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數據,全球婦女生育率(Fertility Rate FR),從1950年代的約4.9,降至2023年的2.3,相較於聯合國所定義、讓國家維持穩定人口結構的人口替代水準(Replacement Level Fertility)標準值 2.1,兩者相距不遠。反觀台灣,令人憂心的是,1984年起台灣婦女生育率 2.05 便低於此,2004年後降至1.19,2023年更來到 0.87!另外,出生嬰兒數由1980年41萬人,逐年降至2023年14萬人,連帶影響未來育齡婦女人數,未來FR只會更低,值得國人警惕。
教育部、衛福部已提出「少子女化對策計畫(2018-2025)」因應;另一方面,台灣老年人口呈現快速成長,根據國發會資料,2008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比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而今(2025)年超過20%,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人口高齡化,衛福部2023年起也提出「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2023-2026)」,盼能結合不同部會及地方政府資源,共同建構共融自主的高齡社會,這些因應對策成效如何,值得社會學家關注與探究。
少子女化,高齡化現象,使就業市場之人力缺口問題接踵而至。因應人力荒,國發會2021年啟動了強化「人口及移民政策」,積極延攬外國專業人才,並完善留台生活與工作環境,教育部推動「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鼓勵重點產業領域之相關系所「設置國際專修部」等。然而配套措施是否到位、監督管理是否完備,都會影響政策成效。引進新移民,短期可舒緩人力缺口,但新住民及二代子女之就學與教育,也會影響台灣的未來發展,更需政府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產學合作國際專班欠缺監管的報導時有所聞。來台境外生透過仲介媒合,以專班名義進入大學,實際上則是打黑工。短期挹注學校經費,業者也能填補人力缺口,但長遠而言,這類境外生對台灣社會發展有多大助益,值得深思,讓台灣高教國際專班蒙上「名實不符」之陰影,恐怕得不償失。
引進國際人力增加留台誘因,舒緩人才荒
川普總統不止一次點名台灣「偷」了美國的半導體晶片產業,台積電在高階晶片市佔率已超過8成,成為美中霸權之爭,爭相奪取的對象。2021年台灣登上《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故事:「台灣是地球最危險的地方」。台積電為了全球佈局,率先在美國建置先進製程晶圓廠,同時也分別在日本、歐洲設廠的消息也被媒體大肆披露。最新《世界幸福報告》指出,台灣在全球147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27,超越日、韓,是「亞洲最幸福國家」。這類媒體報導,一定也讓不少國際人士對這島國,增添好奇感與來此一遊甚至學習的興趣,若有更友善的措施與政策,相信可以吸引嚮往台灣文化的國際人士。
台灣人口結構問題與人力荒,幾乎步著日本後塵,但有更加嚴峻之勢,台灣2003年的FR是1.25,低於日本1.28,到2023年台灣下滑至0.87,日本卻能維持1.26。政府鼓勵婦女生育,解決生活壓力與住宿問題的措施亟待相關單位重新檢視,提出精進作為。
觀察日本政府作為,實施「語言學校」吸引外籍生的多年政策,透過資歷檢定與實習,成功引進不少外籍人士居留日本甚至投入職場,值得台灣效法。國內大學有不少深具規模與聲譽的華語文中心,建議可開設附帶住宿的短期語文課程,提供國際生空檔年(Gap Year)訪台機會,語文學習之外,也提供合法、彈性,如每週28小時的工讀簽證,通過語文能力檢定與學、經歷認證者,亦可申請為學位生,或取得企業工作證;符合專業資格之外籍人士,可申請永久居留證等。
以教育學習名義,引進外籍生與人力,透過嚴謹管理、提供優質生活環境,增強在台工作居留意願,在台灣生根,才是正道。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資創中心、資訊所客座講座,曾任中興大學校長。曾子軒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