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播、廣告、行銷業界最熟悉的一本專業小眾媒體——《動腦》雜誌,最近有了大動作。
「2006年,台灣有六家報紙停刊;而預計今年還有三家會熄燈打烊!」做出這番驚人預告的是加入《動腦》雜誌23年、一直密切觀察台灣廣告傳播業界動態的《動腦》雜誌社長王彩雲。
而王彩雲能大膽預測,最主要的觀察在於,台灣的平面媒體對網路時代的來臨,因應太慢,甚至沒有反應。
以音樂為例,王彩雲指出,當網路普及、MP3出現後,唱片行與CD其實已經愈來愈少。「而既然音樂能夠一首一首的賣,新聞為何不能一則一則的賣?」王彩雲認為,新的時代早已來臨,跟不上的,反而是一直在報導新趨勢的媒體。
再進修,以迎接平面媒體轉型
三年前為了找尋平面雜誌的出路,王彩雲再度回到學校攻讀碩士,不過她選擇的並不是新聞傳播研究所,而是選擇政大商學院EMBA。
「因為我知道,我們要面臨的不是新聞採訪的問題,而是轉型的關卡,」王彩雲指出,幾乎傳播界所有人都知道網路時代來臨,但也幾乎沒有人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做?
因此王彩雲花了兩年時間攻讀碩士,也完成平面媒體數位化轉型的論文。
她笑稱,撰寫論文期間,可說是她這10、20年來最辛苦的,「每個週末我都進辦公室寫論文,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找的國內外各種資料堆在辦公室內,比我一個人還要高,這樣過了七、八個月耶,快被整到不成人形了,」短髮俐落造型的王彩雲苦笑說,結果論文還被指導教授要求大修改,「老師說,這是要供很多人參考的,不是寫好供起來的,要我好好寫。」
國內EMBA學制盛行多年,但是很多人念完後,不太能學以致用,王彩雲卻是大豐收。她一邊寫論文,在閱讀與思考的同時,也一步步思索著《動腦》的網路策略。
幾乎論文一完成,她就開始著手《動腦》雜誌創刊30年來最大的投資。
網路部門,超越傳統編輯部
近大半年來,《動腦》雜誌不斷招兵買馬,擴張網路部門,並在8月初成立了新的網站;而目前網路部門人數逼進十位,甚至是傳統編輯部門的兩倍。
為了迎向數位化,此次《動腦》增資上千萬台幣,「對我們這樣的雜誌社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金額了,」王彩雲說。
負責網路部門、年僅27歲的張文怡指出,目前在《動腦》的網站上,每天有五到七則的國內外廣告、行銷圈的即時新聞,這樣的速度,是以前一個月才發行一次的月刊所遠遠比不上的。
「從一個月一次,變成24小時都能跟讀者見面,這樣的變化,才能符合讀者的需求,」張文怡認為,「勉強」活在網路時代的消費者,請他們等候一個月前的「新知」,這樣的速度,已經變得太慢。
除了每日更新的網路新聞外,在《動腦》新成立的網站中,也有論壇的設計,讓以往的單向傳播,變成互動的話題討論。
也由於《動腦》是一本分眾的雜誌,專注報導廣告傳播圈的新聞,因此發行量並不高,大約5000份左右;然而目前在《動腦》網站論壇上最火紅的議題,不過一週左右的發酵時間,卻已經有1000多位網友瀏覽。
「一旦大家參與了討論,就會時時刻刻想回來看最新的討論狀況,無形中也提升大家對《動腦》的黏度,」王彩雲認為,這是過往的《動腦》所辦不到的。
數位化是工具,服務才是目的
「數位只是工具如何藉由網路來加值我們對讀者的服務,才是重點,」《動腦》發行人吳進生、社長王彩雲的先生指出,雖然有些同業並不看好他們這次大轉型,但《動腦》其實並沒有忘記當年成立的宗旨。
距今約32年前,已於廣告圈任職的吳進生在實踐家專(即現在的實踐大學)擔任美工科的講師時,他突然轉念一想,自己在台上教書,能夠影響的,也不過就是台下的學生,而且自己也未必就是最頂尖的老師。
「有沒有更有效率的方式,能夠去感動、影響更多的人?而且是聘請最頂尖的人來授課?」這個問題在吳進生腦中閃過後,讓他決定創辦《動腦》雜誌,希望透過訪問、報導最頂尖的廣告行銷人才,在公開發行後,能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而感動任何一位有心學習的人。
「我們到今天的想法還是一樣,要帶給我們的讀者更多的進步;只是現在工具不同了,」吳進生也舉例,例如當人類已經進步到鐵器時代,若還要去使用舊石器時代的工具,那麼成效一定會差很多。
數位化,不是把文字丟上網路
如果《動腦》的網路化,是對的方向,那麼是不是未來所有的雜誌,都能按照《動腦》的模式發展?
「關鍵還是在於,你要利用網路給你的讀者什麼樣的新服務?」王彩雲認為,每一家平面媒體的讀者群都不同,因此利用網路能做的服務,其實也不同。
「其實最忌諱的是,以為網路化就是把平面的文字,丟到網路上,」王彩雲點出許多平面媒體目前的狀況。
《動腦》目前推出的新服務除了即時新聞、討論區外,還包括廣告業界的徵才服務、媒體行銷圈的商機媒合、廣告人的二手物品交流、每週一次熱門議題大調查等。
「我們的幾項收費服務,甚至是在網站功能還沒開張前,就已經有客戶搶著要來花錢使用,」王彩雲認為當客戶願意花錢使用,就代表這個服務是有價值的,也代表這是一條對的路。
至於《動腦》目前所走的這條路,究竟通不通?《動腦》雜誌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台灣廣告圈的重量級教父,聯廣廣告名譽董事長賴東明也堅信的認為:「本來沒有的路,當大家一起走過,路就有了。」
《動腦》的賭注,成效如何,將是台灣平面媒體如何轉型的一個觀察指標。