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花蓮大地震屆滿一年,洄瀾美地都在逐步復甦中。近年人口持續增長、花蓮第二大鄉鎮吉安鄉,自然也不例外。談起0403大地震,花蓮縣吉安鄉鄉長游淑貞至今仍歷歷在目,但當時的她沉著冷靜,即刻成立應變指揮所,清點災害。多年來,透過扎實的基礎建設、創新的社區營造、完善的福利政策和前瞻科技,花蓮吉安鄉展現了台灣東部小鎮的韌性、活力與永續精神。
防汛、災難演習有成 震後處置井然有序
吉安鄉公所團隊發現,鄉內山海觀大樓外觀出現裂痕,有137戶受災戶待安置,因此公所先在化仁國中、佛光山月光寺,設置兩個收容中心。
當時,公所人員、村幹事前往受損建物一戶戶清點,標出308間紅單、黃單戶,再從受災戶中找到弱勢家庭,每月給予一萬元的急難救助;消防人員陪同受災戶進入建物,領取個人重要物品;找不到健保卡、身分證的鄉親,公所則安排相關人員協助辦理證件,以便前往醫療院所領取慢性病用藥。此外,游淑貞帶著團隊規劃六大配套措施,將受到大地震影響的骨灰罈,重新安放,此舉也成為內政部殯葬管理業務單位學習之範例。
吉安鄉能在災害來臨時,如此井然有序、將災害降到最低的原因,「來自於扎實的基本功。」游淑貞解釋,長期以來,全鄉固定進行防汛、災難演習,以防患未然,2019、2021、2023年,吉安都在花蓮縣的防災防汛演習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社區營造表現亮眼 獲獎連連備受肯定
在硬體之外,吉安鄉的社區發展更是全台知名。南昌社區便連續多年代表花蓮縣參加衛福部金卓越社區選拔,獲得「服務與創新獎」及績效組甲等殊榮;干城社區則在花蓮縣社區評鑑中,榮獲績效組優等第一名,並因為推廣低碳永續,受到環境部高度肯定。
南昌社區是以高齡友善、福利服務為核心,致力於老人、身心障礙者及兒少的全面關懷,像是社區便提供即借即給的輔具服務,以及假日送餐、陪同就醫等貼心關懷。有趣的是,社區還發想出「時間銀行」與「社區消費券」機制,社區的志工服務時數都是累積制的,必要時可換取他人的服務,形成良善循環;社區消費券還能串連商家,讓長者接受服務時打卡、集點,在用點數在指定商家兌換日用品,活絡社區經濟,盈餘的15%會再被提撥回社區發展協會,確保協會能永續運作。
以「砌石工藝」聞名的干城社區,則以環保永續和文化傳承為亮點,一方面與地方生態、綠色旅遊業者合作,積極振興傳統工藝,也持續投入美化公共空間、推廣節能燈具和資源回收等環保行動。
全鄉宛如大家庭 善用志工力量、各司其職
究竟為什麼,吉安鄉能在軟、硬體部分都做到面面俱到?
「要善用各方志工的力量!」教育背景出身的游淑貞道出答案。她妙喻,吉安鄉就像一所學校,公所的公務人員能量有限,但環保志工、巡守隊、愛心企業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彷彿學校裡的家長會,彼此各司其職,成為鄉裡最大的支柱。
比方說,0403大地震時,愛心企業便齊心捐獻了逾1400萬善款;看準鄉內年年都有五育表現優秀的學生,公所亦與速食店共同設置「績優獎勵券」,讓成績優異的孩子憑著獎勵券,可至速食餐廳大快朵頤。
不僅如此,兒童節人人有禮,幼稚園孩童能獲得一份禮物,國中、小學生則有200元禮金;在生育補助方面,吉安鄉每生育一名新生兒,就能領取3萬元的補助津貼;至於長者,吉安鄉將敬老金發放年齡下修至65歲,同時公所也在18村設置了54個社區關懷據點,做到獨居供餐、青銀共學、陪同就醫等照護。
財政健全有餘 福利政策更添力
對公所財政來說,發放禮物、獎金是筆不小花費,但吉安鄉近六年來,因為財務安排妥當,多出逾億元盈餘,因此有餘裕增加社福支出,「我們的財政很健全,多出來的盈餘拿來用在社會福利,恰到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區發展、社會福利之外,吉安鄉還很「科技化」。2023年,吉安設置全國首創的「QR Code智慧門牌」,有別於制式化門牌,吉安選擇以魯班尺(文公尺)制定規格,寬21公分、長26公分的設計,分別代表了「大吉」、「富貴」之意。鄉親要是拿手機一掃門牌上的QR Code,就會進入公所網站,隨時隨地都能通報事項、下載表單、進行申報,以及查看吉安鄉活動行事曆、各科室電話。若是有想對鄉長說的話,還透過鄉長信箱傳遞,「有了智慧門牌,鄉長信箱的通報率增加10%,讓我們能更快為民眾解決問題,非常方便。」
隨著吉安持續強化軟、硬體之能力,朝著「永續城鄉」的目標邁進,不僅讓移居到吉安鄉的人口,每年提升至300多人,根據花蓮縣政府政風處的施政滿意度調查,更獲得98.6的高分。吉安正以踏實步伐,為鄉親打造一方安心居住、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也為台灣東部譜寫永續發展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