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要做重大決定時,得先緩一緩。然而到目前為止,甚少有人提及外頭天氣熱的時候,該不該做重大決定。這種情況或許很快就會改變。在全球暖化的年代,氣溫將成為重要的決策因素,而聰明人會懂得在做影響深遠的決定時,將氣溫納入考量。(本文節錄自《卓越領導者都懂的誘因推力》一書,作者:馬提亞斯・蘇特,方言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夏季溫度屢創新高。全球暖化對於人類和環境由過往及於未來的劇烈影響已無可置疑。
人類有必要下重大決斷來遏阻暖化,而且在各個層面都大有理由這樣做:例如,在國際層面是簽署氣候協議,在國家層面是推動成套氣候保護政策,而在個人層面則關係到個別消費決定,這些消費決定集合起來影響了每人的生態足跡。
由此可見,持續攀升的氣溫使人們必須做各式各樣的要緊決斷,但說來諷刺,「氣溫」本身就可能對人的決斷有顯著影響。
傳統的人類決策模式(也就是經濟學理論所稱的「新古典」模式)全然無視氣溫因素,認為只有特定選項以及據此而來的決斷,由上述所產生的成本與效益會在人的決策過程起作用。至於氣溫、人的疲憊程度和心情等其餘因素則無足輕重。
但心理學研究顯示,氣溫升高有損人的整體幸福感和情緒,讓人較無心思多做表現。在高溫下,人們比較不會去擔負風險,而是較為信賴先前經歷過的事物,於是成了按習慣行事。
(延伸閱讀│孤單寂寞覺得「冷」是真的!研究:邊緣人的體感溫度比較低)
天候氣溫高低,干擾決策判斷力
直到近年,行為經濟學才開始研究探討:氣溫等看似無關緊要的因素是否在重大工作決斷中占一席之地。人們大多以為,在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加裝空調的辦公場所愈來愈多,哪怕外頭熱得要命,人們也能在宜人室溫裡辦公,所以氣溫在決策中不起作用。
但據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安東尼.海耶斯(Anthony Heyes)和蘇黛.瑟貝莉安(Soodeh Saberian)研究,這種推想並不正確。
海耶斯和瑟貝莉安研究了美國法院中,外部氣溫對法官判決是否產生足以計量的影響。他們審閱近20萬7千份移民美國申請,與近兩萬份假釋申請的判決結果,而在這兩類申請中,法官的判決都對申請人有重大的切身影響。
這些受理申請的法院都裝有空調,使法官辦公時免受外部熱浪侵襲。不過,他們仍然紀錄下每個工作天早上6點至下午4點間各小時的法院外部氣溫,並且核對外部氣溫是否影響法院判決。
答案是肯定的,有如一記響亮的警鐘。當氣溫升高攝氏5.6度(約華氏10度),法官核可移民申請的機率由16.4%降至15.3%;核可假釋申請的機率由16.5%降14.9%。
這份統計分析還考量了其他因素,如法官的判決慣性和申請者國籍,在假釋核可類別中另參考了犯罪的嚴重程度,但這種種因素並未抹消氣溫升高對判決的影響。在比對單日氣溫與每月常態氣溫時,也能觀察到相同的效應。看起來,高溫會引發不同的判決結果。
由於上述案例裡的判決結果絕大多數是駁回,所以應該將核可的情況變少視為較不具風險。這樣的判決慣性十分符合心理學研究所指出的,高溫使人不願擔負風險,較願意順勢而為。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不尋常的高溫使人的心情變糟是一項極富影響力的因素;這可以說明法官為何往往在外部氣溫高時做出負面判決。心理學研究還告訴我們,高溫會減損認知表現;這一點多半也起一定作用。
還有一些令人驚訝的因素會影響法官的決策。例如,如果在地球隊獲勝,對被告有利的判決也隨之變多。這再次證明了,情緒因素會影響法官的判斷,而這僅是體育賽事後的感受。
然而,儘管體育賽事的結果可能好壞參半,但全球氣溫的發展卻是很肯定的,未來只會節節上升。從此來看,人們做重要決策的難度,會因為氣候變遷而愈來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