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綠電救火隊」變價格殺手?台智電收賄疑雲未散,再傳向開發商壓價買電?

郭逸
user

郭逸

2025-09-05

瀏覽數 500+

圖為離岸風電。遠見資料庫
圖為離岸風電。遠見資料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台灣綠能市場近來再掀風暴。台智電陷入收賄風暴,主要股東之一的中鋼,也遭工會抗議、質疑投資合理性。成立初衷原本是協助企業取得穩定綠電的「市場穩定器」,台智電如今卻被批評角色轉變,一方面捲入弊案,一方面在電價談判上態度強硬,讓開發商與外資卻步。從公股色彩到民營企業壓力,台智電如何在「公益」與「獲利」間找到平衡,正考驗台灣綠能轉型的韌性。

今年8月底,台灣綠電發展再度遭遇衝擊。經濟部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前副執行長鄭亦麟涉嫌向台電施壓,協助業者取得饋線容量,疑似收賄近200萬元,遭檢方聲押禁見。鄭亦麟身兼泛官股售電公司台智電總經理,事件爆發後,旋即遭到董事會解職。

台智電爆收賄案,風暴延燒至中鋼

台智電爆發弊案後,輿論矛頭迅速指向股東之一的中鋼。中鋼集團企業工會在9月初集結公司總部前,高舉布條喊話,痛批公司上半年財報仍處於虧損,卻還投資台智電,並提出包括「應退出台智電」在內的五項訴求,要求公司檢討決策。

面對壓力,中鋼很快做出回應。中鋼解釋,台智電並非中鋼獨資或主導,而是由14家公私營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中鋼持股僅占約12%,其他股東還有日月光、聯電、中華電信、東和鋼鐵等重量級企業,中鋼並非主導者。

中鋼也強調,台智電內部的購電與售電合約均有外部律師與會計師把關;為回應外界疑慮,中鋼並建議台智電展開外部稽核,全面檢視內部流程,確保透明度與股東權益。儘管如此,工會仍持續質疑投資合理性,認為中鋼應優先改善自身虧損與經營困境,而非在風險未明的情況下投入新事業。

這場勞資之爭,也讓台智電的經營角色更加複雜。

台智電爆發弊案後,輿論矛頭迅速指向股東之一的中鋼。遠見資料庫

台智電爆發弊案後,輿論矛頭迅速指向股東之一的中鋼。遠見資料庫

從公股撐腰到民營入股,台智電角色轉變

然而,台智電的收賄爭議還只是開端,另一場更隱晦卻影響深遠的價格爭議,正逐步浮現。

台智電的成立,原本是政府企圖以泛官股的方式,解決市場綠電供需失衡的亂象,像是一個保障機制,幫助大型與中小企業取得綠電,「同時,就第三階段離岸風電而言,開發商亟需高品質、用電量大的企業客戶,但在台灣此類客戶屈指可數,使得台智電的定位格外特殊,或能提供關鍵解方。」惠譽基礎設施及項目融資董事黃貞說明,目前來看,台智電會向開發商購買25%至30%的電量,剩下的仍得由開發商自行尋找買家。

但隨著時間推進,市場卻傳出台智電在簽約買電時,價格壓得偏低。

經濟部公告的離岸風電躉購費率為每度4.5085元,以台電為例,給開發商的合理利潤率大約設定在3%;部分開發商原本期待台智電能比照處理,但實際上,台智電在談判時更為強硬,壓低到每度4.2至4.3元。對此,台灣尼阿斯有限公司永續顧問黃敬文坦言,這與市場期待有明顯落差。

只是,為什麼要壓價格,簡單一句話:台智電要賺錢。

【遠見 x 未來少年】全家一起培養國際視野>趁週年慶入手加送1期,還送《未來少年》知識庫!

業內人士直指,隨著民營企業加入投資行列,台智電月前召開董事會,被賦予「必須展現獲利能力」的任務,而非只是活絡市場或做公益,「這讓台智電從原本的市場穩定器,逐漸走向『價格殺手』。」

壓低價格背後:台智電被要求展現獲利能力

「一開始大家以為台智電會扮演協調者,幫助市場解決困境,但實際談判下來,才發現價格不好談。隨著民營股東加入,台智電也被要求展現獲利能力,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公共服務角色。」另一位熟悉能源交易談判過程的業者坦言。

價格難談,也重創外商的投資意願。已撤出台灣的某家歐資能源業者,原本取得建置風場的資格,卻選擇離開,業內人士透露,該廠割捨台灣市場的其中一個原因,據悉是當時抱著對政府的信任,和台智電進行電力交易,結果價格談不攏,等待期程又太長,成本壓力未解,更遑論後續的專案融資,最終只能放棄。

隨著台智電任務擴張,市場更出現另一種擔憂,「到後期,台智電的議價能力變得過大,以前大家說台積電是唯一買家,條件很難達到共識,現在台智電也有點走上同樣的路。」這位業內人士不諱言。

據了解,部分開發商在與台智電談判時發現,若出價過低,再去找其他買家時就失去籌碼,但又不敢直接拒絕台智電的合作,「畢竟它背後有官方色彩,沒有人想得罪,甚至連股東也不敢得罪,」黃敬文說。

更甚者,部分開發商發覺利潤被壓縮,將直接衝擊專案融資,黃貞直言:「售電單價走低會壓縮專案現金流,連帶下修風場報酬率與可融資比率。」

台智電對此表示,公司的核心目的是協助企業以合理價格取得綠電,與開發商討論交易,其間的議價機制皆有市場行情作為參考,價格也會經過雙方財務評估,確保供需兩端都能接受;此外,現階段的購電策略以「量出為入」為原則,先掌握企業實際需求,再進一步洽購綠電,確保企業能以符合需求的條件,買到最適合的資源。

離岸風電價格反常上揚,市場機制失靈?

必須關注的是,離岸風電第三期進入市場機制、移除國產化條件後,電力售價按理說會下降,但現況卻可能是不降反升。黃貞提到,開發商反映,人工、關稅、進口設備與風機規模升級推高了建置成本。

黃敬文也提醒,如果離岸風電第二期案場開發不順、利潤不足,開發商勢必將成本轉嫁到第三期報價,「市場若要穩定,每一期交易都要順利,否則後期價格就會被墊高。」

台智電風波不斷,先是爆出高層收賄案,輿論嘩然,如今又發生與離岸風電開發商簽約的價格爭議,看似從綠能市場的救火隊,逐漸走向矛盾的漩渦。究竟台智電能否在「公益」與「獲利」之間找到平衡?不僅影響離岸風電專案進程與市場健康度,也攸關台灣綠能轉型的最終目標,業界正密切關注。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