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動裝置普及、網路社交媒體盛行的數位服務時代,民眾透過網路進行線上交易、社群交流、互通訊息,已是現代生活的日常,但在社群平台透過不同群組分享資訊,極易形成資訊同溫層(Echo Chamber),且平台業者,往往透過「演算法」推薦符合用戶人設的相關資訊,讓用戶取得濾過泡泡(Filter Bubble)的訊息,久而久之,類似現實世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人際群聚關係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數位環境的資訊同溫層,反映於現實社會,其潛在的風險不容小覷。
首先,在同溫層裡,聽不到不同面向的訊息、甚至不容許不同立場的言論,很容易形成結黨營私、誅鋤異己的族群。比如最近在野黨立委利用國會多數,通過不少爭議性法案,否決行政院的覆議案,影響執政黨施政效能,也讓人民多項福利與補助受到刪減,造成社會極大反彈,不少公民團體發起「大罷免」行動。加上3月中旬賴總統對外正式宣告中共是境外敵對勢力,內政部、陸委會以國家安全為由,依法將在社群平台鼓吹武統台灣的三名中國籍配偶驅逐出境,引發以維護言論自由反對政府驅逐中配的民眾不滿,形成社會對立。在號召民眾參與罷免連署的過程中,有網民於社群媒體群組發表不同主張,則受到網路霸凌,甚至被「退群」。而發起罷免或參與連署的民眾,受到反對者排斥,甚至恐嚇,這容不下不同立場或主張的作為,實在不可取。在自由、民主與法治的社會,人民在合法的情境下,不同政治立場或意見表達的權利,都應受到憲法保障。
第二個風險,則是落入群組訊息扭曲的困境,導致認知偏頗。台灣因地緣政治及國際情勢,長期受到中共文攻武嚇,及國家級的網路駭侵,為了保護國家安全,政府提出了全社會防禦韌性的措施與作為,但在數位環境裡,民眾仍然不甚了解網路的特質與運作,導致網路詐騙事件層出不窮,加上AI及科技的發展,自動化生成的釣魚郵件與仿真的錯假訊息充斥於社群平台,當民眾警覺性不足,很容易就落入詐騙集團的陷阱而受害。政府也祭出「打詐新四法」,賦予執法機關更強大的執法及管理利器,透過跨部會合作,共同打擊詐欺。
免費訂閱【科技趨勢報】👉專業主編導讀3篇文章,瞭解最新科技動態!
最有效的阻詐,是不讓自己成為受害人
與其抱怨政府執法不力,不如反求諸己,最有效的打詐、阻詐就是不讓自己成為受害人!時時要有暴露於風險的警覺心,如同病從口入,網路之病毒入侵或落入詐騙集團圈套,不就是因為自己「誤擊」網路連結所造成?確實做好KYC才是關鍵。
KYC全稱是Know Your Customer,意指認識你的客戶,是金融業從業人員及與金融機構有業務往來的民眾都熟知的作業程序。金管會規定所有金融機構必須審核並確認客戶的真實身分,了解其背景、信用狀況、交易行為等,以防範詐欺,反洗錢,確保金融交易安全。同樣的觀念,很適用於網路世界,尤其是在網路社交平台與「網友」互動的情境。首先,網路用路人下載或加入任何社交平台前,必須先確認平台之商譽及其安全可靠性。在平台與網友互動,也應知道對象的真實身分。在數位時代,很容易透過網路社交媒體「結交」網友,但互動中常欠缺KYC概念,自以為認識對方。有心人往往對你的個資瞭若指掌,利用人性弱點,讓你在不自覺或不設防下落入其預設的誆騙陷阱而受害。
美國白宮國安高層最近在商業通訊軟體Signal群組聊天室發生一起機敏軍事行動訊息外洩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據媒體報導,肇因於某記者「被邀請」加入群組,取得對話內容並予揭露。群組成員竟毫無警覺,沒發現有「不相干」的人員加入,仍舊進行機敏訊息的交換與對話,令人難以置信,這就是未落實KYC導致的後果!
我們呼籲:除了自己落實KYC,也希望各界協助宣導KYC概念,讓不諳網路社群的長者或親友了解KYC的重要性,同時企盼政府監理網路平台業者的機關,比照金融業,訂定規範並要求平台業者對其用戶確實做好KYC以杜絕虛假帳號,並建立身分識別標章(類似藍勾勾)機制,形塑安全可課責的數位環境。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資創中心、資訊所客座講座,曾任中興大學校長。陳品融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