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隨即與企業三巨頭:軟銀執行長孫正義、OpenAI執行長奧特曼及Oracle創辦人艾利森宣布重大的「星際之門Stargate」AI計畫,預計投資5000億美元發展AI。美國在中國崛起挑戰其世界霸權的威脅下,加速AI領域發展,確保其在全球AI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的企圖,顯而易見。
在這科技產業主導經濟發展的時代,政府、民間投入資源發展半導體、高階AI晶片、通用人工智慧AGI 大語言模型建置等相關的技術研發,是時勢所趨,高科技人才之需求殷切,學術界、產業界必須投入經費於人才培育,更是政府推動這些重點科技領域發展的必要措施,也是台灣要提升全球競爭力或保有全球半導體產業領先地位的重要應對作為。在媒體大肆報導下,台灣吹起了一股AI「追風」潮,如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在高雄建置算力中心並承諾在台灣設立研發基地,掀起AI浪潮,產官學研各界皆卯足全力衝刺,搶佔先機,期能在AI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台積電能在半導體產業扮演全球龍頭角色,是歷經30、40年的耕耘努力,有充沛人才與聚落,打造了完整生態供應鏈,塑造了特有的工作文化,加上政府稅賦政策引導等基礎工程所累積而成。如今台灣的半導體晶片、AI伺服器等硬體供應商已盤據全球相關產業市佔率的關鍵地位。與其深怕跟不上AI新科技發展心生焦慮、恐慌,盲目跟風,不如回歸基本面,從數位整備與人才培育做起。基礎建設不完備,「雞肋式」的AI投入無法產生綜效,就好比在沙土上蓋房子,無法耐久,如何能支撐高算力應用的營運?
首先,AI領域的發展,除支撐算力所需之高階晶片硬體設備,大語言模型之建置與訓練所需之軟體技術外,更為基礎的數位工程則是訓練本土大語言模型所需的數位資料,政府應著手推動《著作權法》的修法,明訂開放資料 Open Data 的政策與法規,讓公部門擁有的數位資料得以釋出,提供全民共享、再利用,並編列經費補助學界、業界投入軟體工程與技術的研發,積極推動可信任生成式AI發展計畫TAIDE,支持各領域或產業建置領域特定之大語言模型,掌握AI自主權。
強化IT人才培育與軟體產業發展
再者,在數位時代資訊科技已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引擎,企業數位轉型、工廠自動化與智慧化的科技管理,政府部門作業流程數位化,資訊服務的產業發展,亟需軟體工程師與資訊管理人才,IT人員的培訓與儲備工作迫在眉睫。在制度面,我們強力呼籲數位發展部勇於擔起責任,主導並積極推動「數位基本法」的立法,以因應不斷增加的數位建設及國家資安防護與韌性強化之需求,比照人事與主計人員,各部門應有法定且合理的IT人員配置及預算經費編列,由數發部統籌掌理與協調跨部會之資訊、資安相關業務及高階主管的人事任用事宜。根據統計資料,美國聯邦政府的IT人員是一般行政人員的三倍,佔公務人員總數約4%,反觀我國,IT人員在中央政府機關的佔比不到1%,而人事行政人員則是資訊人員的三倍,且各部門資訊相關業務的預算更是嚴重不足,去年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發生之不幸事件,就凸顯資訊人員人力編制與業務負荷嚴重失衡的困境。
當半導體科技、IC晶片設計、資訊與網路科技之發展日新月異的情勢下,產業要維持市場競爭力,企業的數位轉型是必要的,而AI科技的出世,更造就另一波高科技產業的轉型趨勢,這快速的技術變革,即使是科技取向的公司,要與時俱進都很不易。這科技進展造成的知能落差,在AI時代尤其顯著,而這現象已是全球性普遍地存在,尤其在網路發達的先進國家。掌握新科技的少數,與被排除在外的大多數,已形成兩個族群,而這鴻溝正呈喇叭狀的K型化擴大中!若政府或民間企業無所作為,只會讓社會的數位落差加大,貧富差距加劇。建議確實打造AI軟、硬體環境,策略性並務實地發展AI,不宜好高騖遠,什麼都想做。台灣已有很好的硬體產業基礎,政府應更加重視IT人才的培育與軟體產業的發展,在政策支持下,儘速完備數位基礎建設,才是發展未來AI產業的根本之道。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資創中心、資訊所客座講座,曾任中興大學校長。陳品融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