場的其中一個原因,據悉是當時抱著對政府的信任,和台智電進行電力交易,結果價格談不攏,等待期程又太長,成本壓力未解,更遑論後續的專案融資,最終只能放棄。
隨著台智電任務擴張,市場更出現另一種擔憂,「到後期,台智電的議價能力變得過大,以前大家說台積電是唯一買家,條件很難達到共識,現在台智電也有點走上同樣的路。」這位業內人士不諱言。
據了解,部分開發商在與台智電談判時發現,若出價過低,再去找其他買家時就失去籌碼,但又不敢直接拒絕台智電的合作,「畢竟它背後有官方色彩,沒有人想得罪,甚至連股東也不敢得罪,」黃敬文說。
更甚者,部分開發商發覺利潤被壓縮,將直接衝擊專案融資,黃貞直言:「售電單價走低會壓縮專案現金流,連帶下修風場報酬率與可融資比率。」
台智電對此表示,公司的核心目的是協助企業以合理價格取得綠電,與開發商討論交易,其間的議價機制皆有市場行情作為參考,價格也會經過雙方財務評估,確保供需兩端都能接受;此外,現階段的購電策略以「量出為入」為原則,先掌握企業實際需求,再進一步洽購綠電,確保企業能以符合需求的條件,買到最適合的資源。
離岸風電價格反常上揚,市場機制失靈?
必須關注的是,離岸風電第三期進入市場機制、移除國產化條件後,電力售價按理說會下降,但現況卻可能是不降反升。黃貞提到,有開發商反映,人工、關稅、進口設備與風機規模升級推高了建置成本。
黃敬文也提醒,如果離岸風電第二期案場開發不順、利潤不足,開發商勢必將成本轉嫁到第三期報價,「市場若要穩定,每一期交易都要順利,否則後期價格就會被墊高。」
台智電風波不斷,先是爆出高層收賄案,輿論嘩然,如今又發生與離岸風電開發商簽約的價格爭議,看似從綠能市場的救火隊,逐漸走向矛盾的漩渦。究竟台智電能否在「公益」與「獲利」之間找到平衡?不僅影響離岸風電專案進程與市場健康度,也攸關台灣綠能轉型的最終目標,業界正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