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的《2023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美國在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中位居第45位(台灣排名35位,當然是北歐國家名列前茅)。經過川普這番折騰,2025年的新聞自由指數必定比這兩年還差。
2025年2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興高采烈地,歡迎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原定節目是先會談、然後共進午餐,接著雙方簽訂礦產協議,但期間發生爭執,不歡而散。
本來依外交慣例,簽約前應該雙方都已談妥,簽約只是個形式,川普為了顯示其功在烏俄和平,所以全程直播,還開放記者提問,會議前35分鐘都進行順利,澤連斯基一再提及,俄羅斯自2014年以來占領烏克蘭領土、包括克里米亞和東部地區,並指出歷任美國總統未能阻止俄羅斯的侵略行為。
35分鐘後,澤倫斯基完全不顧川普講什麼或媒體問什麼問題,都在講俄羅斯的侵略事蹟,之後才有副總統范斯和川普的不悅。但是後來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報導川普大小聲,表現美國霸權主義及個人沒有修養,還好,這次川普有全程直播,從過程來看,川普隱忍很久,後來忍不住埋怨,最後川普叫停,沒有進一步衝突,會談破裂後,澤連斯基提前離開白宮。
兩派政治運作:真小人與偽君子之爭
川普的媒體戰來自左右之爭。傳統上右派是保守派,強調個人獨立,不依賴政府,主張經濟成長等。左派主張婦女權益、保護弱勢、貧富均,贊成同性戀等,而這兩派也進行各自的美化,左派有著共產黨的含義,因此已經被改口為「自由派」,標榜進步價值。右派有著希特勒、法西斯的涵義,也被改口為「保守派」,亦即保護歷史傳統。
但是政壇很多人士觀察兩派的政治運作,得出結論:右派是真小人,左派是偽君子,接近真實。現今美國傳統媒體,包括三家電視台,ABC,CBS、NBC及CNN,全都是中間偏左,或左派,右派主張維持傳統,原來就難引領話題,加上意識形態,主流媒體不屑報導,右派轉而成立新興電台或電視台(如美國FOX News),再加上社交媒體的興旺,主流媒體把持輿論的情況已不再,自然有濃厚失落感,箭頭就指向右派,把所有中間偏右、右派都打成「極右派」。而我國媒體大部分國際新聞,從主流媒體翻譯過來,自然也妖魔化右派,乃至「極右派」。
川普與媒體之戰,始自2014年,他宣布要競選總統,媒體紛紛諷刺、批評、為難川普,甚至當時總統歐巴馬也大肆嘲諷。在2014開始選舉後,就開始川普vs.媒體之戰,在競選期間,川普頻繁指責自由派媒體對他報導不公,特別是針對他的言論、政策與私人生活全是負面報導。例如,《紐約時報》曾多次刊登關於川普商業操作的不當行為,以及他對女性的貶低言論,而《華盛頓郵報》則對他的「通俄門」疑雲進行深入調查。三大電視台與CNN等新聞頻道則在辯論與專題報導中,不斷抨擊川普的政策與言行,最後,全美80%的報紙,同一天在報紙上登載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結果,川普獲勝,使得眾主播連呼,這是美國政治的挫敗。
《紐約時報》後來向讀者道歉,第一任當選後,川普並未試圖修補與媒體的關係,反而將攻擊升級。到了2024年,他贏得初選後,持續點名,《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三家電視台,更斷言CNN是「人民的敵人」。
川普在競選期間,知道媒體還是由自由派掌握,因此也上CNN和ABC舉辦的辯論,後期他也了解不接受媒體訪問,白白失去麥克風,他幾乎接受了每家主要電視台訪問,明眼人看了五分鐘後,就可覺察到提問記者對川普,比對賀錦麗嚴格很多,川普舌槍唇箭捍衛自己的立場、政策與言論,應付有餘。
2025年1月20日,他總算等到報復的機會,上任後,對不友善媒體,他反唇相譏,在記者會裡點名對他友好的媒體發問,與拜登時代相比,簡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命令改墨西哥灣為美洲灣,美聯社不願意遵從,他取消美聯社採訪某些白宮活動的採訪權,美聯社提起訴訟,指控政府進行觀點歧視,即根據內容對言論進行不同對待,可能違反第一修正案權利,但被白宮駁回。
2025年1月31日,國防部發布前所未有的「年度媒體輪替計畫」,要求部分長期駐紮在五角大樓的媒體機構《紐約時報》、NBC新聞,CNN、《華盛頓郵報》全國公共廣播電台騰出專屬辦公空間,以便為其他媒體提供機會,當然進駐的媒體是捧川普的。
自由派媒體眼中,川普一無是處且違法
川普施政,在在都充滿極大爭議,平心而論,這些媒體的確盡到督責之職,媒體是第四權,當然應該監督政府,但是現今美國分化,他的施政,根據幾家具公信力的民意調查機構,如蓋洛普、皮尤,川普有50%上下的支持度,但在自由派媒體裡川普是一無是處,而且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條人民應享有言論自由。
反川普媒體尤其只針對單一事件來概括總體,例如川普嚴控邊界,禁止非法移民,美國現有1000萬非法移民,約為美國人口的3%,光是拜登在任,就放了100萬非法移民進來,而且很多中南美國家來的幫派,破壞美國治安及秩序,任哪個國家都無法容忍,但是媒體頻頻報導父母被驅離,留下孩子寄養在親戚家的故事,賺人眼淚,公共政策是要用理性決定,對大多數人都有利,對非法的少數只能用救濟手段。
又如聯邦政府長年赤字,冗員充斥,每次預算都要卡關(已經達到舉債上限),政府關門,必須參眾兩院一再協商,才能通過預算,政府重新開門。川普才命令馬斯克組織政府效率部,縮減聯邦公務員,但是反川普媒體只一味反對,報導聯邦員工被裁退,失去家計的人,其情固可憫,其實馬斯克裁減的多為試用期及臨時人員,例如聯邦國稅局,在拜登任內雇傭八萬名新進或臨時查稅員,希望多查中產階級的稅(富人避稅管道多),增加政府的收入,馬斯克當然要向其開刀。
川普可以給他不喜歡的媒體不方便,但是不應限制他們的採訪權,而主流媒體應該更以總體觀點看問題,而不是只提供碎片化的報導,一味為反對而反對。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的《2023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美國在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中位居第45位(台灣排名35位,當然是北歐國家名列前茅)。經過川普這番折騰,2025年的新聞自由指數必定比這兩年還差。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作者為國際新聞教授、傳記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