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AI轉型不是導一個新系統、引進一個新工具而已,它會牽動企業的流程重組、部門角色重寫、組織文化的再定義。這些,只有「能拍板、能改革」的人能推得動。而這個人,通常只有一個:老闆。因此,AI 化成功關鍵得由老闆親自上場!
智慧方案的CEO Albert,是我認識多年的好友,我們從1999年就認識,成為當年台大多媒體與產業研究中心研究計畫(也就是優仕網前身)的伙伴。後來,這項研究計畫變成一個創業項目,我們一群年輕人從計畫參與者,變成青年創業家,這也是我人生第一個所謂踏入「職場」的工作,Albert是當年的副隊長,負責網站開發、專案管理,我則是公司第一位創意總監,負責行銷、宣傳,活動執行等環節!
IT 部門不應單獨承擔推動「AI導入」責任
創業後幾年,我因為要出國讀書而卸下職務,把行銷任務交棒給下一任行銷總監,Albert還是帶領團隊持續經營深耕,後來這家新創公司於2017年被LINE Taiwan收購,當時的創業團隊股東群,也順利獲利出場(這件事,間接成為我創立識富天使會的初心)。
Albert是我好朋友中,把『理工男』詮釋最到位的人,他表達事情,沒有多餘廢話,沒有贅詞,用字邏輯、精準,不過度誇飾,也不會表達失當。所以,有任何項目與他合作,都給人一種非常放心的感覺。
我常常覺得,比起我這種舌燦蓮花、偏舞台型的演說者,Albert表達模式的清晰邏輯和理性用詞,往往來的更有說服力!
在離開LINE之後,Albert又再次創業,進入AI賽道,成立智慧方案公司,服務有導入AI需求或AI轉型的企業。我剛好在本業需要相關的合作服務,一拍即合,與老戰友共同合作。Albert最近和我分享一個發人深省的觀察:推動企業 AI 化,最大的挑戰並不是技術,而是如何推動團隊學習。
這不是抽象的哲學命題,而是我們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反覆印證的現實。為什麼有些企業 AI 轉型遲遲沒有進展?過去,智慧方案公司曾經服務過不少企業客戶,AI 的需求明確、場景清楚,經理人談得頭頭是道,現場一片祥和,但專案就是沒有進度。
過了三個月、六個月,案子還停留在「內部研議中」。這種情況,反而在老闆親自下場推動的公司中非常少見。Albert說得很直白:「人,其實才是 AI 系統化與流程化的最終關鍵。」
企業內部往往把 AI 化當成 IT 部門的任務,甚至當作數位轉型的延伸責任。但事實上,IT 部門不應單獨承擔「AI導入,這種牽動整間公司未來」的責任。
推動AI,需要「不害怕改變的領導者」
AI轉型不是導一個新系統、引進一個新工具而已,它會牽動企業的流程重組、部門角色重寫、組織文化的再定義:這些,只有「能拍板、能改革」的人能推得動。而這個人,通常只有一個:老闆。因此,AI 化成功的關鍵得由老闆親自上場!
Albert觀察到,當老闆親自參與 AI 導入,有兩個明顯特徵:
- 對症下藥,解決真正的卡點
老闆了解業務脈絡,知道什麼地方是關鍵流程,什麼地方藏著「貓膩」(隱藏的問題),可以快速做出決定與資源分配。
- 具備推進的決心與權限
改革必然會遇到阻力,不可能人人滿意,但老闆知道,這是一場關乎企業競爭力、生存與轉型的硬仗,因此願意承擔陣痛、推動必要的組織重整與獎懲設計。
我們常說,「革命哪有不流血,改革不可能人人開心。」企業有組織,就會有流程與層級;這本來就是管理的基礎。但也正是這樣的架構,在關鍵時刻形成一道「看不見的牆」,讓決策陷入拖延。
推動AI,需要的是「不害怕改變的領導者」,組織會本能地排斥變革,因為改變意味著學習、挑戰與風險。但就如一艘巨輪停在港灣,看起來安全,卻無法創造價值。大船出港,就是為了乘風破浪、創造可能。
企業導入 AI,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管理哲學與營運效率的革命。若只是把 AI 當成工具來「試試看」,最終往往會淪為一場成本與士氣的消耗戰。在與智慧方案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一起建立了AI Agent Hub,不只是導入技術,更協助公司從流程設計、資料清洗、提示工程,到測驗校正,一步步打造屬於企業內部的 AI 作業流程。我們訓練的不只是系統,而是讓團隊學會如何打造AI,讓AI成為可複製、可落地的效率引擎。
P.S.:我在接班與傳承的演講中,常常鼓勵第二代經營者:「你要把自己當成『有血緣的專業經理人』。」 那麼,當今天我們要導入AI、重塑組織,你是選擇以經理人的心態觀望、等待?還是以老闆的身分主動出擊、改變未來?這個答案,只有你自己能定義。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英國愛丁堡大學訓練與發展管理碩士,臺灣大學、復旦大學雙EMBA,識富天使會聯合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