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最近的調查,台灣有64%的人焦慮不安,有80%的人願意花錢買快樂,看到後我震驚了,現在這不是豐衣足食的年代嗎?怎麼有這麼多人惶惶不安?不是說金錢買不到快樂嗎?怎麼五個人中有四個人願意掏錢去買?這個社會是怎麼了?
再看下去,18到29歲這群還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竟有97%的人一週內有負面情緒,就是七天中至少有一天是不開心的。
原來我們的國民是這麼的不快樂,原來香港大學2024年那份青少年死亡原因報告竟然是真的:15歲以下的自殺率最高,女生4.2%,男生2.8%。
正在想我們的教育是哪裡出錯時,一個在國外醫院做臨床心理師的學生回校來看我,我就問她會怎麼處理壓力?她說先檢視壓力來源,評估自己能力,如果想要這份工作,就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行,就辭職,換一個能負荷的工作。取捨的原則是不賠上自己的健康,這跟40年前我學習時的原則還是一樣。
其實人生不可能沒有壓力,只要是有意義的人生就一定有壓力,任何事情,只要超越自己能力,就是壓力。因此壓力是個很主觀的感覺,是自己的心態決定的,自己想做的事,廢寢忘食也甘之如飴,不想做的事,一分鐘也挨不下去。有沒有壓力是決定在自己的心態。
我問她:你會推薦用錢去買快樂嗎?她說可以呀,任何事情只要錢可以解決,就用錢去解決,金錢債比人情債好還。但是不可全靠錢去買,因為那是操之在人,人家不賣時怎麼辦?事情要操之在己才是根本。
缺乏文化及素養,人和物都會凋萎
快樂必須源自內心才能長久。很多人都誤會了「活在當下」的意思,每天當然都要好好過,但人生不可以沒有期待,因為預期會得到報酬時,大腦愉悅中心的伏隔核會釋放多巴胺出來,使我們迫不及待要去享受快樂,它甚至會驅使我們去承擔過度的風險來得到這個快樂。但是一旦真的得到後,伏隔核反而安靜了下來,也就是說,期待吃冰淇淋的快樂大於真正吃到冰淇淋。
現在的主流文化使年輕人太關注自己,要追求享樂,不可虧待自己,但是一旦人生缺少了目標和期待,享受後便會感到索然無味,日子就變成空虛苦悶難熬了。
現在的人們已經超過了富足的基準點,不但基本生存需求無慮,還能有能力去買快樂的東西和行為,但是沒有文化和素養,便不知該如何去支配或利用這些因科技帶來的額外時間和金錢,這是政府去中國化的後遺症,文化是根,沒有根,人和物都會凋萎!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