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如火如荼發展AI(人工智慧),近期Meta豪砸2億美元延攬Apple人工智慧部門主管,身價超越NBA的明星球員,引起各界譁然;其實,早在2006年,中國大陸的華為就以高於市場五倍的200萬美元年薪,聘僱20幾歲的俄羅斯數學天才。不管是美國或中國都願意開出天價,積極尋找AI界的「大谷翔平」,反觀台灣社會卻存有「反精英、平庸化」氛圍?
2000年網路陸續普及;緊接著蘋果智慧手機「iPhone」於2007年6月29日開賣,顛覆人類既有生活;2022年11月30日,全球第一個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ChatGPT」誕生,掀起AI時代的序幕。
2025年1月20日,中國大陸DeepSeek橫空出世,這種以低成本、高性能與開源策略所完成的程式,促使全球AI應用多元化與普及化。
從此,AI技術不再由美國壟斷,中國已來勢洶洶。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甚至在2025年4月的華盛頓科技會議上表示,中國在AI領域並不落後於美國,兩國技術差距非常小,只落後幾個月,這是一場長期且無止境的競賽。
他並多次讚揚華為是實力強勁、技術創新出色的公司。為何2019年被美國制裁而一蹶不振的華為,會成為黃仁勳嘴裡「可敬的對手」?
原來華為鴨子划水,比Meta、Google更早培育科技人才。創辦人任正非曾多次分享這則故事,華為的員工人盡皆知:2006年,當任正非得知俄羅斯有位數學天才時,親自率隊前往求才。當時年僅20幾歲的俄羅斯青年並不想離開故鄉,任正非為他在俄羅斯成立研究室,並以高於當時行情的五倍薪資、約200萬美元挖角。
2024年華為的研發經費高達新台幣7727億元
沒多久,主管就對這位年輕人(華為從未公布其姓名)頗多怨言:偶爾來研究室,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打電玩……。
任正非卻以自身經歷開導:「我以前曾經到過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實驗室,看到有一位年輕同事在玩遊戲,忍不住戲謔問:『在電腦上打遊戲不卡嗎?』沒想到年輕人霸氣回應:『任總,這是研發重地,非工作人員不要隨意進來!』」任正非笑了笑,便默默離開,「所以既然用他(指俄羅斯數學天才),就不要懷疑他,要相信他,由他自己安排。大家不是常聽到『科學怪人』這個名詞嗎?」
突然有一天,這位俄羅斯同事打電話給任正非:「我突破了從2G到3G的技術壁壘了!」這個演算法不僅讓華為在移動通訊領域領先全球,更是後來5G技術的重要基礎,奠定華為在業界的地位。
華為接著又到加拿大設立研究機構,甚至在法國巴黎成立全球設計中心,以及六個研發中心,其中一所是2020年開幕的「Huawei Lagrange Mathematics Laboratory」(華為拉格朗日數學研究中心),這是以法裔義大利數學家「拉格朗日」命名。專注於基礎數學與計算研究,旨在推動AI的前沿科學突破。
華為每年的研發費用十分驚人,2024年達到1797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7727億元),占營收20.8%,投入AI、基礎技術、智能汽車等領域。
2019年,任正非更推出以「頂級挑戰、頂級薪酬」為訴求的「天才少年」專案,吸引全球人才:不限學校,不限專業,不限學歷;只要在數理化、電腦、AI等領域有特別建樹,如有重量級科研成果、論文、專利或國際頂級競賽獲獎等事蹟,都歡迎加入。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導,「天才少年」專案提供世界級的挑戰課題、大師級導師,以及全球化平台與資源。年薪共分三級,分別為人民幣89.6萬〜100.8萬元、140.5萬〜156.5萬元、182萬〜201萬元(以目前匯率換算,最低與最高薪資約新台幣721萬、864萬)。
軟體演算法、計算硬體製造、各種應用都需要數學人才
2023年,華為還與國際數學競賽(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Competi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簡稱IMC)共同發起「IMC Challenge」,涵蓋多個高難度數學與演算法問題,提供數學愛好者「實際應用」的挑戰平台,以促進數學理論能落實於產業應用。
為何華為要砸重金培育數學人才,甚至舉辦國際比賽?台灣EDA第一把交椅的臺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張耀文說,數學是科學之母,不僅AI的演算法和模型都要運用到數學理論與方法,很多領域都用得到,如電機資訊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商學院、公衛學院的學生都必須具備數學能力。如機器人、無人載具、工程製造、智慧醫療、公衛防疫、金融計算、經濟規劃、社調分析、大氣防災、地質勘探等都深度依賴數學模型與理論。
「以AI為例,從軟體演算法、計算硬體製造、各領域應用都需要有數學基礎的人才,」張耀文進一步說,尤其在EDA、AI機器人領域。
他親身見證華為如何培育頂尖人才?2015年,中國大陸福州大學年輕副教授陳建利申請到臺大張耀文團隊從事EDA研究。陳建利博士研究專攻應用數學,他的基礎學問紮實且熱情認真,在張耀文帶領關鍵研究主題後,2017年奪下EDA最頂尖國際會議「DAC」最佳論文獎,為兩岸60年來第一篇全領域的第一名最佳論文獎;陳建利團隊又在2017至2019連續三年在頂尖ICCAD國際競賽奪冠,每次都在得獎影片中感謝張耀文。
2019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開ICCAD會議時,陳建利向張耀文談及在臺大研究後回福州大學,延伸臺大的電路擺置器技術,開發出福州大學的電路擺置器,有產業詢問技轉及邀請創業,陳建利徵詢老師:「到底要技轉還是創業?」
「我當時根本不知道是華為要投資他幾十億新台幣,只覺得他著實是個樸實學者,因此建議加價技轉。他最後選擇創業,現為上海立芯科技的董事長及復旦大學教授。立芯成立僅五年,市值已達約新台幣200億元,兩年前提名他獲選中國第一位『DAC40歲以下的創業家獎』。」張耀文感到與有榮焉。
AI人才一夜之間變成科技界的「超級巨星」
隨著AI、數據科學、金融科技、資訊安全等迅速發展,全球對具備數學基礎的專才需求大且持續增長。美國勞工部相關報告指出,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工作職缺預計在2021年〜2031年增長15%,其中數學與電腦相關人才需求占比最大,預計未來10年仍供不應求。
不只華為,騰訊、阿里巴巴也積極爭聘AI人才;美國更是如此,今年7月,Meta以超過2億美元的「薪酬包裹」(含薪資、股票、簽約金等),延攬蘋果AI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Ruoming Pang,堪稱Meta破天荒的挖角條件。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Meta短期內招聘逾50位研究員與工程師,除Ruoming Pang超過2億美元外,有許多人都拿到1億美元的「薪酬包裹」。
尤令美國矽谷震撼的是,今年7月,OpenAI與AI新創公司Windsurf「30億美元收購」談判破裂後,Google隨即以24億美元(包括薪資、授權費及激勵措施),網羅執行長Varun Mohan及其核心研發團隊。Google因此就能快速擴展AI編碼領域的人才與技術含量。
在這場AI人才戰中,Google、Meta、微軟與OpenAI不惜互挖牆角,祭出動輒數百萬、上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年薪及股票。AI人才一夜之間變成科技界的「超級巨星」,擁有職業運動員如NBA明星球員(2024〜25賽季,球員平均年薪約1191萬美元,明星球員年薪可以高達5至7000萬美元)的合約待遇。
一個諸葛亮勝過100個、1000個臭皮匠
為何AI人才如此金貴?張耀文分析,過去大家常講「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並不存在於AI和高科技時代裡,業者需要的是「可遇不可求」的諸葛亮,一個諸葛亮勝過100個、1000個臭皮匠,例如讓華為從2G突破至3G技術的俄羅斯數學天才就是明證。
他更進一步闡述,高科技產業亟需從0到1,或是從無到有的創新人才,這種頂尖人才的突破性技術,帶給企業的回報可能高達數百億、甚至上千億,所以Meta挖角業界高手,2億美元「薪酬包裹」並不誇張,企業藉此縮短研發時間、提高競爭力與獲利率的性價比甚高。
看看中美兩國正在做的事,張耀文憂心指出,台灣社會有濃濃的「反精英、平庸化」氛圍,但現實世界卻告訴我們:國際企業願意用天價聘僱頂尖人才,「臺大有很多學生的能力都比我強,我們栽培他們出國後,多數選擇留在海外發展,畢竟多數人都想往高處爬,相比國外,台灣一般的薪酬與環境誘因確實不夠好。」
其實,政府於2017年就將AI發展當成國家重大戰略;黃仁勳也多次公開支持並強調台灣在AI領域的重要地位,稱台灣為AI革命的核心與智慧島。
「當全球都在積極尋找AI和高科技界的大谷翔平時,我們也很希望台灣能出現一個『二刀流』,但社會必須先改變對人才的看法,了解拔尖人才可以創造的價值,且認同給予他們相匹配的薪酬與環境,台灣才有更好的機會,能創造出下一個半導體/護國神山產業!」張耀文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