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不領薪水的董事長」,可能會以為是慈善家、志工,或是某種理想主義者。他化工系畢業,卻在美國休士頓開起銀行,草創時期和38位員工全擠在一間組合屋裡辦公,被戲稱「組合屋銀行」。20多年後,銀行資產已經高達852億元。自己不領一毛錢薪水,收入全靠年度分紅,員工去年也爽領等同於14週薪資的紅利,今年預計領更多。
聽到恆豐銀行,許多人會聯想到「是不是來自中國大陸或香港的銀行?」但在美國第四大城市休士頓,這是一間台灣人開設的銀行,英文名為「American First National Bank」,現已成為休斯頓第二大社區銀行,總資產突破28.5億美元(約新台幣852億元),董事長吳文龍79歲,仍活力十足「營業中」。
這不僅是一間銀行的成長史,更是一部關於台灣人如何在美國打拚的奮鬥史。
出生高雄的吳文龍,從小成績優異,最終考入東海大學化工系。1970年大學畢業、抽到金門服完兵役後,便來到美國攻讀化學工程碩士,1976年開啟創業生涯。
一開始進入的生意,其實和銀行完全不相干。當時,台灣極需廢鐵和塑膠,學霸於是做起金屬原料和塑膠的進出口貿易,吳文龍回憶,這段經歷讓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大約三、四十萬美元,「對我是很大一筆錢,第一次感覺到賺錢的味道。」這筆資金為他日後提供了發展的基礎。
然而,吳文龍真正跨行進入銀行業,卻是一連串的機緣巧合。
由於他的生意往來需要大量的信用狀,與銀行打交道成為常態。當時做為往来银行、德州第一銀行(Texas First National Bank)的大客戶之一,服務效率不彰,引起了他的關注。在一次偶然的借貸關係中,吳文龍竟然接手了這家銀行52%的股份,從此意外地踏入了與化學工程截然不同的金融領域。後來,由於和德州第一銀行董事會意見不合,毅然決定自己重新創建一家新銀行。
金融風暴下逆行,靠嚴謹風控獨賺
1998年,恆豐銀行在休斯頓一處僅7000平方英尺的組合屋中啟程,當時僅有38名員工,環境艱苦。「當時我們的building(建築)就是特別的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吳文龍說。
可是,「組合屋也能開銀行?」的質疑聲不斷,怎麼看也不夠有說服力。而且主營中小企業貸款業務,而非客群更廣泛的個人貸款、信用卡、房貸車貸等消費金融,產品比較傳統且單一。加上銀行剛開業的時候,是休士頓和達拉斯兩個地點同時開,經營成本相對較高,無一不在考驗著他的能力。
或許正是資源上的限制,要強的吳文龍設定了看似不可能的挑戰:聯合38名員工,在90天內達成5000萬美元存款和5000萬美元貸款的雙重目標。想不到,這支小而精悍的團隊僅用了短短45天,奇蹟般實現了這些目標。
傲人的成績,不僅迅速打消了所有疑慮,更向業界證明了恆豐銀行團隊的實力。
2008年全球次貸危機,無數銀行深陷虧損泥淖,甚至面臨倒閉的命運。然而,在這場世紀金融風暴中,恆豐銀行卻逆勢而上,成為少數能維持盈利的金融機構。
「你知道嗎,2008、2009兩年中國城整條街上,幾乎所有的銀行都賠錢,只有一家恆豐銀行賺錢,」吳文龍解釋其中關鍵,祕訣在於恆豐銀行嚴謹的貸款審核機制,以及獨特的「中央管控制」(central control)。
「我們每個星期一下午1 點半開貸款討論會議,董事會貸款委員會成員都要出席,每筆貸款即使只有2000美元,也要提報會議中由貸款專員及委員會成員討論決定,而不是貸款辦公室的決定,這樣就不容易有呆帳跟壞帳。」獨特的風控理念,確保了每一筆貸款的品質,令恆豐銀行在風雨飄搖的金融市場中,穩如泰山。
市場定位精準,助亞裔人士創業
憑藉精準的市場定位,恆豐銀行成功在休士頓(德州)的亞洲族裔社群中,建立起強大的品牌力。特別是在華人與韓國人社群中,恆豐銀行已成為他們信賴的金融伙伴。
「我們的客人,台灣人和中國人加起來超過60%,韓國客人超過20%,剩下就是印度、越南等。」這一數據,清晰地揭示了恆豐銀行在服務亞洲族群的努力。貼近社區、理解客戶需求的模式,使恆豐銀行成為亞洲族群在美國安居樂業、實現夢想的重要支持力量。
吳文龍也觀察到,許多亞洲移民,尤其是年輕的創業者,在創業初期絕大多數都面臨資金困境。
「只要年輕人來找我的話,我都會儘量去幫幫他們。」因為將心比心,吳文龍回想起自己年輕時,也曾向同學借錢創業:「一個借5萬,一個借3萬,真的就這樣開始的。」過往經歷解釋了為何吳文龍對創業的年輕人總是懷抱同理心,因為他自己也曾是那個從零開始、借錢創業的追夢人。
董座不領薪水,員工是家人
在恆豐銀行,員工被視為寶貴資產,吳文龍不僅口頭上關愛員工,更透過實際行動詮釋「員工是家人」的企業文化。這種關愛最直接的體現,便是每年根據銀行盈利狀況發放的豐厚獎金。
「全休士頓只有這家銀行每一年都發這麼多的bonus(紅利)給員工,」吳文龍說,比如去年銀行賺5000萬美元,便發放等同於14個星期薪資的紅利,今年預計能賺7000萬,紅利至少16個星期。」
這項政策無疑大幅提升了員工的歸屬感和工作動力,顯著降低了員工流動率。像許多創始員工如今已經當上祖父母,卻和吳文龍一樣熱愛在恆豐銀行工作。
一位在恆豐銀行創業初始就加入團隊的老員工說:「董事長對員工的關愛,對我有很大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員工一直都毅然決然地跟著董事長。」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團隊將更積極發揮戰鬥力。
令人驚訝的是,吳文龍每天親自到銀行上班,卻不領取任何薪水,主要收入來源是年度分紅。「我覺得我不需要這個錢(薪水)。」他笑說。
在華人社區中,恆豐銀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曾大力資助中華文化中心購樓,協助新移民快速融入美國社會。而在COVID-19疫情期間,更是急客戶所急,提供延期還款等措施。吳文龍的利他哲學很不一樣:利他將深化自己的影響力,利他於是就是利己。
從東海化工系畢業生到廢鐵大亨,再到陰錯陽差入主銀行的經歷,不僅展現了吳文龍過人的商業嗅覺和適應能力,也為恆豐銀行注入了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這不僅是一部台灣人在美國的奮鬥史,更是一部關於敬業、幸福企業以及深耕社區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